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判断TIA或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的唯一依据是有无梗死,与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无关。临床上TIA常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常规MR检查一般多无阳性发现。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是目前比较流行且突出的灌注成像技术,可以产生定量的灌注图像,作为研究大脑功能的一种强有力的临床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表明3D-ASL可以提供诊断TIA的依据,当联合DWI、MRA或者DSC-PWI检查时,对TIA的诊断、治疗、预后、风险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且对于不同身体耐受情况的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诊断模式。本文将对不同身体耐受情况TIA患者进行3D-ASL与DWI、MRA、DSC-PWI联合诊断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随着研究人员对 TIA 认识的逐渐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更新,最新定义(2009)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临床操作性差,目前国内专家共识暂推荐采用以下定义:“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TIA 与脑梗死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组织学损伤。从本质上看,TIA 和脑梗死均属于缺血性脑损伤,二者为脑缺血损伤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部分 TIA 患者可因病情进展转化为脑梗死,致病情加重。TIA 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2天内的卒中风险为3%-10%,7天内为5%,90天为9%-17%[3,4]。因此,准确、及时的评估 TIA 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导致 TIA 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只有找到病因,才有可能做出最适宜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综合目前国内外对 TIA 预后的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TIA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服氯吡格雷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脑缺血发作改善情况、脑梗死发生率、检测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的TIA发作频率、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对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国丽茹  米小昆  崔鹏  刘青蕊 《临床荟萃》2010,25(20):1820-182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cient ischemia attack,TIA)和脑梗死,发生于后循环的TIA是临床常见的中老年急症之一,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兆,所以尽早诊断,尽早选用有效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对缓解临床症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梗死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肽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丁钦慕 《临床医学》2009,29(11):99-1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作为脑梗死的先兆,为神经科常见急症,需要积极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脑功能受损。肢体抖动性TIA(LS-TIA)为一种临床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他汀类药物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分为三组: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组和他汀药物治疗组.应用欧洲卒中评分(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片测脑卒中病灶体积,采用ELISA法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在梗死后相同时间点,TIA后脑梗死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脑梗死组,治疗后脑卒中病灶体积小于脑梗死组,IL-6水平有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他汀药物治疗组较TIA后脑梗死组各项指标又有进一步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TIA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与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预防性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对严重缺血脑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梁艳芳 《临床医学》2002,22(10):23-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尽管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极快,但可因反复脑缺血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形成脑梗死。为探讨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与TIA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间歇期及发病年限等的相互关系,我们选择较为多见的50~80岁TIA患者进行10年追踪观察,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近的无TIA史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TIA)的传统定义是历时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症状于24h内完全消失。随着医师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公认的TIA定义是Albers等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的,即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典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1h以内,且没有急性脑梗死证据。若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有与神经功能缺损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则诊断为脑梗死。TIA极易复发且是卒中的危险因素,TIA患者中48h内发生卒中者占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mm^3 vs 11.2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vs(26±5);(14±2)vs(20±2);(7±3)vs(16±3)]P〈0.05。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min组,TIA20—60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lt;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r=6.75,P&;lt;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r=5.07,P&;lt;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χ^2=5.48,P&;lt;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TI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3例应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对照组43例应用阿司匹林口服,均治疗1年,观察2组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发生率分别为9.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8.6%、16.3%),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文华 《临床医学》2013,33(1):50-5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和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经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对症综合治疗后未发作;6例发展为脑梗死,4例颈内动脉系脑梗死,2例椎基底动脉系脑梗死,其中1例脑干严重梗死死亡.结论 影响TIA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在TIA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对TIA患者积极查找病因,针对危险因素有效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抗凝、降纤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巴曲酶 (东菱迪芙 ,DF 5 2 1)治疗脑梗死在我国已有多年。但用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 ,尤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 ,资料报道较少。为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我们于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采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患者 5 0例 ,并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入组标准 ①符合TIA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及脑梗死 ;②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近期出血病史 ;③无血液系统疾病 ,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④无使用抗凝、溶栓药及其他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目前被公认为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因此探讨TIA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对TIA患的病情演变、发展、估计预后、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或不伴DWI异常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TIA患者出现DWI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84例和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梗死组),根据DWI结果把TIA患者分为TIA1组44例(DWI正常)和TIA2组40例(DWI异常),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WI及MRA检查结果和住院期间TIA、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2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组(1.63±2.05cm^3,10.34±11.14cm^3,P〈0.05),两组病灶间有重叠区域;梗死组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最高,多为远端大血管闭塞,而TIA2组闭塞血管多位于近心端;住院期间3组脑血管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TIA2组最高,梗死组最低,并且TIA2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TIA1组和梗死组(27.5%,2.3%,2.2%,P〈0.05),而TIA1组以TIA复发为主。结论:TIA伴DWI异常可能是独立于TIA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征,危险因素与TIA和脑梗死基本相同,短期内易再发脑血管病并以脑梗死为主,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其溶栓治疗方案应根据新近发生的脑损伤程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TI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率较高,虽然发病持续时间短暂,症状不重,但部分患者可呈现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并进展为脑梗死,因此对TIA的防治尤为重要。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对74例TIA发作患者,进行降纤酶和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常规进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ABCD2评分平行诊断试验对新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价值。方法:连续性研究了161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记录TIA患者ABCD2评分、头颈动脉狭窄情况及1周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结果:通过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89.62%、90.06%、81.96%、95.00%;通过头颈责任动脉狭窄率≥50%预测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9%、91.51%、90.68%、84.48%、94.17%;两种方法联合平行试验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01%、82.01%;序列试验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9%、99.12%。结论:临床ABCD2评分对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敏感度高于头颈责任动脉中重度狭窄(≥50%),但头颈CTA常规检查与ABCD2评分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 schemic attact,TIA)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TIA常被称为微小卒中( ministroks)、预警性卒中(warningstrokes)、短暂性卒中(transientstroke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发作次数愈频繁,每次发作次数愈长,则脑损伤愈重,脑梗死发生率愈高[1].TIA者比无TIA者脑梗死的发病率要高10倍,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课题设计检测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为指标,对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田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930-393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后与转归,探讨病因与治疗的关系。方法:对60例TI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A和TCD显示大部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其发生与脑动脉狭窄和血压下降密切相关。结论:血流动力学型TIA的诊断MRA和TCD有重要价值,血流动力学型TIA降压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