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仕玲  龚作炯 《人民军医》2003,46(10):606-609
肝纤维化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在肝内的合成与降解失调后过度沉积及肝窦毛细血管化。肝损伤时 ,多种细胞因子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特定靶细胞受体 ,使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s ,HSC)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 ,MFB)和成纤维细胞 ,是发生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细胞因子及其网络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已得到一致公认 ,并成为近年研究的重点。现综述如下。1 细胞因子1 1 TGF β与Smads TGF β是目前已知的致肝纤维化最重要的细胞因子。HSC、Kupffer细胞、血小板等都可分泌TGF β…  相似文献   

2.
大鼠肝硬化肝癌SPIO增强MRI表现与Kupffer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云辉  许乙凯  高新疆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182-1186
目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导的大鼠肝硬化肝细胞癌(HCC)模型,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上肝硬化肝癌信号改变与肝Kupffer细胞(KCs)之间的关系。方法:22只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其中6只为单纯性肝硬化,16只为肝硬化肝癌,对照组为1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白鼠,均行SPIO增强前后T1WI和T2WI扫描,并行病理检查(H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分析肝脏Kupffer细胞数量与SPIO增强后信号之间的关系。结果:普鲁士兰染色切片上肝硬化组织内蓝染Kupffer细胞数量略减少,蓝色颗粒不均匀;高分化肝癌中Kupffer细胞减少,低分化肝癌Kupffer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肝癌与正常肝实质、硬化肝组织相比,Kupffer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正常肝实质与肝硬化组织内Kupffer细胞数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8)。SPIO增强T2WI上,正常肝实质、肝硬化组织信号强度(SI)较增强前明显下降,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分别为42%和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肝癌信号强度较增强前无明显下降,PSIL为12%,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和肝硬化组织(P〈0.001);SPIO增强后肝癌对比噪声比(CNR)较增强前显著提高(P=0.002)。SPIO增强T1WI上。正常肝实质及硬化肝组织PSIL分别为15%和6%,而肝癌的信号强度较增强前升高9%,部分小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肝癌CNR较增强前明显降低(P〈0.001)。SPIO增强T2WI上,肝组织PSIL与Kupffer细胞数量呈曲线趋势,随着组织内Kupffer细胞数量的增多病灶信号强度下降程度越明显,曲线估计3次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20,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SPIO增强T2WI上肝脏信号强度改变与Kupffer细胞数量及其吞噬功能有相关性,随着Kupffer细胞增多PSIL呈升高趋势。SPIO增强MRI不?  相似文献   

3.
肝内局灶性病变菲立磁增强MRI-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肝内局灶性病变菲立磁增强信号强度变化与Kupffer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搜集行菲立磁增强MR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16个肝细胞癌(HCC)病灶以及良性病变9例16个病灶,分别计算局灶性病变相对于肝组织的Kupffer细胞的比率以及菲立磁增强前后T1WI、T2WI信号的相对比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良、恶性肝内局灶性病变间Kupffer细胞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病灶内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下降趋势(P<005)。T2WI强化比率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负相关(r=-0780,P<005);T1WI强化比率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正相关(r=0389,P<005)。结论肝内局灶性病变间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的明显差异是菲立磁增强MRI鉴别肝内良、恶性病灶的基础,T2WI序列能有效地鉴别肝内良、恶性疾病,是鉴别肝内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MR检查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4.
肝脏主要由实质细胞即肝细胞(HC)与非实质细胞(NPC)组成。NPC主要由枯否氏细胞(KC)、贮脂细胞(FSC)、肝窦内皮细胞(SEC)、肝脏相关淋巴细胞(LAL)等组成。由于KC与肝细胞间有天然的相互邻近关系,它在肝脏正常结构功能的维护及肝脏病理变化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KC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1 KC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KC占机体总定居(resident)巨噬细胞的80%~90%,占NPC数量的35%。KC主要位于肝窦腔内,并通过长型的胞浆突起与SEC连在一起(an-chored)。KC有一蚕豆(beau-shaped)样细胞核及  相似文献   

5.
孙庆  邓存良 《西南军医》2008,10(2):109-111
1 枯否细胞的基本结构 肝窦状隙内有包括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窦状上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SEC)和星状细胞(stellate cells SC)在内的非实质细胞群,这三种类型细胞在肝的内环境稳定和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KC是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成员,虽只占肝细胞总数的15%,但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总数的80%-90%,它们主要位于小叶门静脉区。KC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其胞体突起大部分突入窦状隙腔内或完全游离于窦腔内,其丝状伪足依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或插入内皮间隙或经窗孔伸入到Disse间隙内,与肝细胞微绒毛交错。  相似文献   

6.
读片窗答案     
临床诊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肿瘤. 病理诊断 患者行肝脏穿刺活检,(左肝外叶)镜检:送检肝肿块内见瘤细胞,细胞呈树突状或梭形、卵圆形,胞浆丰富,红染,细胞边界不清,核卵圆形,部分呈泡状,部分深染,部分核呈偏位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肝细胞(+),CK肝细胞(+),EMA肝细胞(+),CD31肿瘤细胞(+),CD34肿瘤细胞(+),Ki67阳性细胞数5%.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人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原代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对严重烧伤后早期粘附分子在肝脏中的表达进行了探讨。从创伤意外死亡病人获取肝组织,根据库普弗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时间的不同,分离出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进行培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窦内皮细胞进行了鉴定,并用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烧务病人血清对两种细胞表达P-选择素和细胞间 分子-1(ICAM-1)的影响。结果显示,肝细胞正常情况下无P-选择素和ICAM-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PCC)是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它起源于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约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回顾分析本院1996至2006年间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PCC的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及在与肝内其它病变鉴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肝纤维化肝内Ⅰ、Ⅲ型胶原及PⅢP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正常及CCl4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PⅢP的分布,并对部分切片进行了图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肝脏,Ⅰ、Ⅲ型胶原在分布上一致,PⅢP在汇管区显著少于Ⅰ、Ⅲ型胶原(P<0.001),在肝窦周围显著多于Ⅰ、Ⅲ型胶原(P<0.01,P<0.05),提示汇管区以成熟胶原为主,在肝窦周围以新合成胶原为主。在肝纤维化时,胶原纤维分布于变性、坏死的肝细胞之间,呈“干枝挂果”样,肝窦周围的胶原随着纤维化的进展而减少。纤维隔来源于非实质细胞,肝细胞可能不参与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60Coγ射线照射大鼠肝区后,不同时间分批活杀,进行肝脏病理(常规及多种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表明:单次照射病变明显重于分次照射且发生时间早;照后早期枯否细胞增多为显著,而晚期贮脂细胞增多为明显,胞浆内Ⅳ型胶原呈强阳性;纤维连接蛋白在肝纤维化早期明显增多,晚期则为胶原所取代;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在窦壁沉积进行性增多,可见完整基膜包绕肝窦,使之呈毛细血管化;肝细胞浆内纤维连接蛋白、Ⅲ及Ⅳ型胶原增多.最后,作者对上述肝间质成分变化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以进行性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结节形成为特征.组织学分为再生性病变、非典型增生和肿瘤性病变.肝硬化结节的鉴别对临床早期检测癌变结节、进行早期干预、提高病人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肝硬化结节的分类、结节内血供、肝细胞功能、Kupffer 细胞及结节内物质成分的变化.并介绍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特别是MRI 提供的功能成像特征(如结节大小、血流动力学特征、肝细胞功能、Kupffer 细胞密度等)对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害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间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4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影像表现主要有3种类型.(1)弥漫性肝脏损害2例:平扫肝脏密度均匀性减低,增强扫描肝实质轻度均匀强化.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混合炎性细胞浸润,点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2)灶性肝脏损害6例:肝内大片或多发小片状坏死灶5例.平扫肝脏密度不均匀,病变区为低密度改变;增强后病变区强化,特别是静脉期与平扫图像比较呈反转表现.另1例病程20 d的移植肝显示肝内弥漫的结节样再生.CT平扫可见肝内弥漫分布的稍高密度结节灶,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近似于肝实质密度.5例患者病理表现为肝细胞片状及桥接坏死,大量混合炎性细胞浸润;1例重度淤胆,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羽毛变性.(3)肝硬化表现2例:平扫肝脏表面呈结节状,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增强后肝脏强化一致,同时伴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病理为纤维组织增生,点状坏死和毛细胆管淤胆.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滞留机制及参与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应用生物力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观察了烧伤病人血清对培养人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间粘附力,以及P-选择素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有聚集;(2)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血清作用下粘附力以2小时为最强;(3)肝细胞正常情况下无P-选择素和ICAM-1表达,烧伤血清作用后ICAM-1表达增强。肝窦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少量P-选择素和ICAM-1表达,烧伤血清作用后表达增加。结论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渗出和聚集及加重肝脏功能损害,是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非胆道闭锁(BA)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超声、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意义。方法:对26例超声引导下肝穿活检及基因学检查的非BA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超声、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特征。结果:26例非BA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超声提示肝脏回声增强8例,肝内Glisson系统管壁增厚4例,肝脏回声增粗3例,单纯性肝肿大5例,肝无异常6例。普通病理包括炎性细胞浸润18例、肝细胞水样变性14例,肝细胞淤胆13例,其他主要为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等。电镜超微结构显示肝细胞淤胆20例,毛细胆管扩张17例,糖原增多15例,其余以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等为主。结论:超声可反映非BA患儿各种病因导致的肝脏病理状态,指导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肝穿活检尤其是肝组织超微病理结构可明显提高遗传代谢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剑波 《放射学实践》2003,18(12):868-874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 ,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差异。从解剖生理结构上看 ,小儿肝脏相对体积较大、厚而脆 ,血管丰富 ,肝细胞和肝小叶的分化不全 ,8岁时才接近成人 ,故肝功能代偿能力差 ,但小儿肝细胞再生能力较强 ;从肝脏肿瘤的类型来看 ,小儿肝脏肿瘤主要分为 :上皮性肿瘤 (如肝细胞腺瘤、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癌、纤维板层癌、胆管腺瘤、囊腺瘤或细胞癌等 ) ,非上皮性肿瘤 (如血管内皮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瘤、血管肉瘤等 ) ,错构瘤 (如间叶性错构瘤、胆管错构瘤、混合性错构瘤等 ) ,瘤样病变 (如胚细胞性肿瘤、肝再生结节、…  相似文献   

16.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TH)急症与择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EED)治疗患者围术期肝功能、并发症及肝脏病理改变的差异,并探讨肝硬化PTH肝内微循环改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方法128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肝硬化PTH行EED病例,其中28例因食管胃贲门、底部静脉破裂大出血行急症EED,100例作择期EED治疗。对急症组与择期组的围术期肝功能、影像学资料、术中活检肝组织病理改变作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SC)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微管蛋白α、β以及肝组织内皮素1(ET1)的表达变化与肝硬化PTH间的关系。结果急症EED组术前(1周内)门静脉内径和大出血率及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EED组(分别P<0.05,P<0.01),而术后4周肝功能指标比较,除急症EED组ALT、AST高于择期EED组外,两组间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等指标无明显差异;急症EED组85.7%为活动期肝硬化,明显高于择期EED组的21.00%(P<0.01),两组肝组织内均存在门静脉分支及窦周纤维化,肝动脉及门静脉不同程度弹力纤维断裂,血管基底膜非均匀性增厚;与正常对照及CHB肝组织比较,两组肝组织内αSMA强阳性HSC数量均明显增多,HSC及部分肝细胞内微管蛋白α和微管蛋白β表达明显上调,ET1主要见于HSC、部分窦内皮细胞及肝细  相似文献   

18.
肝脏淋巴动力学异常改变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了700例肝硬化、肝硬化伴肝癌、肝转移瘤的CT扫描,93例(13.28%)增强后有门静脉分支和/或肝内下腔静脉周围低密度区(PVLs),此征象反映了肝内淋巴动力学的异常改变,病理上的主要改变之一是两边淋巴管扩张,以上肝脏疾病中PVLs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肝内淋巴液生成增多。讨论了肝内淋巴管扩张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基础。诊断要点和与肝内胆管扩张的鉴别方法。肝内淋巴动力学改变的影像诊断较困难,CT扫描显示的PVLs为无创性判断肝内淋巴动力学改变提供了安全简便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cT上PVLs作为反映肝内淋巴动力学改变的指标已被肯定,对其与各种疾病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于完善肝脏的CT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流与肝脏影像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血流与肝脏影像学的关系。运用对比剂和动态技术对观察肝脏病变更为便利。采用螺旋CT和MRI可获得全肝的多相动力学研究而由测和直肿瘤及其性质。肝实质与肝肿瘤两者间血液动力学研究成为检测肝肿瘤特点的重要方法。文中描述了肝脏血流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学,肿瘤的血流量,肝脏与血流有关的变异。影像医师应熟悉肝脏影像中的这些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HIV核酸在肝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初步探讨HIV引起肝损害的机制.方法 选取12例HIV感染者和5例AIDS患者,取其肝脏标本(其中15例活检,2例尸检),使用4条3'末端生物素标记的HIV gag区保守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混合后进行原位杂交实验,由2名病理科医生和2名传染病科医生共同读取结果,衬染后蓝色为阳性信号.结果 所有17份标本的单个核细胞和窦壁细胞胞质中均有阳性信号,此外有4份标本(标本6、11、15、17)的肝细胞胞质中有阳性信号,其中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细胞内也有HIV p24抗原,而血清抗HIV阴性患者肝组织和未加探针的阴性对照均未见阳性信号.AIDS患者肝组织中阳性杂交信号较HIV感染者明显.结论 HIV可能直接感染了肝脏组织的多种细胞,包括Kupffer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肝细胞等.HIV感染肝组织的情况可能与免疫抑制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