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六经提纲”之说,仲景书的原貌如何?无从查考,从《伤寒论》中分析,无疑是后世提出来的。据文献考证,《伤寒论》注本,自成无已往后,才逐渐形成提纲概念,例如柯韵伯在《六经正义》中有“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之说,并指出:“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乃是六经分司请病之提纲.”多少年来,研究《伤寒论础学者,因天这六条记载,始终认为是六经病症的高度概括。笔者不敢苟同,现就这六条提纲,谈点管见。1太阳篇提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所载的太阳病,有伤寒、中风、温病、风温、中唱、湿…  相似文献   

2.
比较唐本和宋本《伤寒论》主体结构,两者均是三阴三阳排在前面,而诸"可"与"不可"排在后面.主要差异是唐本无《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太阳病唐本按七法分类加以编排,突出桂枝、麻黄、青龙三种,宋本分为太阳上、中、下三篇.另外唐本太阳病篇的条文也少于宋本.比较两书,可使互补.  相似文献   

3.
比较唐本和宋本《伤寒论》主体结构,两者均是三阴三阳排在前面,而诸“可”与“不可”排在后面。主要差异是唐本无《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太阳病唐本按七法发类加以编排,突出桂枝、麻黄、青龙三种,宋本分为太阳上、中、下三篇。另外唐本太阳病篇的条文也少于宋本。比较两书,可使互补。  相似文献   

4.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5.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之《伤寒论》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后世称《千金翼方》之《伤寒论》为"唐本"或"孙思邈本"。唐本可追溯到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可补宋本方剂之阙,可正宋本文字之讹,可补宋本所阙之条文。清代王樸庄在研究《唐本伤寒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6.
四、传经问题《伤寒论》关于传经的几条条文,有似一日一经的,有的二三日、六七日、十余日尚在一经的,兹据本论及各家对传经的见解而讨论之.《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一日是太阳受邪,脉静则病不发展,若脉数急而有欲吐烦躁等证,则病情发展.钱璜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本论之六经与《热论》不同,钱氏之说非,然本条及下条又均似《热论》传经之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医宗金鉴》解释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相似文献   

7.
一、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虽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形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又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太阳病提纲看“伤寒六经提纲”的正确性江西104后方医院郭来荣:读了严世芸同志《对“伤寒六经提纲”的商榷》一文(贵刊1982年第9期),甚受启发,但对“伤寒六经提纲”的否定,且视之为研究伤寒论的桎梏,尚感过于激言。我认为仲景《伤寒论》是一部详于寒而略干温的外感热病学,主要研究狭义之伤寒,因而“提纲”是指风寒之邪伤人后每经所出现的至当脉证,但不是绝对的脉证。文章作者否认“太阳病提纲”的原因有二:一是发热为太阳病必具;二是脉浮、恶寒未必是太阳病必  相似文献   

9.
经方是先由方证积累,后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渐产生八纲辨证,又发展到《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即是表阳证,今重点探讨表阳证。 怎样认识表阳证(太阳病)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首篇即讲太阳病。判定太阳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主要依据提纲,也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能真正认识太阳病必须明确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按六经类方 ,即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 ,这种分类法较早见于元·王好古《阴证略例》及喻昌《尚论后篇》,而对这种分类法发明较多的是清代的柯琴。略述如下 :首先 ,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按三阴分经遣方 ,如“伤在厥阴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吴茱萸汤” ,“伤在少阴 ,通脉四逆汤加减、四逆汤” ,“伤在太阴 ,理中汤” ,是粗略的六经类方法。其次 ,喻昌《尚论后篇》卷二、卷四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 ,即“太阳经风伤卫方”1 5方 ,“太阳经寒伤营方”3 9方 ,“太阳经风伤卫寒伤营方”1 0方 ,“太阳合阳明方”9方 ,“阳明少…  相似文献   

11.
吴伍保 《四川中医》1999,17(2):11-11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同样文字亦出现于《伤寒论·辨脉法》。后世有部分医家据此大加发挥,他们把太阳病分之为三,提出三纲鼎立说。这种研究方法,由孙思边导于前,他说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枝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成无已继于后,成氏在所著《伤寒明理论·恶风》篇写道:"风邪中于卫也,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为风所中。"成形于方中行、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13.
自张仲景著《伤寒论》至今已千余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药、脉、证研究的专著颇多,各具只眼。《伤寒海底眼》无论是辨证,或立法选方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学习运用《伤寒沦》不可忽视的专著。本书作者何渊,字彦澄,江苏丹徙人,系明代洪武,宣德间人,成书年代为1416年。本书对伤寒六经脉证,合病,并病都有通俗易懂的论述,并且对临床常见的脉证不符,如“伤寒得伤风脉,伤风得伤寒脉”,“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等均有专篇论述。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54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的第10条。这两条原文,表面上看前者为伤寒病而设;后者为杂病而立。但深入研究,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兹剖析如下: 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154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伤寒六经源于《素问·热病》之六经分证,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注家争论纷繁,看法不一,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六经。如宋代朱肱等就是,宗此说者非鲜。近时日人池田政一在谈病位之阴阳时说:“所谓太阳病,是指叫做太阳的部位;或者太阳经某一部位的病。少阳病也同样是指病位。”即是此义。二、有言伤寒六经即腑脏经络。自成注《伤寒论》后,咸宗其说。近贤刘渡舟在中日《伤寒论》学术交流问答会上也阐明此种观点,他说:“六经是有物质的,它是人体脏腑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被称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的应用频次仅略少于"经方之首"桂枝汤。其对太阳病及其变证具有突出的治疗优势,堪称是用治太阳病及其变证的主方。孙思邈概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列为《伤寒论》太阳病七法之第四法。根据张仲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等病证合参、以病统证的思维模式,提出"太阳病柴胡证"的概念,认为"小柴胡汤实为疏表清里之首方",而不应将其限于"和解少阳"的狭义范畴。此观点为解析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的主治病证,以及阐释其在现代外感发热性疾病中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柯琴否定蓄水蓄血为太阳腑证探讨21001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惠义三阴三阳之名取自“经脉”,而《热病论》但举六经之名不言手足。《伤寒论》六经病理之不明,关键在于太阳篇上。王叔和编《伤寒例》引《素问·热论》篇,仅标六经之名,未能明言手足。六经提纲...  相似文献   

18.
太阳主皮毛,统营卫,总领人身之大表而为六经藩篱,是外邪入犯人体的第一重门户,而且转传变化也特多。正因为如此,《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共398条,太阳病篇即占178条,数几近半;其它五经病均只各有提纲一条,惟独太阳病有五条之多。仲景撰著时归重太阳病之意于此可见。清代吕(木茶)村是较早勘破此点的医家,故其尝曰:“太阳一经,乃伤寒家开手工夫”。提纲是用以总御全篇、缕析条分、指索门径的。是而对于一个学习研读《伤寒论》者来说,悉心读通领悟太阳病篇提纲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用药法度谨严,变化灵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是有规律可循的。兹就其若干问题,结合临床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1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是伤寒用药的原则性从临床实践来看,《伤寒论》用药是根据主证(包括病机),而后制定主方,这一原则贯通于全论大法。主证在六经病中各有纲目,标示其主要脉证。如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的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六经均以此类推,主证昭然若揭。正如柯韵伯所说,太阳篇中,先将诸病线索,逐条提清,则一隅之举,可以寻其一贯之理。的确如是,伤寒辨证用药,是在确定主证的前提下,层层伸展,有顺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那些方面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理论?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尤其受《内经》理论的影响更深。论中六经名词(三阴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