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于1996年以来在界内窥镜下应用微波凝固治疗顽固性鼻衄10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7例中,男58例,女49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5岁。出血部位;右侧鼻腔50例,左侧鼻腔48例.双侧9例。鼻中隔前部对例,中部27例,后部11例,下鼻道10例,中鼻道6例,下鼻甲后部12例,嗅裂区10例。1.2手术方法:患者取坐位,清理鼻腔内血凝块,用1%地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行鼻腔内表面麻醉后,插入鼻内窥镜,自前向后依次检查鼻中隔、下鼻道、下界甲、中鼻道、中鼻甲及嗅裂,寻找出血部位,若鼻腔进行性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鼻腔黏膜接触点导致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解剖异常,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鼻腔黏膜接触点以鼻中隔偏曲及无偏曲的鼻中隔棘突与中鼻甲、下鼻甲接触最常见,嗅裂区接触亦较多,其他...  相似文献   

3.
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40岁鼻出血患者的常见鼻出血部位。方法: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查找出血部位。结果:69例接受了鼻内镜检查,出血位于下鼻道穹窿顶17例,鼻底1例,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中鼻道后端3例,利特尔区2例,即查到出血部位的共41例占59%(41/69)。未查到出血部位的28例,占41%(28/69)。结论:≥40岁鼻出血患者的鼻出血部位并不是吴氏鼻一鼻咽静脉丛和鼻中隔后部动脉,而是来自下鼻道穹窿顶的颌外动脉分支和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及嗅裂前段的鼻顶等部位的筛前动脉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鼻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63例鼻出血患者,发生在下鼻道穹窿部51例(31.3%),嗅裂区35例(21.5%),鼻中隔中后段下部34例(20.8%),中鼻道17例(10.4%),鼻中隔利特尔区14例(8.6%)。40岁以下的患者按鼻出血发生频率依次易发于下鼻道穹窿部、嗅裂区、鼻中隔利特尔区、鼻中隔中后段下部及中鼻道;40岁以上患者按鼻出血发生频率依次易发于下鼻道穹窿部、鼻中隔中后段下部、嗅裂区、中鼻道及鼻中隔利特尔区,经统计学分析鼻出血部位在40岁以下及以上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随访6个月7例再发,再经鼻内镜下止血、治愈。结论:对于不同年龄组的难治性鼻出血,检查时应该关注不同的易出血部位。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是鼻腔填塞失败后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以作为难治性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用于修补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8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鼻科共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鼻中隔穿孔位于鼻中隔前部,穿孔大小0.8 cm~2.0 cm,在鼻内镜下采用邻近穿孔后上方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向前下反转覆盖于鼻中隔穿孔黏膜缺损处,对侧采用穿孔前下方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和鼻底黏膜瓣或下鼻甲带蒂黏膜瓣覆盖修补穿孔。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2例漏出部位在嗅裂,5例漏出部位在筛顶,1例漏出部位位于嗅裂延续至后筛顶,面积大小为0.1 cm×0.8 cm~0.3 cm×0.8 cm。采用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反转覆盖于缺损处,必要时黏膜瓣中间夹层钩突或中鼻甲骨片,外覆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补漏出部位。结果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3个月~3年,未见复发。鼻中隔黏膜转瓣后供区黏膜缺损区在2周后基本上皮化。结论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自身有血供,成活率高,获取容易,取材区域广泛,转蒂距离充足,是修补鼻中隔穿孔和嗅裂和筛顶脑脊液鼻漏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鼻出血多指前鼻镜检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用传统的前后鼻孔填塞不能控制的鼻出血[1].我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108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8例患者中,男68例,女40例;22 ~ 89岁,均为单侧鼻出血,前鼻镜下未能窥及出血点.其中明确的鼻出血原因为:高血压46例,服用阿司匹林引起14例,鼻腔小血管瘤12例,鼻中隔棘突6例,鼻腔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急性鼻炎2例,鼻腔干燥引起14例,原因不明10例.出血部位:下鼻道47例,鼻中隔后部34例,嗅裂区鼻顶12例,中鼻道8例,下鼻甲内侧面3例,中鼻甲2例,蝶腭动脉孔处2例.本组资料不包括外伤性鼻出血、恶性肿瘤及血液疾病所致鼻出血.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9岁,因右鼻腔反复出血4个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鼻中隔左偏,右鼻腔中鼻道可见一新生物,表面有结痂,伴脓性分泌物.鼻窦CT:右侧筛窦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大小约为3.1 cm×2.0 cm×1.5 cm,鼻中隔受压左移与中鼻甲关系密切,邻近眼眶内侧壁骨质连续,右额窦,上颌窦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术中见右鼻腔充满粉红色乳头状肿物,垂于下鼻甲下缘,来自右中鼻甲前鼻腔外侧壁,侵及钩突.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0岁.因右侧鼻塞伴右眼流泪2个月于2006年9月8日入院.无涕中带血、视力模糊、头痛、面部麻木、牙齿疼痛及嗅觉减退症状.体检:鼻外形无明显畸形,鼻中隔稍偏左,右侧鼻腔总鼻道及下鼻道充满红色新生物,中鼻道少量黏性分泌物,左侧下鼻甲、中鼻道未见明显异常.鼻窦CT示右侧鼻腔可见大小约2.8 cm×2.5 cm的肿块,右侧下鼻甲及卜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图1).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创治疗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对32例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鼻内镜下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使用铬酸局部烧灼、明胶海绵局部填塞止血,回顾性分析出血部位、疗效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全部病例可见鼻腔黏膜多处糜烂,出血部位最多见于嗅裂鼻中隔部11例,鼻中隔棘或嵴7例,下鼻道顶部7例,中鼻道4例,中鼻甲后端2例,蝶筛隐窝1例;7例鼻中隔偏曲有棘或嵴致出血者,同期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成形术。单独使用铬酸止血16例,单独使用明胶海绵止血7例,联合应用铬酸和明胶海绵止血9例。全部病例1次治愈30例,2次2例,随访3个月无复发。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精确定位出血点是实施微创局部烧灼或填塞止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例 1,患者男 ,14岁。因车祸后右鼻腔反复流清水 7年于2 0 0 1年 3月 10日入院。体检 :双侧中鼻道、嗅裂无脓涕 ,右侧中鼻道后端粘膜水肿。鼻窦冠状位 CT扫描 :未见颅底骨质缺损。右侧前、后组筛窦粘膜稍增厚 ,无液平面可见。于 2 0 0 1年 3月17日行全麻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中开放右前、后组筛窦 ,发现前筛顶粘膜有一处不光滑 ,抬高头位 ,有清亮液体自此流出 ,搔刮该处粘膜 ,见骨质有一长约 2 cm裂隙 ,扩大骨缝 ,将右侧下鼻甲小部分切除 ,将粘膜下组织捣烂后 ,用 EC耳脑胶将其粘贴入骨缝中 ,然后用筛窦气房骨片加固。窦腔、鼻腔分…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   总被引:124,自引:1,他引:124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2例常规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并经规范的鼻腔填塞未能控制的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年龄的关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顶部56.5%(52/92)、嗅裂鼻中隔部27.2%(25/92)、中鼻道后上部8.7%(8/92)及部位不明者7.6%(7/92)。出血部位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49岁以下年龄组以下鼻道顶部出血最为常见(67.3%,37/55),50~59岁年龄组下鼻道顶部与嗅裂鼻中隔区出血分别为46.4%(13/28)及35.7%(10/28);而在60岁以上则以嗅裂鼻中隔区出血比例最高(77.8%,7/9)。92例中,除8例嗅裂鼻中隔部出血行明胶海绵填塞及1例中鼻道出血因电凝止血失败而施行血管造影颌内动脉栓塞外,其余83例均采用电凝止血。全部病例1次治愈82例(89.1%),2次9例(9.8%),4次1例(1.1%),随访l~3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对探查鼻腔深部的出血点具有重要意义,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电凝或填塞,是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黏膜病变与年龄及当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进行登记编号,每月随访1次,前鼻镜和/或鼻内镜观察患者鼻腔黏膜病变部位和病情变化。利用SPSS17.0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随访259例,记录有病变患者555人次,病变部位957处。气流对鼻腔黏膜损伤好发于10月至次年4月,4月后发病患者减少,8月后患者逐渐增加,11月、12月患者明显增加(P<0.05)。2~12岁儿童、40~80岁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13~39岁发病率较低(P<0.05)。与湿度呈负相关(P<0.05)。损伤部位以鼻中隔Little区黏膜最高,其次依次为下鼻甲、鼻中隔偏曲凹面、鼻中隔偏曲凸面、下鼻道、中鼻道、中鼻甲及嗅裂。结论 鼻腔黏膜损伤与年龄、季节有关,可能与鼻腔气流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分布规律及有效微创处理方法。方法:通过鼻内镜观察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并以微创手段进行止血。结果:129例成人严重鼻出血患者出血部位:鼻中隔嗅裂区及鼻顶前端68例(52.7%);下鼻道后端穹隆部37例(28.7%);蝶筛隐窝下方10例(7.8%);利特尔氏区8例(6.2%);中隔后上端5例(3.9%);部位不明1例(0.8%)。查明出血部位的128例患者为动脉出血,均予电凝止血。结论:绝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嗅裂区、鼻顶前端和下鼻道后端穹隆部;鼻内镜下绝大多数出血部位均可发现;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创伤微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睫神经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鼻睫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或嗅裂综合征,其原因多为嗅裂和中鼻道狭窄,筛前神经末梢受压所致,既往多采用中鼻甲切除来缓解筛前神经末稍受压状况,虽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常有嗅觉减退及鼻出血等并发症。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鼻内镜下中鼻甲部分切除和/或钩突筛窦切除术治疗鼻睫神  相似文献   

15.
鼻腭囊肿1例     
鼻腭囊肿为先天性胚胎发育上皮残留所致 ,临床极为少见。我科遇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 ,5 0岁。因鼻腔前份胀痛感 3个多月于 2 0 0 0年 1 1月 2 4日入院。检查 :全身情况好。鼻中隔略向左侧偏曲 ,双侧中鼻甲形态正常 ,中鼻道清洁 ,未见分泌物及新生物 ,下鼻甲无肥大 ,对麻黄素收缩好。下鼻道前、紧贴鼻阈后、鼻中隔和鼻腔底交接处 ,粘膜向鼻腔呈半圆形隆起。肿块表面光滑 ,触之软而有弹性 ,囊状感 ,直径约 2 .5cm。其向鼻腔凸出最高点约 0 .4cm。口腔侧硬腭处粘膜平整、光滑 ;尖牙后的切牙管处无隆起 ,触之无疼痛。鼻窦CT :鼻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4岁.因左侧鼻腔持续性鼻塞半年伴血性涕10d,于2001年8月13日入院.检查见左鼻腔狭窄,黏膜充血水肿,下鼻道内有黏液样分泌物,清理并收敛鼻腔后见左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左下鼻道内充满苍白色肿物,质硬,触痛,右鼻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40岁以上顽固性鼻出血的常见部位及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2月~2012年12月共380例40岁以上的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资料,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电凝出血点或者电凝出血点加局部微填塞,统计出血部位及术后疗效。结果随访1个月鼻腔同一部位未再出血为治愈标准,337例一次治愈(88.68%),34例一个月内复发再次行鼻内镜术治愈(8.94%),6例行第3次鼻内镜止血术治愈(1.57%),1例行筛前动脉结扎治愈(0.26%),2例行上颌动脉栓塞治愈(0.52%),鼻腔出血的部位统计为:下鼻道穹窿后部173例(45.52%),鼻中隔顶后部56例(14.73%),鼻中隔前部39例(10.26%),嗅裂27例(7.10%),中鼻甲根部17例(4.47%),鼻底部11例(2.89%),鼻顶部7例(1.84%),下鼻道穹窿部4例(1.05%),鼻咽侧壁1例(0.26%),1例来自蝶窦开口(0.26%),44例出血部位不明(11.57%)。结论40岁以上的顽固性鼻出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下鼻道穹窿部、鼻中隔顶后部、鼻中隔前部、嗅裂附近;鼻内镜下对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2150例鼻出血部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果:2?150例患者中1920例1次找到出血部位或原因(89.30%),其中Little′s区1?284例(59.72%),下鼻道151例(7.02%),嗅裂前部107例(4.98%),鼻中隔中部106例(4.93%),下鼻甲59例(2.74%),鼻底40例(1.86%),部位不确定230例(10.74%),其他173例(8.05%)。结论:Little′s区为鼻出血的第一高发部位,其次为下鼻道、嗅裂前部、鼻中隔中部。  相似文献   

19.
对筛选出的鼻腔良性阻塞性嗅觉异常的39例(62侧)鼻腔进行CT及鼻内窥镜检查,发现因中鼻甲变异致嗅裂消失者14侧(22.58%),筛泡肥大及中鼻道息肉26侧(41.93%),中鼻道合并嗅裂息肉15侧(24.19%),鼻中隔高位偏曲4侧(6.45%)。鼻中隔代偿性肥厚3侧,经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处理后,对其嗅觉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术后12周嗅觉治愈率为48.4%(30/62),嗅觉好转为25.8%(16/62),25.8%(16/62)无变化。鼻窦炎越严重者,嗅觉恢复越慢,由此认为嗅觉障碍常与中鼻甲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嗅裂的阻塞和炎症有关,早期处理上述病变,可使嗅觉有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鼻腔呼气相气流曲线及不同解剖部位气流的变化。方法 对10例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及结构正常的吸烟志愿者,采用吸烟的方式将电子烟的烟雾吸入,储存于口咽及以下气道内,以1、1.5、2s一个呼气周期均匀呼气,观察鼻腔气流变化。 结果 咽部气流在鼻咽顶部气流由垂直直线上升变为曲线前移,大部分以层流方式进入总鼻道,少量气体由下鼻甲后端进入下鼻道以湍流方式运动,极少量气体以层流的方式进入嗅裂及中鼻道, 鼻阈以湍流为主。 结论 鼻咽顶与鼻腔交界的坎阻挡气流导致呼出气流改变运动方向,使气流压低主要经总鼻道底部流出,极少经上鼻道流出,下鼻道气流以湍流为主。呼出气流对中鼻道及嗅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