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鼻-鼻窦炎(CRS)筛窦骨质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CRS患者180例,其中Ⅰ、Ⅱ和Ⅲ型各60例,鼻内镜手术中取带有筛窦黏膜的筛骨标本送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其病理形态学改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统计不同临床分型其病理分级的例数及所占比率。分析筛窦骨质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与筛窦黏膜病理改变程度、筛窦CT分型、病程长短及是否有手术史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筛窦骨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病理分级:Ⅰ级5例(2.78%),Ⅱ级38例(21.11%),Ⅲ级71例(39.44%),Ⅳ级66例(36.67%)。Ⅰ、Ⅱ和Ⅲ型的筛骨病理分级结果:Ⅰ型,Ⅰ级5例(8.33%),Ⅱ级33例(55.00%),Ⅲ级15例(25.00%),Ⅳ级7例(11.67%);Ⅱ型,Ⅱ级5例(8.33%),Ⅲ级37例(61.67%),Ⅳ级18例(30.00%);Ⅲ型,Ⅲ级19例(31.67%),Ⅳ级41例(68.33%)。180例CR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筛窦黏膜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不同筛窦CT分型、病程长短及是否有手术史与筛窦骨质病理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RS筛窦骨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术中所见,探讨慢性鼻及鼻窦炎(CRS)患者筛骨病变特点及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44例CRS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20~58岁,平均42.3岁。采用Biedlingmaier分级标准对筛骨病理改变进行分级,行Lund-Mackay评分。鼻内镜术后1年对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Lund-Kennedy内镜评分,分析其与筛骨病理改变的关系;用同样的统计学方法分析CT值与病变程度及筛骨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根据筛骨病理改变程度,将CRS患者筛骨病理学改变分为I~IV级。术后1年VAS评分随骨质病理等级的增高而增高(r=0.914,P〈0.01)。术后1年Lund-Kennedy评分随骨质病理等级的增高而增高(r=0.871,P〈0.01)。筛骨病理的不同分级之间,其CT值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筛骨CT值与病变程度(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性相关(r=0.637,P〈0.01),CT值与筛骨病理学改变呈显著性相关(r=0.839,P〈0.01)。结论 CRS中有一部分患者存在筛骨病变,这种病变包括筛骨黏膜增厚、骨吸收、骨破坏、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新骨形成。筛骨病理等级越高,预后越差。CRS患者筛骨CT值与病变范围和筛骨病理分级显著相关,可客观评价CRS患者筛骨病变程度,为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评价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CT筛窦分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CRS患者,按术前轴位鼻窦CT进行筛窦分型;观察筛窦标本骨质病理学改变,并对筛窦骨质重塑活性进行评分;采用Lund和Kennedy鼻内镜评分评价预后;分析不同CT筛窦分型间筛窦骨质组织病理评分和鼻内镜评分的差异以及骨质组织病理评分和鼻内镜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Ⅲ型(骨质增生型)25例,占22.3%;Ⅱ型(空泡型)44例,占39.35;Ⅰ型(蜂窝型)43例,占38.4%.Ⅲ型骨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和术后随访鼻内镜评分分别与Ⅰ型和Ⅱ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2).CBS患者的筛窦骨组织病理评分和术后鼻内镜评分有明显相关性(X2=9.78,P=0.002).结论 CBS的CT筛窦分型具有相应组织病理学基础;新骨形成或重塑是反映鼻窦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筛窦骨组织病变程度能够反映患者术后预后情况;CT筛窦分型对鼻内镜外科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鼻内镜术后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与电凝止血的疗效,探讨运用电凝止血在鼻内镜术后的可行性。方法将78例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鼻腔行传统的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治疗组为电凝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鼻部胀痛情况、术后出血及术后术腔上皮化时间比较。结果术后12周,观察组62.00%的患者嗅觉正常,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患者SNOT-20评分、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和鼻腔黏液纤毛清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黏黏黏。且观察组患者机体功能评分、情绪状态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较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CRS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鼻腔状态、机体能力及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CRS)患者鼻黏膜中诱发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探讨iNOS在CRS炎症中的作用以及与鼻内镜术后鼻黏膜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将所有CRS病例分为TIgE水平高的A组(TIgE≥90 kU/L)和TIgE不高的B组(TIgE<90 kU/L),2组皆于鼻内镜术(ESS)前取病变鼻黏膜检测iNOS的表达并参照Lund-Kennedy系统对鼻窦冠状位CT进行评分.追踪2组病例术后同侧术腔完成上皮化的时间.分析CT评分以及鼻黏膜iNOS表达与术腔上皮化时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上皮化时间与鼻黏膜iNOS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与鼻窦CT评分无明显相关.B组的上皮化时间与鼻窦CT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鼻黏膜iNOS的表达无相关.结论:iNOS对预测CRS术后术腔恢复有价值,TIgE高的情况下,iNOS的表达强度与术后完成上皮化的时间呈正相关.伴变应性因素的CRS患者,术前鼻黏膜高强度的iNOS表达,很可能预示着术后上皮化需要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鼻窦炎(CRS)伴变应性鼻炎患者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CRS伴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57例患者按照尘螨过敏与否分成两组,尘螨过敏者为治疗Ⅰ组,FESS术后采用皮下免疫治疗;非尘螨过敏者为治疗Ⅱ组,单纯行FESS.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并对比,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 (SNOT-20)量表及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法.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年的SNOT-20及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Ⅰ组患者的疗效优于治疗Ⅱ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改善CRS伴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5 7例 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均有一次以上鼻腔鼻窦手术史 ) ,其中 2 1例筛窦骨质明显增生、窦腔融合 ,15例 (2 4侧 )为上颌窦根治术后复发。采用 Messerkinger法彻底开放筛窦 ,充分扩大自然孔 ,术后用内镜电离子技术处理术腔水肿样肉芽组织及早期息肉与逐步处理上颌窦内病变组织 ,冲洗窦腔 ,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的随访观察。结果 :大部分病例术后 6~ 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 ,鼻腔、中鼻道、筛窦腔均已上皮化 ,12例 (18侧 )上颌窦腔充分扩大且上皮化 ,3例 (4侧 ) 1年后除上颌窦前下壁少许粘膜水肿外均上皮化 ,全部病例均随访 1年~ 1年半 ,治愈 36例 (6 3.2 % ) ,好转 2 1例 (36 .8% )。结论 : 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只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内镜电离子技术是术后处理早期病变和上颌窦内病变促进上皮化的有效方法 ,术中充分扩大自然孔、开放筛窦和术后有效的抗感染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国内成人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sNP)的基本特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8例CRSsNP患者进行临床量化评估:鼻窦CT扫描采用Lund Mackay评分法,计算出病变鼻窦所占百分比;鼻内镜检查采用Lund-Kennedy评分;症状严重度采用视觉类比法评分(VAS法)。结合患者主诉以及客观检查和评分,分析引起病变的解剖异常,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行鼻内镜下鼻腔成型术。术后配合保守治疗和随访,1年后再次进行Lund Kennedy评分和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涉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上颌窦区域,病理显示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痊愈53例,有效2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术腔上皮化时间平均5周。前组鼻窦出现病变百分比高于后组鼻窦。除0~3分级手术前后VAS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患者手术前后VAS症状评分以及Lund-Kennedy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国内成人CRSsNP有自身特点:局部多解剖异常可能对发病有重要作用,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上颌窦是病变靶点区;细菌感染因素可能重于变态反应因素,单侧与双侧CRSsNP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不同;EPOS2007指南中提供的评估方法可较客观全面的反映病变及治疗情况,CRSsNP手术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个体化的鼻内镜鼻腔成型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不同鼻窦黏膜转归的时间规律.方法 前瞻性收集77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实施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的第2周、第1、2、3、6、9、12个月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方法分别对每侧鼻腔每个鼻窦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时期不同鼻窦黏膜形态的评分数值和完成上皮化比例.结果 共计154个上颌窦、154个筛窦、138个额窦和129个蝶窦纳入内镜观察与评分分析.在术后第2周,蝶窦、筛窦、上颌窦和额窦黏膜形态评分分别为(3.5±1.5)、(3.6±1.4)、(3.7±1.5)、(3.8±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74,P =0.643);在术后第2、3、6、9个月,4种鼻窦黏膜的转归过程呈现明显分离趋势,依次出现黏膜评分下降拐点和上皮化比例升高峰值;在术后第12个月,蝶窦、筛窦、上颌窦、额窦评分分别为(0.4±0.1)、(0.9±0.1)、(1.4±0.2)、(2.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91,P=0.000);且蝶窦黏膜形态评分(Z=-3.417,P =0.001)和完成上皮化的比例(x2=4.313,P=0.038)明显优于筛窦,筛窦黏膜形态评分(Z=-2.218,P=0.027)和完成上皮化比例(x2=4.292,P=0.038)明显优于上颌窦,上颌窦黏膜形态评分(Z=-2.244,P =0.025)和完成上皮化比例(x2=4.100,P =0.043)明显优于额窦.结论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不同鼻窦的黏膜转归存在明显时间差异,上皮化进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蝶窦、筛窦、上颌窦和额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57例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均有一次以上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21例筛窦骨质明显增生,窦腔融合,15例(24侧)为上颌窦根治术后复发,采用Messerkinger法彻底开放筛窦,充分扩大自然孔,术后用内镜电离子技术处理术腔水肿样肉芽组织及早期息肉与逐步处理上颌窦病变组织,冲洗窦腔,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的随访观察。结果:大部分病例术后6-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鼻腔,中鼻道,筛窦腔均已上皮化,12例(18例)上颌窦腔充分扩大且上皮化,3例(4侧)1年后除上颌窦前下壁少许粘膜水肿外均上皮化,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1年半,治愈36例(63.2%),结论: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只是治疗的重要一环,内镜电离子技术是术后处理早期病变和上颌窦内病变促进上皮化的有效方法,术中充分扩大自然孔,开放筛窦和术后有效的抗感染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ethmoid bone in chronic sinusiti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is defined as a condition lasting for a period greater than 12 weeks, and manifested by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volving the mucous membranes of the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 fluids within these cavities, and/or the underlying bone. The mucosal changes that occur in CRS have been well described, and include edema, decreased number of ciliated cells, and goblet cell hyperplasia. However, the changes that may occur in the underlying ethmoid bone have only recently been investigated. We evaluated decalcified ethmoid bone specimens from 20 patients undergoing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CRS. Our analysis revealed histopathologic changes consistent with varying grades of bone remodeling.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demonstrated changes 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such as bone resorption and neoosteogenesis. Preoperative clinical data and CT staging were recorded on all patients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R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osteitis of the underlying ethmoid bon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270例,其中不伴有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46例,伴鼻息肉者124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鼻内镜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鼻内镜下手术治疗27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总体病情完全控制率达87.78%(237/270);不伴鼻息肉组病情完全控制率达92.47%(135/146)明显高于伴鼻息肉组82.26%(102/124)(X^2=6.512,P=0.011),不伴鼻息肉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伴鼻息肉组(X^2=7.539,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类型、是否伴有变应性鼻炎、VAS评分、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是否复发、术后随访依从性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鼻内镜下治疗慢性鼻一鼻窦炎疗效除与是否伴有鼻息肉有关外,还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方法 分析892例内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及手术1年后治疗效果。 结果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标准,以手术后1年为近期疗效评估时间,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进行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892例中治愈759例(82.5%),好转133例(15%),无效22例(2.5%),均为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手术并发症为眶纸板损伤27例,脑脊液鼻漏11例,术后大出血1例,筛顶损伤6例,多数并发症发生于手术后初期。 结论 认真的围手术期治疗、建立术后严格的鼻内镜随访换药制度是防止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鼻声反射结合鼻内镜检查评价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对60例接受FESS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使用鼻声反射仪器检测手术治疗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SA)、鼻腔容积(NV)及鼻气道阻力(NAR)的变化,结合鼻内镜的检查,评估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结果: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鼻内镜下见患者各组鼻窦开放良好,同时MCSA、NV增加,NAR降低,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声反射结合鼻内镜检查作为手术前后鼻功能的检测手段,可对手术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鼻颅底外伤处理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35例鼻颅底外伤的患者应用鼻内镜技术进行诊治,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鼻颅底外伤患者中15例合并有鼻大出血,急诊经鼻内镜处理后出血停止。单纯鼻骨骨折3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鼻外观及鼻通气良好。5例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脱位,4例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复位术,术后鼻外观及鼻通气良好;1例术后左鼻塞,检查见鼻中隔左偏,1个月后行中隔矫正后鼻塞消失。2例合并鼻泪管断裂,鼻内镜辅助下手术治愈。处理上颌窦(前、上壁)骨折4例、筛窦骨折2例、额筛窦骨折4例(2例伴脑脊液鼻漏)、上颌窦筛窦骨折合并眶纸板骨折4例(2例伴复视)、蝶筛窦骨折6例(1例伴脑脊液鼻漏)。鼻内镜手术后均对位生长愈合良好,无复视及视力障碍,眼球运动正常,外形尚好,窦口引流通畅,鼻腔鼻窦上皮化好。伴脑脊液鼻漏者已愈合。35例中1例鼻腔大出血,虽鼻出血停止但因合并严重脑挫裂伤死亡。结论在处理鼻颅底复杂性外伤中配合应用鼻内镜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行鼻腔结构重塑前后的主客观评估及相关性研究。方法对70例CRS患者鼻内镜下行下鼻甲射频消融外移术、中鼻甲成形术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术,同期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术前对所有患者作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调查、客观检查及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和Lund-Mackay CT评分。术后随访1年,分别行以上3种评分,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VAS评分总分与CT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P<0.01),内镜评分与CT评分呈正相关(r=2.11,P<0.05),但嗅觉障碍的VAS评分与内镜、CT评分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VAS与术后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51,P<0.01),术后VAS与术后内镜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9,P<0.01),术前与术后Lund-Kennedy内镜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30,P<0.01)。结论术前VAS评分、CT评分、内镜评分呈正相关,术后随访1年,手术后主观症状VAS总分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Lund-Kennedy内镜评分呈正相关。术前及术后的鼻塞、头晕、面部疼痛、鼻漏症状与客观评估有相关性。手术需多方面评价,有利于个体化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鼻窦手术后3个月内失访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53例鼻内镜鼻窦手术后1年以上且术后3个月内失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追踪调查,评价其远期疗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吸烟、饮酒、前期手术史、变应性鼻炎、是否伴有鼻息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鼻内镜检查评分、CT检查评分、手术医生的内镜手术经验(年限)、术后鼻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术后鼻腔冲洗等,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3例患者远期疗效评定,病情完全控制32例(20.9%),病情部分控制74例(48.4%),病情未控制47例(30.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S不伴鼻息肉、不伴变应性鼻炎、无前期手术史、CT评分在5分以下、由内镜手术经验在5年以上的医生手术、术后鼻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超过4周的失访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相应组别的患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应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部分病变轻、手术适当的患者可减少或不做术腔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