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连续小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新乡医学院附属焦作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使用依诺肝素钠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在使用依诺肝素钠抗凝的基础上连续应用小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动脉血气分析、心脏彩超、肺动脉增强CT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连续应用小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1d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心率、呼吸频率、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内径较低,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收缩压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d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心率、呼吸频率、右心室内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P>0.05),动脉血氧分压较高(P<0.005),肺动脉收缩压较低(P<0.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率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连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肺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凝治疗组、纤溶酶治疗组、尿激酶溶栓组,分别予以单纯抗凝、纤溶酶联合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观察治疗10 d后的右心功能及出血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右心功能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酶治疗组及尿激酶溶栓组与常规抗凝治疗组右心功能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纤溶酶治疗组与尿激酶溶栓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抗凝治疗组出血副作用与纤溶酶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常规抗凝和纤溶酶治疗组与尿激酶溶栓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尿激酶溶栓组有更多出血危险性.结论 纤溶酶联合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红花注射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评价心功能厦监测动脉血气、右室压(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然后,红花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合并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d,稀释后静脉点滴,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红花组心力衰竭纠正动脉血气改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红花组治疗前后比较,RVP、mPAP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3)红花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高切粘度、仝血低切粘度、血浆粘虞、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具有纠正心力衰竭、降低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改善血液流变和动脉血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灵宝市第-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心电图、D-二聚体、动脉血气和胸部肺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总结诊断思路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法。结果本研究患者早期3d内得到诊断并及时溶栓40例(68.9%),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亡。发病时间在3~14d,并溶栓者8例,1例合并心力衰竭死亡。未得到溶栓者10例,有右心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有2例1年内死亡。结论ECG和D-二聚体及动脉血气分析是早期初步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主要的方法,肺动脉CTA是确诊肺栓塞方便、安全的方法,早期溶栓治疗加抗凝治疗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块及次大块型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明确诊断的急性大块及次大块肺动脉栓塞病例,即刻采用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并观察其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2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抢救成功18例,死亡2例,成功率90%,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事件。结论: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介入方法配合导管内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96例,均无溶栓、抗凝治疗禁忌证,根据患者手术意愿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经股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至肺动脉,采用经皮导管碎栓、吸栓、球囊扩张术和溶栓设法恢复栓塞段肺动脉前向血供,术后予以充分抗凝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2小时尿激酶持续溶栓,溶栓后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发症及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以及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观察组47例肺动脉主干血管均即刻开通前向供血,24小时后46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1例血氧饱和度达93%以上,胸闷、气短均有明显缓解。而对照组24小时溶栓结束后26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19例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4例仍位于90%以下,40例胸闷、气短有明显缓解。抗凝治疗1周后两组均复查肺动脉CTPA,提示介入治疗组42例肺动脉血栓基本消退,6例明显消退,而对照组24例肺动脉血栓基本消退,14例明显消退,8例部分消退。观察组无1例死亡,而对照组1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对于大面积或次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纠正低氧血症,明显改善症状及预后,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eteplase,r-PA)静脉泵注对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us,PE)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符合溶栓指征的急性PE患者76例,根据溶栓用药种类和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r-PA静脉泵注组17例、r-PA静脉推注组32例和尿激酶组27例。r-PA静脉泵注组应用注射用r-PA 18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 2 h内缓慢静脉泵入;r-PA静脉推注组应用注射用r-PA两次缓慢静脉推注,每次18 mg,推注间隔30 min,每次推注时间≥2 min;尿激酶组予尿激酶20 000 U/k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2 h内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后常规予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比较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肺动脉再通率、动脉血氧分压(Pa O2)及肺动脉平均压的变化以评价溶栓治疗效果,并观察各组溶栓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30 d病死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再通率、Pa O2及肺动脉平均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PA静脉泵注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r-PA静脉推注组和尿激酶组(P0.05);r-PA静脉泵注组30 d病死率为0,低于r-PA静脉推注组的25.00%和尿激酶组的22.22%(P0.05)。3组溶栓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缓慢泵注r-PA治疗急性PE的成功率不低于《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规定的传统溶栓治疗方法,且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下降,可能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PE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系静脉或右心腔内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所致的疾病,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极高,是常见的血管病急症,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必须及时、有效地诊治,否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溶栓抗凝是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主要手段,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正日渐普及和规范。通过我科对一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中危组的溶栓与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APE中危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BNP),测定两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主肺动脉径(PA)、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观察治疗后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PaO_2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 Tn I、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VED、PA、PASP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E中危组患者采用溶栓联合抗凝或单纯抗凝治疗,均可明显改善PaO_2、cTnI、BNP水平及右心功能,但前者整体疗效更好,不良事件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PPHN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高频通气治疗,观察组采取米力农+高频通气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如动脉血氧分压p(O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p O2)、肺动脉压指标[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动脉压(PA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0.59%,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O2)、OI、Sp 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SP、PAMP、P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治疗PPHN患儿可取得显著疗效,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动脉血气水平,降低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第1天阿替普酶20 mg加尿激酶60万U溶栓,第2~5天尿激酶60万U/d;B组24例,第1天尿激酶首剂40 000 U/kg,30 min内静脉注射,然后120万U溶栓,第2~5天尿激酶60万U/d;观察两组溶栓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A组溶栓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6%;B组溶栓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第1天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5 d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除血尿及置管处渗血,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A组渗血1例,B组血尿2例,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24 h死亡1例,其余患者无死亡。结论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有效,早期溶栓可以降低病死率;小剂量阿替普酶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优于单纯尿激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核素肺灌注显像对血压正常伴右室功能不全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肺血流灌注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准确和直观的客观依据。方法: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抗凝组。在治疗前后均行肺灌注显像。应用半定量法计算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ercentage of pulmonary defect score,PPDs)和灌注改善百分数(percentage of pulmonary improve score,PPIs)。治疗前、治疗后7~10d及25—30d的PPDs分别记为PPDsD0、PPDsD10和PPDsD30。各组PPDsD0与PPDsD30之差、PPDsD0与PPDsD10之差、PPDsD10与PPDsD30之差分别记为PPIs、PPIsI1、PPIsI2。结果:溶栓组、抗凝组PPDs在治疗后均随时间显著降低(P〈0.001);溶栓组PPIsI1明显大于抗凝组;两组PPIsI2无明显差异。在整个观察期间(治疗后1个月),溶栓组PPIs明显大于抗凝组。结论:溶栓治疗较单抗凝治疗能够更加迅速而持续地改善肺栓塞患者的肺血流灌注,应用肺灌注显像可以准确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肺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间断小剂量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中高危肺栓塞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58例老年急性中高危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气指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心跳过快、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阿替普酶治疗比较,间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缩短老年急性中高危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有效调节患者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4.
计达  武建军  沈洪  刘钰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89-790
目的观察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加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准确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变化。结果58例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100%。结论应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炎症反应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分为3组:①溶栓治疗24小时内NIHSS评分减少大于或等于4分为溶栓治疗成功组,共有36例;②溶栓治疗24小时内NIHSS评分改善小于4分为溶栓治疗不成功组,共有11例;③采用改善循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共有13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炎症反应指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溶栓治疗成功组与其他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炎症反应指标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相关.治疗前NIHSS评分越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越多,在发病后第2、3天明显(P<0.05);体温升高在第3天明显(P<0.05).与其它两组比较,溶栓治疗成功组在治疗后1d、6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第2d体温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越严重,炎症反应越明显,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超早期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布地奈德与氨溴索,连续用药7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7.08%,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流量峰值、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促进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及局部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6例经CT肺血管造影证实为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肺动脉行传统介入器材碎栓及局部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脉平均压(m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栓塞肺动脉内血栓部分或大部分清除,血流不同程度的恢复,临床症状改善,SaO2明显上升,mPAP明显下降,PaO2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介入及局部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疗效确切,而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促进了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8例肺心病患者分为肝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肺动脉压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素治疗组治疗后肺动脉压明显降低,同时伴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而常规治疗组上述指标虽有改善,但改善幅度远不及肝素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及时进行肝素抗凝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气指标和氧合情况,进而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超声心动图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肺动脉栓子、右心结构及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4月间经肺动脉CT或肺血管造影证实的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溶栓治疗,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30h、1个月的肺动脉栓子、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右房室内径,右室前壁运动幅度、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射血分数,三尖瓣返流、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结果3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溶栓治疗24~30h后右房室结构明显改善,表现为右房长径及横径、右室前后径及横径、主肺及右肺动脉内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回缩(P<0.01),右室前壁运动幅度、右室射血分数有所增加(P<0.01),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个月后右房室大小、主肺及右肺动脉内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前壁运动幅度及肺动脉收缩压等仍有恢复(P<0.05或P<0.01)。5例患者主肺动脉和/或右、左肺动脉内检出栓子,溶栓后栓子逐渐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动态、实时、无创评价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效果,尤对血栓的溶解、右房室结构、右室超负荷及肺动脉高压的变化有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