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和胃法,是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胃气和、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胃为人体营养物质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故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之为医,皆以胃为要。笔据东垣之论,结合实践体会:“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胃不和则百病由生。”故采用“和胃十法”治疗脾胃病,获满意疗效,现将其拙见述之,与同仁商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仲景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的运用。[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总结仲景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金匮要略》妇人病治疗大法中的运用。[结果]仲景在治法用药、治疗禁忌、煎药服药、转归预后等疾病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顾护胃气。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治疗大法方面,仲景补则以养胃气,泻时不忘固护胃气,补泻兼施以和胃气,均体现保胃气思想的运用。[结论]仲景非常重视保护胃气,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衍生出保胃气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进行疾病的诊疗施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匮》重视脾胃思想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病后调养三方面论述了医圣张仲景重视脾胃的观点:仲景对待疾病,重视预防,防病重点,在于脾胃。若已发病,则先护脾胃,视其正气盛衰而治,并创立了丰富的康复脾胃疗法。对其它脏腑之病,也多从脾胃论治。在药物的选择、配伍、用法、用量、服法、服药时机、服药时间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无不渗透着顾护脾胃,重视胃气的思想。对临床医师立法处方,治疗疾病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病,极为注意保全患者之胃气,用药切忌滥施攻伐,以免损伤脾胃,即使是金元时代以攻下著称的张子和亦很注重养护脾胃,所以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写道:“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余临证多年,体会到在疾病后期,若改用饮食代药调理,或在某些疾病治疗过程小,兼用饮食调治,收效必然佳良。食疗较之药疗缓和,其甘淡悦脾、中正和之性实乃固护中州之佳品。古人仁曰:“纳谷者昌,失谷者亡”,历代医家在脉诊、舌诊小极重视有无“胃、神、根”,以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余认为食疗具有保全胃气、扶正祛邪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四诊、治则治法、用药调护等方面对<伤寒论>保胃气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伤寒论>保胃气的学术思想体现在:①运用四诊察胃气,通过问饮食、切脉搏、按腹部、审二便、察症状综合判断胃气的盛衰;②治法用药保胃气,体现在健脾养胃法、顾护脾胃法、温胃散寒法、温降痰饮法、和胃祛邪法、通胃法、清胃法、滋阴养胃法、饮食护胃法、用药护胃法;③药物煎服法保胃气;④观胃气有无,预测疾病转归预后.将保胃气学术思想应用于消渴病治疗,提出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补脾是消渴病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9.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重视胃气的临床体会唐学游(江西省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44000)关键词胃气,临床意义胃气,水谷之气,维持整个机体营养来源之气,所以说,“人以胃气为本”。当疾病发生时,影响胃气生成、运化,功能障碍则出现正气的匾乏,病邪难于驱除;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就临床...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后世脾胃学说基础。《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调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从脾胃学说论治耳鼻咽喉病证六法李寿白令(江苏省淮阴市中医院,淮阴223001)关键词耳鼻咽喉科疾病从脾胃论治方法中图号R276.1耳鼻咽喉同居巅顶,为空清之窍,需清阳温煦,津液濡养。今就脾胃学说论治耳鼻咽喉科六法及其运用体会略述于下。1治法1.1化湿...  相似文献   

14.
浅论《内经》胃气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概念、生理、病理、诊法、治疗和养生6个方面,阐述《内经》的胃气理论,着重体现《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后世医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咽喉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咽喉与脾胃关系的论述,提出从脾胃与咽喉病的关系。认为脾胃蕴热,脾失健运,痰浊困阻,胃气上逆,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可引起各种咽喉疾患。对引发咽喉疾病的病机,症状作了归纳,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方药。文中强调对咽喉疾病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重视辩证施治不可拘泥于“火”、“热”之说。  相似文献   

16.
浅论胃气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 ,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 ,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 ,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 ,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从脾胃立论,阐述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认为脾胃损伤→气血失和→冲任劳损是月经不调之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强调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调养脾胃治疗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浅论胃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从脾胃立论,阐述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认为脾胃损伤→气血失和→冲任劳损是月经不调之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强调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调养脾胃治疗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路志正脾胃论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志正教授家学渊源,精医术,勤临证,善研索,多年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调理脾胃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感其思路广阔,辨证详明,用药精当,现择其鳞爪以飨同道。1 调脾胃,治病必求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维系人体升与降、纳与化、燥与湿的平衡。“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病之发生、转归、预后莫不与脾胃有关,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也。故察病,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必先顾脾胃盛衰,对于年老体弱,大病久病之人更应注意养护胃气,无论哪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