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干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2-1133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 ,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 ,由口而入 ,内阻中焦 ,交蒸于肝胆 ,以致肝失疏泄 ,湿热迫胆汁外溢 ,使面目、小便俱黄。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 ,饥饱失常 ,或嗜酒过度 ,皆能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熬汁煎液 ,凝结为石 ,阻于肝胆 ,胆汁逆溢而发黄。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 ,寒湿郁滞中焦 ,胆液被阻 ,溢于肌肤而发黄 ;或因脾虚血亏 ,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 ,湿邪蕴结不散 ,由…  相似文献   

2.
黄疸主要是由于水湿停滞阻遏、累及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其常道而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而发黄疸。若因湿热郁滞而发则为“阳黄”;若湿从寒化则为“阴黄”。若肝胆热毒炽毒,传入营血,邪陷心包,则骤发“急黄”。  相似文献   

3.
徐云生 《中医杂志》2003,44(3):237-237
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一些现代中医内科参考书在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时,大抵不外以下两点:一是黄疸的病因关键是湿;二是湿热、寒湿、疫毒等邪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而发黄。后者暂且称之为胆汁发黄说。笔者认为第一点完全正确,而第二点胆汁发黄说则不敢苟同,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杨佼  吕文良 《吉林中医药》2011,31(4):282-283
对黄疸的辨治内容,更多是对黄疸病因辨证诊断和治法方药的阐述,力求从中医的视野去研究黄疸。对黄疸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和方药,从整体认识黄疸辨证论治方面进行论述,加深和拓展黄疸治疗的理法方药应用,可以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病提供方法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重症肺炎是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肺组织炎症发展到一定疾病阶段,恶化加重形成的疾病状态,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脓毒症,出现意识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急危重症,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能减轻病原体毒力、调节患者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及天数、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因此中医药在重症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属于“风温肺热病”的范畴,基本病机总属邪毒蕴肺,正虚络瘀。患者或因外感六淫毒邪、疫疠之气,或因新感引动伏邪,导致本病发生。热、痰、毒、瘀等是其重要病理基础。由于本病后期易发动风、厥证、脱证等危象,故本病贵乎早治。本病正虚邪盛并见,在治疗时应注意标本兼顾,补虚泻实。李旭成教授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将本病早期特点总结为“肺脾同病”,指出本病初起以肺、脾二脏病变为主,在治疗上也以肺、脾二脏为中心,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活血通络、通腑降浊、泻肺平喘、健脾益气、清热化痰、润肺生津等方法处方。文章从李旭成教授对重症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思路进行经验总结,并予以临床验案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黄疸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菊 《河南中医》2010,30(2):205-207
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治疗三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对黄疸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阐述了由传统的"湿邪为患"到近现代"瘀血致黄"理论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化湿清利、活血化瘀及疏肝利胆等治则,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单方验方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黄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学的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1]。《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内经》的这几段文字,简单明了的阐述了"黄疸"的临床具体表现和诊断主要依据:目黄,小便黄,身黄,而目黄是必须具备的。其中"安卧"  相似文献   

8.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日瘀热以行".  相似文献   

9.
仲景论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对于黄疸病的认识,不拘泥于<内经>,而且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发挥.关于黄疸的分类,提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虚劳萎黄五疸之分,并且女劳疸与虚劳萎黄,作为鉴别诊断而提出;关于黄疸的病因病机,不仅提出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劳萎黄等,而且强调湿淤入血分之理;关于黄疸的治疗,不仅重视清热利湿之法,而且将汗、吐、下、和、温、清、补及消等法皆贯穿于其治疗中,同时又强调了预后的判断.因此,张仲景对于黄疸病的认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精髓,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浅述冠心病若干中医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 《江西中医药》1995,26(4):49-51
浅述冠心病若干中医理论的研究刘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当今,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防治冠心病,这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从70年代初,我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冠心病研究组织。在活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浅谈便秘从肺脾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秘是一种常见症状,发病率高,各年龄段均可为患.临床上表现为便意淡漠或消失、3日或5日以上一行,排便困难久者可出现脘腹胀满不适、头痛头晕、困倦乏力、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全身酸痛.  相似文献   

14.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的过程中,湿热痰瘀是发病的关键;肝脾功能失调,内生水湿、痰浊、瘀血,日久转化成湿热。湿热痰瘀痹阻关节、肌肉及筋骨是痛风发生的重要病机环节,从肝脾论治痛风急性发作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黄疽的分类《金匾要略》有黄疽、谷黄、酒疽、女劳疽、黑疽5种。其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疽三十六黄等分类法,名称十分复杂。《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临床指导意义很大。1病因病机黄植多由于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而使目黄,小便俱黄。或饮食不洁,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孙浩汉 《中医杂志》2002,43(10):794-794
答: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胎疸。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粘膜、巩膜、小便发黄。新生儿黄疸可分为2种。1 生理性黄疸:黄疸在婴儿出生后2~3天内出现,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黄疸可在2周左右消退(早产儿须3~4周)。此种黄疸发生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系母体素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由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正常的人体需要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以糖代谢异常为特点的代谢性综合征,以消瘦、口渴、多食易饥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深入开展糖尿病相关研究刻不容缓。随着疾病的进展,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及生命的主要问题。因此,及早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西医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是增加了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及胃肠道反应等风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且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糖尿病在中医中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其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嗜食肥甘厚味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主水。本病以脾肾两虚为核心,痰瘀互结为关键,以健脾益肾、祛痰化瘀为干预原则。为了研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查证的方法,重点探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病因病机,从益气健脾祛湿、补益肾之阴阳、健脾补肾同治三个方面辨证论治,以期为从脾肾治疗糖尿病提供参...  相似文献   

18.
张静静  崔洪银  卢艺  赵芬 《新中医》2022,54(7):220-223
复发性流产属于中医数堕胎、滑胎等范畴,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新趋势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基本方法是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从脾的角度出发,治疗复发性流产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9.
早期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若不积极干预、治疗,病情将发展至尿毒症阶段,肾透析或换肾是其治疗的最终手段。故防治重点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兹就临床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朱玲 《北京中医药》2012,31(4):292-294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反复发作的持续疲劳为主症的一组症候群,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心理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依靠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中医认为CFS属于"虚劳""郁证"范畴,其发病与五脏皆有关系,尤与肝脾最为密切。脾主四肢,劳心、劳力太过和饮食不调均可损耗机体正气而致脾虚,治疗脾虚型CFS以健脾益气为主,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肝为"罢极之本",肝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不良的精神情绪刺激可影响肝脏疏泄,形成肝郁、肝虚,治疗以疏肝养肝为主。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肝脾不和表现出的肝气郁滞,脾气虚弱型CFS,治疗上须兼顾二脏,肝脾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