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患者,女,76岁,55kg。因10h前误服"敌敌畏"约50ml入院。因考虑病情较重,拟行股静脉穿刺术,血液灌注治疗。患者在局麻下行右股静脉穿刺术,患者取仰卧位,右臀部垫高,右下肢轻度外展外旋,右膝关节稍弯曲。右侧腹股沟韧带上下部皮肤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单。确定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cm,股动脉搏动内侧1cm为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腹股沟下股动脉搏动内侧皮肤及深部组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改良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股静脉穿刺是新生儿科常用的操作方法。传统以股动脉搏动点内侧 0 .5 cm处为穿刺点 ,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细 ,股动脉搏动不明显 ,抽血成功率低 ,且容易污染。 1997~ 2 0 0 0年 ,我科采用划线法 (改良法 )对 199例患儿进行股静脉穿刺 ,成功率高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儿 199例 ,男 116例 ,女 83例 ,年龄 1~ 2 8d。 188例一次穿刺抽血成功 ,成功率 94.47% ,11例失败。未出现感染情况。患儿取仰卧位 ,穿刺侧大腿外旋、外展 ,与身体纵轴成45°,臀下垫一薄垫 ,屈膝呈蛙腿状卧位。从脐部引一条直线垂直于腹股沟 ,垂直交叉点即为穿刺点 ,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失血性休克患儿快速建立有效补液途径,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100例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以股动脉搏动内侧0.3~0.5cm或脐部引一直线垂直于腹股沟的垂直交叉点内侧约0.5cm定位为第1针穿刺点,第1针穿刺点垂直下方3.0~4.0cm处为第2针穿刺点留置股静脉置管。结果观察组留置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两针法股静脉穿刺置管能保证失血性休克患儿静脉通道及时建立。  相似文献   

4.
股静脉穿刺置管误入腹腔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48岁,体重105 kg.2009年2月入院,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人手术室时BP210/140 mm Hg,HR 128次/分,心电图及其他化验结果正常.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周围静脉穿刺困难,仅有一条输液通道.行股静脉穿刺,股静脉触摸不清,但腹股沟韧带上2 cm处动脉搏动明显,在腹股沟韧带下2 cm,估计股动脉所在位置内侧1 cm处进针,多次穿刺不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患儿不同体位时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选取疝气修补术患儿,年龄4个月~7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3岁)和学龄前儿童组(>3岁,≤7岁).取下肢伸直位和外展位,在腹股沟韧带处以及其下方2 cm和4 cm处扫描并采集超声图像,测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和股静脉深度.结果 共有65例患儿完成本研究,婴儿组14例,幼儿组22例,学龄前儿童组29组.在腹股沟韧带处91%的患儿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内侧后方,到腹股沟韧带下方4 cm处,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的后外侧方.3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深度较伸直时减浅,学龄前儿童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增加(P<0.05);从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股静脉深度逐渐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逐步减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均逐渐增大(P<0.05),3组各测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患儿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均为股静脉由股动脉内侧后方旋至外侧后方;下肢外展位时可减浅股静脉深度,在学龄前患儿中亦可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提示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股静脉穿刺时宜选择外展位.  相似文献   

6.
股前外侧皮瓣的多普勒探测研究和设计改进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改进股前外侧皮瓣设计方法,提高术前多普勒探测皮穿支的准确性。方法以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隙为A线,A线上与髌骨外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对应的点,即A线的中点为A点,腹股沟韧带处股动脉搏动点与A点的连线为B线。在A线以外,大腿外侧中线以内,B线两侧3cm的范围内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搏动点。使B线位于皮瓣横轴线的中外1/3,使最近探测点位于皮瓣纵轴线的中近1/3的位置设计皮瓣,皮瓣的长轴线与B线平行,如皮瓣较大,设计在A线与B线间。2001年11月~2004年10月,临床应用37例38个皮瓣。均为男性,年龄16~48岁。创伤性皮肤缺损6例,慢性创面深部组织外露22例,感染创面骨髓炎6例,瘢痕切除创面3例;其中手部创面8例,小腿及足踝部创面29例。皮瓣范围7cm×6cm~24cm×16cm。结果所有皮穿支穿出点均位于A线外侧,探测其形成皮瓣的有效动脉穿支符合率为97.4%。术后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5.5个月。皮瓣全部成活35例36个,部分成活2个,其中4例第2足趾全部成活。发生静脉危象2例,动脉危象1例,经手术探查,完全成活2例,部分成活1例。28例伤口期愈合;3例行皮片移植修复;6例7个皮瓣覆盖骨髓炎创面者,有不同程度的深部伤口感染,其中4例形成窦道,经换药治愈,愈合时间1~11个月。皮瓣感觉:吻合神经6例S2~S3;未吻合神经S0~S1。供区直接闭合34例35处,皮片移植3例,均愈合良好。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多普勒探测及B线引入,能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行女性外阴癌根治切除时通常是将小阴唇与大腿根部缝合 ,结果可导致尿道阴道前庭区外露并受磨擦 ,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此 ,我们为此类病例设计了以会阴动脉为蒂跨区供血的股内侧皮瓣即时转移修复的手术方法 ,获得良好效果。方法 用多普勒血流仪在阴唇后联合至阴股沟水平连线的中外 1/ 3处 ,测得会阴动脉的搏动及其向股内侧分支的走向。该搏动点与股动脉 (腹股沟中点下 2~ 3cm处可测得其搏动 )内侧的连线 ,可为设计皮瓣血供分布区提供参考。然后 ,根据癌切除后创面的大小形状 ,在股内侧制作相应的皮瓣。瓣蒂在会阴区 ,有利于皮瓣的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1岁。因被高速旋转之铁片刺伤右腹股沟处出血15分钟来院。入院时血压8/4kPa。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急行右股动脉、静脉探查术,见右股动脉完好,股静脉于大隐静脉汇入处裂开约0.5cm×1.2cm,遂行右大隐静脉舌形瓣修复裂口,术中输血1200ml,术后血压14/9kPa,患肢甲床转红润,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给予患肢制动及抗感染、抗凝等后续处理。2周后伤口甲级愈合,如期拆线,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正常,无肿胀。随访1年,患者右下肢无任何不适。手术方式沿右腹股沟伤口处之近、远端延长伤口,探查右股神经、股动脉无明显损伤,右股静脉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声技术探讨左右侧、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对股静脉与股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患者275例,超声探头于短轴方向垂直接触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处探测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解剖方位关系,描述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下、外侧、外上这六种方位关系.结果 左右侧股静脉均主要位于股动脉的内下方(左57.45%,右66.18%),其次位于内侧(左37.09%,右28.00%),少数位于外下方(左4.36%,右4.36%),极少数位于外侧(左0.36%,右1.09%)及内上方(左0.73%,右0.36%);与左侧相比,右侧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的概率显著减少(P<0.05),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P<0.05).与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患者年龄(44.78±10.28)岁比较,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患者的年龄(50.74±9.92)岁显著增加(P<0.05),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外下方患者年龄(53.00±11.60)岁显著增加(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男39.71%,女60.29%)(P<0.05).结论 股动脉和股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变异较大,临床上对于不同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左右侧、年龄及性别因素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6岁。1980年4月2日,因打架右大腿内侧离腹股沟韧带5cm处被刀刺伤,立即喷出鲜血,伤者马上用手压住伤口,抬送附近部队卫生室用粗止血带捆扎后,转送我院。门诊行清创时松止血带鲜血直喷出2米之高,即送手术室,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探查伤口见右股动脉、股静脉距腹股沟韧带5cm处斜形断离,两段断端回缩3.5cm以上。直接吻合张力太大难以拉拢,选择自体大隐静脉,由于患者大隐静脉太细,不能采用。最后采用上海丝绸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男,52岁,1万伏高压电击伤腹部、四肢3天入院,烧伤总面积约15%。右上肢为入口,左腹股沟、双大腿为出口。右上肢肘关节以下及左大腿根部和左腹股沟区皮肤炭化,入院后第3天行右上臂中段截肢。探查左大腿根部见股静脉有一段长宽比例为4 cm×0.5 cm 的纵形穿孔,股动脉搏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痛苦,避免邻近器官损伤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460例1天~3岁的患儿,做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观察组230例采用新的股静脉穿刺定位法,对照组230例采用扪及股动脉搏动的传统方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225例,出现淤血或小血肿5例,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185例,出现淤血或小血肿24例。结论:新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扪及股动脉搏动定位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 ,2 2岁 ,因高空作业时触及 10kV高压电线 ,致项背、右髂股等部位多处电烧伤 5h后入院。查体 :患者意识清楚 ,面色苍白 ,呼吸困难 ,血压 98/ 6 8mmHg(1mmHg=0 .133kPa) ,左肺呼吸音弱。项背部为电烧伤入口 :发际下 2cm至肩胛骨下缘、双肩峰之间有 4 3cm× 2 0cm组织炭化缺损区 ,胸椎棘突、左侧肩胛岗等骨质外露 ,呈黑色。四肢为出口 :右侧髂腹股沟至大腿前有 4 0cm× 2 0cm组织坏死缺损区 ,股动脉搏动清晰可见 ;右手虎口至腕部、左膝部、左前臂等处亦有电烧伤创面。乳晕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X线检查示 :左上肺挫裂伤。CT检查 :…  相似文献   

14.
将 178例次行股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采用直视采血法 (10 6例次 )及常规采血法 (72例次 )进行采集。常规法采用常规股静脉采血 ;直视法采用直视新生儿腹股沟中部隆起处 (由脐轮向腹股沟作垂线其交点处 ) ,中心部位垂直或倾斜 6 0~ 70°角进针 4~ 6cm后 ,边提针边回抽 ,见回血停止提针并固定 ,抽取所需血量。结果直视法平均采血时间 3.1min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2 .4 % ;常规法采血时间 8.3min ,一次穿刺成功率 77.8% ,二者比较 ,均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直视采血法可明显缩短采血时间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Litter疝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性,42岁。2005年7月因发现右腹股沟包块15h入院。包块不能回纳伴疼痛,有便意感,肛门排气,无恶心呕吐。入院查体:于右侧腹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突起,约3cm×3cm×2cm,有压痛,界限清,质中等强度,不能回纳,透光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0.76。入院诊断:右侧股疝嵌顿。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疝囊经股环进入股管至卵圆窝突出于皮下,被腹股沟韧带卡压,疝内容物为小肠憩室,形成嵌顿。憩室为2.5cm×2.5cm×2.0cm,憩室壁水肿明显。探查憩室距回盲部约60cm。术中确诊为右侧股疝嵌顿,Litter疝。即行憩室…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1岁。主因左大腿刀伤入院。患者1h前被他人用刀扎伤左大腿,伤口出血较多,简单包扎后送入我院,测血压为100/60m m H g,查伤口从大腿中上1/3交界处后外侧贯穿至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起始处内侧,可触及股动脉搏动,入口处伤口纵形长4cm,伤口内有活动性出血,出口处伤口  相似文献   

17.
例1 男,39岁。因右侧腹股沟斜疝行疝修补术。常规消毒铺巾时手术部位改变,误在右侧腹股沟韧带下2cm作一平腹股沟韧带切口,长5cm。锐性分离误将股动脉横行切断,鲜红色波动性血柱上冲,患者燥动,大汗淋漓。用血管钳控制出血后探查,见卵圆窝下方2cm处横行切断股动脉,两断端相距2.5cm,股动脉下端距股深动脉分叉处仅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2011年5月9日收治1例耻骨肌腱鞘囊肿致股静脉回流障碍,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患者8个月前发现左下肢不名原因的肿胀,且逐渐加重,来院就诊.左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膜股沟区股动脉、静脉内侧可见一大小约5.5 cm×1.5 cm×1.9 cm异常回声区,以无回声为主,股总静脉中段受压未显示.考虑为滑膜囊积液致左股静脉受压.髋关节MRI检查提示:左侧腹股沟区股静脉内侧可见一大小约2.1 cm×1.5 cm×2.0 cm的异常信号影(图1),呈长T1及T2信号影,股静脉受压,考虑为左侧腹股沟区异常囊性信号影.查体见:左腹股沟区局部外表正常,于腹股沟韧带中内侧下方可触及一约2 cm×2 cm的包块,质中,表面光滑,无粘连,分界清,无压痛,不活动,股动脉搏动良好,左髋关节活动良好,左下肢运动、感觉、血运正常.左下肢髌上20 cm处周径50 cm,右下肢髌上20 cm处周径45cm,左下肢髌下10 cm处周径37.5 cm,右下肢髌下10 cm处周径34.5 cm.入院后行常规手术前检查,无异常,于2011年5月1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术中见囊肿位于左腹股沟韧带内下,大小约5 cm×3 cm×2 cm,位于股静脉内侧,囊肿与股静脉紧密粘连,向下分离后见囊肿下段完全包绕股静脉,外侧囊壁与股动脉内侧壁相邻,股静脉受压变细,远侧端小静脉迂曲;向上分离见囊肿至于耻骨支.小心分离,自前侧切开囊壁,见囊内为大量淡黄色胶冻样物,将其清理干净,外露之囊壁予以切除,于耻骨支处将囊蒂彻底剥离.股静脉较前增粗,术后病理检查符合腱鞘囊肿,术后预防感染治疗,伤口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左下肢周径恢复至正常(双下肢等长:左上44 cm,右上44 cm,左下35 cm,右下34.5 cm).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3岁.因左股骨中段骨不连行植骨及骨穿针加压外固定术后4个月,针道感染流脓3个月伴大出血1天急诊入院.检查:左大腿中度肿胀,横穿股骨之4枚直径4mm斯氏针及外固定架在位.近端第一枚穿针内侧位于内收肌管入口上后方2cm处,针孔皮缘坏死直径为1cm,有少量脓液及鲜血涌出.余针孔均有少量脓液流出.左下肢稍凉、末梢血循尚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诊断为左股动脉损伤.急诊行手术探查,见出血之针口处皮下及肌间隙内有约150克血凝块,组织水肿.第一枚骨圆针针道从股血管路后0.5cm处通过,针道疤痕与股动脉壁粘连.分离粘连见股动脉距腹股沟韧带10cm处,血管后壁有5×4mm裂口与针道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23日至2009年7月30日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300例采用股静脉采血,操作者由两名护士配合,患儿取仰卧位,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一人扶好患儿的非穿刺部位下肢,另外一人使穿刺髋部外展45度并屈膝90度,消毒好穿刺部位,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约0.5个厘米右手持真空采血针垂直刺人,见血时停止再次入,另一头接真空试管,抽出所需血时拔出针头,按压五分钟以不出血为止.结果:300例中一次穿刺成功且采足所需血量286例,占95%,一次穿刺成功采血量不足9例,占2.9%,其中有6例误入动脉之后采集了血标本,占2.1%.所有病例没有发生活动性出血、局部血肿,也没有发生穿刺点感染.结论:股静脉既缩短了采血的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