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北地区社区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状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合理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苏北地区7个县市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部分居民作为干预组,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其余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居民为居民对照组;在徐州医学院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对照组。结果共发放问卷17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5份,有效率93.82%。其中干预组372人,居民对照组1147人,大学生对照组76人。艾滋病知识得分干预组为54.30±21.28分,居民对照组为52.88±20.16分,大学生对照组为81.95±3.68分。艾滋病态度得分干预组为68.33±24.67分,居民对照组为65.31±27.61分,大学生对照组为87.76±9.88分。与居民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对“艾滋病全称”、“病毒英文缩写”、“艾滋病感染者以20~29岁居多”、“患性病者易传播艾滋病”、“咳嗽喷嚏不可以传播”和“蚊虫叮咬不可以传播”的知晓率较高(P〈0.05);除“患有性病更容易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干预组与大学生对照组相当外,其余题目知晓率干预组均低于大学生组(P〈0.05)。干预组在“健康教育是最好的预防”和“想接受更多艾滋知识”的正确持有率均高于居民对照组(P〈0.05);除“对艾滋病人恐惧”的正确持有率与大学生组相当外,其余题目的正确持有率均低于大学生对照组(P〈0.05)。结论大部分的艾滋病知识题目得分与态度题目得分干预组高于居民对照组,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应该有行政参与有领导重视,利用各种组织机构和大众媒体深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明市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即时效果和2年随访效果。【方法】对福建省三明市716名高中学生,其中干预组286人、对照组430人,自2006~2008年分别在同伴教育实施前、结束后和2年后开展3次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教育组艾滋病知识得分两年后有所提高,干预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殖知识和性病知识得分两年后得分较干预后有所下降,但与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得分(P<0.01)。无论是生殖知识、艾滋病知识还是性病知识,与干预前或干预后相比,对照组2年后得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但同期比较中,教育组各项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方面,教育组2年后得分和干预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都高于教育前的基线水平。而在对待婚前/婚外性行为的态度方面,与教育前和教育后1个月比较,教育组学生2年后态度有趋开放。【结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有效提高高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是有效的,长期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常住居民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试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常住居民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提高目标人群预防性病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减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方法系统收集分析国内外已开展的农村社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成果和经验,结合目标人群的需求,提出有效健康教育模式,选取辽宁省进行试点验证。结果通过经验回顾与总结,提出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综合健康教育模式”。试点地区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为期1年的干预,干预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哓率为74.2%,对照组为57.0%(x2=534.1,P=0.000),各单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组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平均在65%以上,对照组平均在45%以下;干预前后,艾滋病危险行为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综合健康教育模式”对农村社区居民艾滋病防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多种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对流动人口的干预效果,以及分析干预后的知识消退规律。[方法]逐级整群抽样选定4组人群,3个干预组和1个对照组。3个干预组分别用3种不同的方法(发放知识小册子;开专题讲座;发放知识小册子+开专题讲座)进行教育,在干预后1周、1个月、2个月进行多次效果评价。[结果]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外出打工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照组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无显著性变化;干预后3种方法知识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以第3种效果最佳;综合3组的知识得分.在3次效果评价中,得分出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点。[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并要在干预后一段对闻内反复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应用在建筑工人中的干预效果,为制定针对此人群干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黄浦区工期长且人员相对稳定的6个建筑工地,按随机方法分成低、中、高3个等级的干预组实施不同模式的干预;健康教育方法随干预等级提高趋于多样、专业。干预后6个月随访分析干预前后建筑工人艾滋病知信行的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594人,干预后6个月随访到352人,随访率59.3%。在干预前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建筑工人,干预后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干预前对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的建筑工人,干预后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等级P均≤0.001)。建筑工人干预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62.2%,各干预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知晓率提高,各干预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P〈0.001),高度干预工地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最多,达73.6%。在干预前多数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但也有"害怕"、"厌恶"的看法,各工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有增加,持"害怕"、"厌恶"态度有所降低,工地间各干预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可率:"同情"χ2=17.7,P〈0.05;"害怕"χ2=16.8,P〈0.05;"厌恶"χ2=16.2,P〈0.05),高度和中度干预工地变化较大。但发生性关系时经常使用安全套者的比例各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建筑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提高艾滋病知识和信念可行有效;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针对性强而且要坚持反复强化,使受教育者知行一致。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风险,控制南京市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蔓延。方法对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流动人口开展一系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后分别作问卷调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结果除“接受未筛选的血液及血制品可传播艾滋病病毒”外,其余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正确知晓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态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特别是“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交往”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3.2%(504/1168)上升到干预后的69.7%(798/1145)。求医行为以去公立医院看医生为主,干预前75.3%(879/1168),干预后上升到93.3%(1068/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居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知晓率,减少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流动人口密集地区降低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健康教育干预的策略和评价效果。方法招募400名女性性工作者随机分到干预组与对照组,以自愿咨询检测(VCT)作为干预关键因素,同时提供性病治疗、业主支持等其他服务。干预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5种性传播疾病(STDs)发病率,比较两组女性性工作者知识、态度、安全套使用率和STDs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相关知识得分均有提高,艾滋病知晓错误的知识得到纠正。干预组每项得分提高更明显,且高于对照组,知识总得分从(16.8±4.3)分提高到(23.2±3.4)分,对照组知识总得分仅从(16.7±3.4)分提高到(17.9±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安全套使用态度和用途的认知变化均不大。干预后安全套使用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6%和25.7%,且干预组安全套使用率提高更明显。性病总发病率对照组高于干预组近12%,分别为41.0%和29.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以VCT为关键措施的综合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性服务行业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和STDs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互动式健康教育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中的效果,为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北某大学A系所有大一学生(205人)作为干预组,抽取B、C系所有大一学生(181人)作为对照组,在干预组开展一周的互动式健康教育,对照组不采取健康教育措施,在干预后对两组人员进行甲型H1N1流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甲型H1N1流感健康态度得分为8.81±0.76分,高于对照组的8.51±1.16分,健康行为得分为9.41±1.16分,高于对照组的8.77±1.76分(P〈0.01)。干预组男性调查对象的健康态度得分为8.81±0.77分,高于对照组的8.50±1.17分(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女性调查者之间的健康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接受过健康教育的调查对象健康行为得分为9.53±1.09分,高于对照组的8.56±1.34分(P〈0.05)。结论开展甲型H1N1流感互动式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促使大学生持有更积极的健康态度,采取更科学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9.
强制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5年4~7月,在某强制戒毒所按监仓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8人作为干预组,在另外两间强制戒毒所按照同样的方法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对照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录像视听教育。通过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分分别为18.43和17.6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教育后,两组知识平均分分别为21.16分和1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两组的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但干预组教育前后平均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艾滋病基本知识、吸毒和高危性行为减少,安全套使用方面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实施艾滋病防治知识同伴教育是可行且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的自测健康状况,并分析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自测健康的影响。方法 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3组对象(流动人口组、流动人口对照组和当地人群对照组)进行测试,然后对流动人口组实施性病/艾滋病(STD/AIDS)健康教育,并在干预后1周再次用SRHMS对3组对象进行测试。结果 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与当地人群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健康得分高于当地入群(P=0.01);社会健康得分低于当地人群(P=0.000);干预后流动人口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和健康总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健康的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论 流动人口的社会健康问题应受到关注;在流动人口中开展STD/AIDS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强度干预措施对建筑工人艾滋病、性病知晓率的影响,为有效开展建筑工地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海市徐汇区6个工地的620名工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在不同的建筑工地分别施加不同强度的干预措施,观察工人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变化情况。[结果]高、中、低度干预组两次随访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水平都有明显上升;HIV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非HIV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但后者干预后知识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前者;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得分变化趋势为低度干预组缓慢升高、中度干预组升高后速度趋缓、高度干预组快速升高后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建筑工人的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干预措施强度越高,近期效果越明显;高度干预措施远期效果明显,而低度和中度干预措施远期效果相近;三种不同强度的干预方式对预防艾滋病、性病均效果良好,在实际工作中可视具体条件选定干预措施;本研究的经验可为相似人群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不同方式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针对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人群,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逐级整群抽样选定5组人群,其中一组为当地人群(空白对照),另4组为流动人群(流动人口空白对照组、一般干预组、积极干预组、综合干预组)。结果干预前,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当地人群;干预后,3个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流动人群中的建筑工人和工厂务工者,采取一般干预措施(如发放知识手册)的效果最佳;流动人群中的五小企业和娱乐行业从业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发放知识手册 专题讲座与当面咨询)效果最佳。干预后流动人群与艾滋病相关的态度方面有明显好转,而行为方面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时,不同行业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改善相关的态度,而相关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公路沿线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公路沿线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STD/AIDS)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公路沿线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方法 选择深圳至江西境内公路沿线公共场所229名疑有卖淫行为的职业女性和211名长途卡车司机为调查研究对象,对两组人群进行系列的STD/AIDS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知识得分情况和患病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高危女性组STD/AIDS的KABP平均得分分别为29.40分和57.23分;司机组分别为41.89分和64.07分,两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对性病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知识和预防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高危女性组分别由干预前的47.73%、40.01%、36.91 %上升到干预后的69.53%、63.20%和58.64%,差异均有显著性;司机组分别由干预前的44.81%、39.93%、38.55%上升到干预后的63.67%、62.11%和57.82%,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人群近两年的STD/AIDS患病情况呈明显相关(r=0.82,P<0.01)。结论1.公路沿线高危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认识模糊,对其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2.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重点高中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在上海市重点高中学生中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探讨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海市33所重点高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从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293人为干预组进行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同时每校另选2个班级共296人为对照组。在教育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学生艾滋病性病以及性生殖健康知识均分从32.27分上升到39.27分(P<0.01),干预组各方面知识均分均比对照组有大幅提高(P<0.01),干预组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均分也有提高(P<0.05)。结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明显提高重点高中学生有关知识水平,同时应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佛山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佛山市选择建筑工人、工厂工人、餐饮宾馆服务行业服务人员以及劳务市场寻工人员等4类流动人口,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流动人口一般特征,流动史,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态度,艾滋病防治需求及可能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血清学检测HIV、梅毒和HCV抗体。结果 98.69%的流动人口听说过艾滋病,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5.61%,艾滋病防治知识最主要通过电视节目获得。流动人口近一年临时性行为发生率为40.84%,在近1年与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20%和31.78%。10.30%调查对象近1年曾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患病后84.19%能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HIV抗体阳性率为0.12%。5.23%的非婚性行为者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调查对象中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佛山市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有歧视态度比例较高,该人群中依然存在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等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对流动人口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综合干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蔡泳  施榕  顾维雄  Short R  高源 《上海预防医学》2001,13(5):214-215,224
[目的 ] 了解文科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水平和围绕这一内容开展的同伴教育的效果及适宜性。 [方法 ]  1999年 10~ 11月在上海某文科大学整群抽样选取一年级大学生共 181人为干预组 ,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等内容的同伴教育 ,另设同校 179人为内对照组 ,另一所文科大学的 16 0人为外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对教育前后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 干预组在教育后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均有大幅提高 ,且对安全性行为的认识及态度有所改变 ,与内、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在对婚前性行为态度上 ,干预组在教育后有显著改变 ,而内、外对照组改变不明显。 [结论 ] 同伴教育在一年级文科大学生中的开展是十分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极高危人群STD/STI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效果,探讨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所能发挥的作用,为艾滋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STD/STI患者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其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含义、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P均<0.01),78.9%的人对安全套的使用形成正确认识(P<0.01),62.7%的人认为对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应持关心的态度(P<0.01)。结论正确的干预活动可提高极高危人群STD/STI患者对艾滋病防治措施的认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企业流动女工性病/艾滋病知识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调查了中山三个镇区的工厂女工关于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宣教服务需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知识得分的可能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宣教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共调查2263人,回收有效问卷2082份,对象平均年龄(28.88±7.16)岁,分布在15-45岁间;外出务工平均(9.73±2.43)年。578名未婚对象55.88%曾经与异性有过性行为;采取避孕措施的未婚同居对象42.37%有过避孕失败。性病/艾滋病综合知识平均得分为(52.63±22.05)分,女工的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她们的性病/艾滋病知识得分,初中及以上者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者。81.46%对象有接受性病/艾滋病宣教服务的需求,有关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排在需求的第一位。年龄、工龄、婚姻状况、工作类别和住所类别以及现有性病/艾滋病知识状况等因素均影响女工对性病/艾滋病宣教服务的需求意愿。结论:在性与生殖健康宣教服务中加强学校教育阶段的性教育和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对社会人群加强安全性行为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在提供宣教服务时采取个性化的适宜的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人群性病/艾滋病综合知晓率,改善她们的生殖健康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和普通宣传教育两种模式对流动人口中女工进行艾滋病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开展为期3个月的普通宣传教育和同伴教育。结果两组人员干预后知识总得分和态度总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同伴教育组干预前后知识得分分别为18.30±4.55分和29.17±2.45分,普通宣传教育组为17.58±3.53分和28.90±2.33分;同伴教育组干预前后态度得分分别为11.15±3.01分和14.78±2.16分,普通宣传教育组为11.03±2.91分和13.87±2.17分。干预前后两组的知识态度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前,普通宣传教育组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频率比同伴教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同伴教育组比普通宣传教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后两组人员知识与态度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安全套使用频率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同伴教育组提高比率优于普通宣传教育组。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昆山市2家工厂1558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性病/艾滋病病种知晓率为58.8%,性病/艾滋病感染途径的知晓率为67.1%,50.0%的人相信避孕套能预防性病/艾滋病,37.8%的人使用过避孕套。文化程度与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均为正相关。结论昆山市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低文化层次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