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汁酸只在肝脏内合成,正常情况下血清总胆汁酸含量非常低,其水平增高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反应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本文作者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测定,并对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BA、AST及ALT进行比较,探讨TBA及AST测定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健康者及336例肝病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统一检测血清TBA,ALT,AST及TBIL。结果健康对照组TBA平均(4.2±3.1)μmol/L;各型肝病组TB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非肝病组(P<0.01);急性肝炎组及药物性肝病组TBA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慢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组(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几乎平行升高;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TBA阳性率分别为85.3%和83.3%,显著高于ALT,AST及TBIL,但与ALT,AST及TBIL不完全平行,部分患者病情加重时ALT,AST及TBIL升高而TBA反而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结论TBA测定对于急性肝炎及药物性肝病患者具有高度灵敏性,对ALT,AST及TBIL正常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但单独应用对判断病情有一定的局限性,与ALT,AST及TBIL联合检测能全面反映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3.
罗云 《重庆医学》2007,36(12):1167-1168,1170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和前清蛋白(PA)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急性肝炎、54例慢性肝炎(轻度17例、中度25例、重度12例)、40例肝硬化(代偿期19例、失代偿期21例)、39例肝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采集静脉血,用血清检测TBA、PA、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TBA采用两点速率法,PA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和健康对照组血清TBA分别是(179.3±69.5)μmol/L、(31.2±22.9)μmol/L、(48.6±26.5)μmol/L、(121.5±87.3)μmol/L、(54.1±34.3)μmol/L、(102.6±96.8)μmol/L、(64.5±39.7)μmol/L和(4.2±2.5)μmol/L,PA分别是(126.7±51.2)mg/L、(156.6±97.9)mg/L、(141.2±82.5)mg/L、(81.2±37.5)mg/L、(124.1±64.3)mg/L、(77.6±56.8)mg/L、(67.5±32.3)mg/L和(318.1±62.6)mg/L.各肝病组血清TBA明显比健康对照组高(P<0.05),而PA却均明显比健康对照组低(P<0.01).结论 血清TBA和PA为诊断肝脏疾病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TBA和PA有助于发现肝脏合成与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失代偿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总胆汁酸水平。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汁酸(30.75±28.70)μmol/L,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4.80±3.87)μmol/L及正常对照组的(4.50±3.60)μmol/L(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指标。  相似文献   

5.
杭永伦  周明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085-2086,208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85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血清Hcy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cy水平[(18.6±5.4)μmol/L]较对照组[(10.8±3.7)μmol/L]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患者Hcy水平随着Child-Pugh得分的升高而升高,各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cy水平[(16.5±4.7)μmol/L]较治疗前[(18.6±5.4)μmol/L]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判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变化规律,并探讨二者鉴别诊断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120例,其中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各60例.比较RDW-CV、RDW-SD在不同肝硬化阶段的差异,研究RDW-CV、RDW-SD与肝功能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以及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CV、RDW-SD在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肝硬化代偿组患者RDW-CV和RDW-SD均低于失代偿组患者,其中RDW-SD差异更明显(P<0.001).肝硬化代偿组患者RDW-SD、RDW-CV与TP均呈负相关,此外,RDW-SD还与γ-GT正相关;肝硬化失代偿组患者RDW-SD与ALB负相关,与TP、ALT、AST和TBIL均呈正相关,RDW-CV与TP、ALT和TBIL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及RDW-SD.肝硬化失代偿组患者CRP与RDW-SD呈正相关,却与RDW-CV无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RDW-S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8,高于 RDW-CV 的0.648.结论 RDW-CV和RDW-SD在不同肝硬化阶段存在差异,RDW-SD差异更为明显,具有潜在鉴别诊断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朝霞  肖静 《吉林医学》2014,(10):2081-2082
目的:研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与男性乳腺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和34例对照者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实验室检查,将两者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均高于良性乳腺病患者,其两者比值(AST/ALT)与良性患者相比也偏高。结论:肝损伤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是男性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98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每次0.5 mg,每日1次,晨起时空腹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每次75 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Ⅳ-C)、层粘连蛋白(LN)]、肝功能[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Ⅲ、HA、Ⅳ-C、LN均低于对照组[(147±20)μg/L比(175±24)μg/L、(144±15)μg/L比(171±18)μg/L、(85±15)μg/L比(109±17)μg/L、(99±15)μg/L比(127±1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肝硬度与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35±0.14)k Pa比(8.23±0.19)k Pa、(4.4±0.9)分比(5.9±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LB高于对照组[(41.4±2.6)g/L比(36.5±2.0)g/L],TBil、AST、ALT低于对照组[(22±10)μmol/L比(35±12)μmol/L、(44±14)U/L比(64±16)U/L、(21±7)U/L比(33±1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恩替卡韦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后可改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鳖甲煎丸,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变化、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Bil为(16.31±8.11)μmol/L,ALT为(50.41±23.18)U/L,低于对照组的(20.12±8.09)μmol/L、(68..26±22.1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Ⅲ、HA、LN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鳖甲煎丸联合恩替卡韦有利于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给予所有患者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100 mg拉米夫定进行治疗,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两组患者总的疗程共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脏Child-pugh评分、HBV-DNA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69.05%(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为(71.2±21.1)U/L、总胆红素(TBi L)为(28.3±4.2)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为(32.1±13.2)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4±16.2)U/L、(46.2±4.8)μmol/L、(45.6±17.2)U/L(P<0.01),观察组白蛋白(ALB)为(39.8±2.5)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5±2.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2.7±0.5)log10 copies/m L]和Child-pugh评分[(6.1±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9±0.7)log10 copies/m L、(7.9±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HBV-DNA水平以及Child-pugh评分,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 将 5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5例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 1 0 0mg口服 ,每日 1次 ,观察时间为 1个月。观察两组的症状、体征、Child pugh积分 ,血清胆红素及白蛋白的变化 ,HBVDNA的转阴率。结果 治疗 4周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一定改善 ,治疗组好转率为 84% ,对照组为 60 % (P <0 .0 5 ) ,Child pugh积分下降数治疗组为 2 .92±1 .1 5 ,对照组为 1 .72±1 .0 6(P <0 .0 1 ) ;血清胆红素下降数治疗组为 2 8.91±2 2 .1 3 μmol/L ,对照组为 1 2 .2 3±2 9.74μmol/L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 4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为 44% ,对照组则均未转阴 (P <0 .0 5 ) ,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短期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诊断酒精性肝病新方法-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法。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6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ALD组)和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非酒精性肝病(NALD)组]治疗前(入院时)、治疗4周后及4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mAST活性,同时测定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ALD组、NALD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D患者血清GGT、ALT、AST活性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AFL患者血清mAST活性基本降至正常水平;酒精性肝炎(AH)患者血清mAST活性有显著下降;但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血清mAST活性下降不明显。结论:血清mAST是酒精性肝病治疗监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死亡前血清胆固醇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前瞻性观察63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前血清胆固醇、肝功能、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取死亡当次入院的第1次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测得绝大部分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平均为(2.54±0.51)mmol/L;当胆固醇水平介于2~2.4mmol/L时,有53(53/63)例患者死亡,占84.13%.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多明显降低,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一种较特异表现.如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2.5mmol/L,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DSC)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和综合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DSC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膳食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全面营养评估和综合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LT、TBIL、PTA、血红蛋白、白蛋白、营养筛查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水平[(23.65±4.93)μmol/L]低于对照组[(47.48±6.30)μmol/L](P<0.05),PTA水平[(51.39±7.62)%]高于对照组[(45.80±7.34)%](P<0.05);(2)观察组的血红蛋白[(10.53±3.61)g/dl]、白蛋白[(34.59±5.44)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65±2.49)g/dl、(29.68±5.72)g/L](均P<0.05),营养筛查评分[(2.35±0.59)分]低于对照组(3.08±0.65)分,(P<0.05);(3)观察组的食欲减退(33.33%)、腹水(41.67%)、乏力(39.58%)、双下肢水肿(35.42%)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70.83%、81.25%、66.67%、60.42%)(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DSC患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和综合营养支持后,可提高机体营养状态,改善肝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云芝  原芳  卫俊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51-415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TBA)在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贝克曼SYNCHRON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汁酸,分析正常对照组与不同肝病组总胆汁酸水平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结果为(7.8±3.6)μmol/L,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时TBA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阳性率在90%以上,而对于一些肝硬化、肝癌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出率相对较低相比较,TBA则更有检测价值。结论:TBA检测是检查肝功能的一项敏感性指标,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临床观察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戚茂超  唐柳生  杨小兵  李世立 《广西医学》2010,32(10):1252-1253
目的为了解艾滋病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及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方法用酶循环法测定884例艾滋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用动力学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与149例健康体检人员作对照。结果结果健康对照组149例的血清TBA为(7.20±3.39)μmol/L,明显低于884例艾滋病患者的(20.01±34.20)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84例患者中有200例ALT〉40 U/L,异常率为22.62%。结论血清TBA的测定对早期了解艾滋病患者肝脏疾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酶标法对80例各类肝病患者进行血清谷胱苷肽 S 转移酶检测。结果:正常受试者4.68±2.49μg/L;急性肝炎11.45±6.76μg/L(P<0.01)和慢性肝炎8.57±5.05μg/L(P<0.05)均明显升高;肝炎后肝硬化4.75±4.34μg/L(P>0.05)和原发性肝癌4.43±3.21μg/L(P>0.05)无明显异常;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和胰腺癌分别为4.41±3.05μg/L、4.28±1.84μg/L 和4.23±2.47μg/L(P>0.05)。提示:血清 GST—c是诊断肝脏炎性病变敏感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GF、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行脾切断流术治疗.检测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前白蛋白(PA)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及HGF、TGF-β水平,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状态及血清HGF、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及血清HGF、TGF-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T-Bil(27.59±7.22)μmol/L,AST(46.19±7.66)IU/L,ALT(38.79±8.27)IU/L,ALP(56.25±13.25)U/L等肝功能指标及TGF-β水平(92.28±12.63)μg/L降低,而PA(107.26±10.33)mg/L,HGF(7.55±1.86)μg/L水平升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脾切断流术可显著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血清TGF-β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吴剑  肖霞 《四川医学》2012,33(10):1753-175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恩替卡韦0.5mg,1次/d口服,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银杏叶片,2片/次,3次/d口服。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1V型胶原(Ⅳ-C)]、Child-Pugh积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治疗组HA、PC-III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hild-Pugh积分均减少,ALT、AST、HBV-DNA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协同改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hild-Pugh分级与Rockall评分对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随访4个月,根据患者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33例,存活组67例。对比两组血清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水平以及患者Child-Pugh分级与Rockall评分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两个评分系统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TBIL及Cr水平分别为(94.5±11.3)μmol/L、(132.8±28.2)μmol/L,均高于存活组(89.6±12.8)μmol/L、(120.6±31.5)μmol/L,而Alb水平为(24.1±5.3)g/L,低于存活组的(26.3±6.4)g/L(均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Child-Pugh分级C级的比例较高,为75.76%(25/33) vs 5.97%(4/67) (P<0.001),而A级及B级比例较低,为9.09%(3/33) vs 35.82%(24/67) (P<0.001)、15.15%(5/33) vs 58.21%(39/67) (P<0.001)。死亡组患者的Rockall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为(8.4±2.4) vs (2.1±0.4)(P<0.001)。Child-Pugh分级及Rockall评分系统预测短期死亡的AUC分别为0.759(95%CI:0.702~0.818, P=0.018)、0.785(95%CI:0.735~0.836, P=0.011);两者联合预测短期死亡的AUC分别为0.879(95%CI:0.811~0.942, P=0.003)。结论:Child-Pugh分级与Rockall评分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短期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两种评分联合评价可显著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