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同时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心电图检测方法结果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12例。对照组患儿为常规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研究组患儿为动态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以及心电图改变类型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75.00%(P<0.05);研究组患儿的室性早搏、ST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具有积极诊断价值,可作为治疗过程的随访手段,具有临床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均进行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检查,观察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DCG对室性早搏、房性早搏、ST-T改变、Ⅰ°AVB的检出率较ECG显著要高(P<0.05);DCG异常检出率较ECG显著要高(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能监测到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的心电变化,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为其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为这66例患儿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的患儿有10例,检查结果存在异常的患儿有56例,常规心电图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56/66=84.85%;为这66例患儿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的患儿有3例,检查结果存在异常的患儿有63例,动态心电图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63/66=95.45%。动态心电图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χ2=4.1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准确率更高、诊断结果更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梅朵 《海南医学》2003,14(9):23-24
目的 为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及异常ST-T改变。室性早搏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所有心律失常的42%。结论 DCG监测对VMC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对有晕厥史,而常规ECG正常者有明确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可疑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小儿可疑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正常的36例中,动态心电图检出各种心律失常24例,而常规心电图异常的32例中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有6例。结论动态心电图不仅可提高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心律失常可作定性分析,也可排除器质性病变,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史娜  毕月  汤喜红 《海南医学》2022,33(8):1037-1040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变化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肌受损程度评估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VMC患儿12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动态心电图指标[心率变异性低频指标(LF)、心率变异性高频指标(HF)、...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电图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12-02~2014-08间我院确诊的96例VMC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心电图表现,并与心脏X线检查、心肌酶学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6例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79例(82.3%),其中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共60例(75.9%),ST-T改变和QRS低电压次之;心脏X线检查发现,存在病理性表现者34例(35.4%),实验室酶学检查发现,出现酶学改变者71例(73.9%),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者37例(38.5%),以心电图检查异常程度最高,其与心脏X线、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异常率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心电图改变性质与患儿预后关联较明显,与病情变化具有一定平行性。结论:心电图改变对早期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敏感性较高,在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了解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青会 《吉林医学》2014,(21):4707-4708
目的:对采取心电图检查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例VMC患儿采取心电图检查的效果和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20例患儿中有8例显著窦性心动过速,6例三分支传导阻滞,6例不完全性的三分支传导阻滞。诊断为三分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三分支传导阻滞的患儿,经过合理用药后康复出院,而3例显著窦性心动过速因病情发展速度快,患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当心电图检查患儿有三分支传导阻滞,则要考虑是否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对支气管炎、脑炎和胃炎患儿做心电图检查,若有窦性心动过速和三分支传导阻滞,则要考虑是否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心电图检查小儿心神经症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小儿心神经症患儿218例。均给予高频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12导联切迹总数≤8患儿81例(37.15%);可疑:切迹总数在9~11之间患儿7例(3.21%);异常:切迹总数≥12患儿130(59.63%)。结论:高频心电图检查对小儿心神经症正确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常规心电图(ECG)及动态心电图(DCG)的检查结果,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24h动态心电网检查。最后观察分析2种检查结果的不同。结果1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经ECG检查心电图结果异常97例(74.62%),DCG检查心电图结果异常122例(93.85%)。2组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1);另外与ECG检查比较,DCG检查能较好的检查出患者一过性或阵发性对生命构成潜在威胁的心律失常(如短阵室速等),以及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率失常及ST—T改变。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同时可以作为患儿预后随访效果的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13.
1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对120例患儿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20例患儿动态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心律失常最多见,共110例,占91.7%;心肌复极改变50例,占41.7%;传导阻滞30例,占25.0%;异常Q波4例,占3.3%。24 h内,同一患儿表现2种以上心电图改变78例,占65.0%等。[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改变的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心律失常、心肌复极改变和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2例作为心肌炎组,同期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儿65例作为非心肌炎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受检儿童血清cTnI和CK—MB的阳性异常比率,以及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后cTnl和CK-MB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心肌炎组患儿相比,非心肌炎组患儿血清cTnI阳性异常率及血清CK-MB阳性异常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检测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范红芬  翁仁巧  张琳 《西部医学》2014,26(10):1343-1344
目的 分析低龄儿与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对2001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18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按年龄分为低龄儿组126例、成人组57例的异常心电图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律失常低龄儿占110例(87.30%),成人22例(38.60%);低龄儿心电图表现异常程度明显,以室性旱搏为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成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低龄几45例(35.71%),成人35例(61.40%);传导阻滞:低龄几21例(16.67%),成人27例(47.37%);成人ST-T改变、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比低龄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低电压、Q-T延长、异常Q波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龄儿与成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在心律失常、ST-T改变、传导阻滞三个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明显,对临床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计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胸部肿瘤调强放疗(IMRT)与常规放疗(CRT)心脏放射线受量及动态心电图(DCG)的改变。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3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住院的胸部肿瘤患者100例,分为IMRT组和CRT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于治疗前、受照30、60Gv时进行24hDCG监测,分析两组心脏放射线受量及DCG改变。结果①IMRT组心脏V30、V40、V50[(31.9±13.6)%、(22.1±9.4)%、(11.7±5.3)%]均明显低于CRT组[(42.1±14.9)%、(33.2±10.1)%、(20.5±7.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心脏V10、V20、V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及CRT组治疗前、受照30、60Gv时DCG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DCG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照30、60Gy时IMRT组DCG异常发生率均低于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疗法均可引起DCG改变,但IMRT在相同剂量照射时,心脏受照体积更少,DCG异常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及酶速率法测定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1例非心肌炎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小儿的血清cTnI及CK—MB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清cTnI比较和CK—MB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Х^2=72.21,P〈0.05;Х^2=35.24,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CK—MB阳性率较cTnI阳性率低(Х^2=4.32,P〈0.05);非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低于CK-MB阳性率(Х^2=21.09,P〈0.05);对照组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均为0。血清CK—MB阳性率随病程延长下降,病程在1周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血清CK—MB阳性率(Х^2=4.50,P〈0.05)。结论测定cTnI对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李小伟  傅丽超 《吉林医学》2013,34(22):4435-443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参芪复心饮,4周后统计疗效。观察比较总有效率、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黄坤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44-14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检测,比较检查结果。结果89例冠心病患者予以DCG检测,检出心肌缺血呈阳性者72例(80.9%),常规心电图阳性者45例(50.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房性或者室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三者外,其他类心律失常事件、DCG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DCG检测,对隐匿型、心律失常型或心绞痛型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