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茵陈     
《亚太传统医药》2006,(2):75-75
<正>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似文献   

2.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伦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  相似文献   

3.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相似文献   

4.
华佗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外科医生。有一天,华佗接诊了一位忠烂肠痧的病人,由于病情严重,华佗不得不立即给病人做手术,这一忙就是好几个时辰。手术做好后,华佗感到筋疲力尽。于是,他便喝了几杯酒以解除疲乏。谁知却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华佗的家人见此情况,害怕他出事,便针刺人中、百会、足三里等穴,可是,华佗没有任何反应,完全失去了知觉。家人又摸他的脉,发现跳动正常,这时才确信他只是醉了而己。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通报》2010,9(4):13-13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相似文献   

6.
杏林亭     
相传,东汉末年,华佗给一位妇人治病。华佗见她骨瘦如柴,脸似黄纸、两眼杏黄,认定她得了“黄痨病”,便对她说:“你这病一时治不好,先回去吧。”一年后,华佗见她病已好,身体很胖,脸泛红晕,便问她是谁治好的。妇人说:“没找人治过。”又问:“吃过什么药吗?”妇人答:“没有。”华佗惊奇,心想:“这病人没有吃药,病怎么会好呢?”于是又问她:“你平时除了吃饭菜之外,还吃了些什么?”妇人答:“只到山上采些野蒿头当饭吃。”“吃了多长时间?”“一个多月。”于是,华佗请她  相似文献   

7.
民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相传东汉时,有一位姓刘的老翁,常年卧床不起,面目深黄,请求当时神医华佗诊治。华佗见老翁患的是"黄疸病",告诉他要治好此病,不能心急,要有一段时间。刘老翁患此病正逢饥荒之年,户户缺粮少食。只好叫孙女到田野、山坡挖些野菜和采些野果来充饥度日。哪知老翁吃了半个月的野菜,"面黄"竟  相似文献   

8.
正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  相似文献   

9.
食疗与食医     
说到“食疗”,翻开医史比比皆是,这里先列三个医案: 1.仓公(淳于意)为齐国淳于司马治病。淳于司马因食马肝太饱,又急忙行走,随即泄数十次,仓公诊断为“迥(音洞,通“透”)风”。让病人服“火齐米汁”,连服七、八天就痊愈了(事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华佗在路上,遇到一位愚咽喉阻塞不能吞食的病人,便叫他服用卖饼家作调味汁的蒜泥黄齑菜水。病人照办之后,立即吐出寄生虫,病就好了(事见《三国志·华佗  相似文献   

10.
茵陈用法用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又称茵陈蒿,其味苦、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脾、胃、肝、胆经。张隐庵日:“《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寒水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总体而言,本品清香而主散,味苦性寒而主降,故而能升能降,升则达肌肤,开腠理,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一位士大夫感到不适,找到华佗诊治,华佗说:"您的病根很深,应当剖腹切除。然而您的寿命也不过十年,疾病本身不会伤害您的生命,忍耐十年,寿命和疾病同时到期,也就没必要特地剖腹了。"士大夫忍耐不了病痛,一定要切除。华佗只好为他施行手术,所患的病随即治愈,但十年后还是死了。这是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中的一个医案。如上所述,不难看出病人患的是腹部肿瘤。什么瘤?不妄猜。开刀取瘤,对于外科鼻祖华佗来说,轻车熟路,是比较直接了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汉代名医华佗,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神医之称。但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他的真名应是华旉(fu),而华佗只是他的绰号。因华佗一词出自梵语“阿伽佗”译音,是药神之意,因此民间就称医术高明的华佗为药神——华佗。以至于其本名不大为人所知了。  相似文献   

13.
<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据初步考证,是华佗的弟子或其后人辑录而成,大约成书于六朝时期,部分地保存了上古医经内容和华佗的学术思想[1] .笔者今有幸参加"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中和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团队,才得以学习这一医经.  相似文献   

14.
黄疸多因湿热郁蒸而感。但湿热各有偏胜不阆,故李中梓有云“湿与热又自有別,湿家之黄,色暗不明,热家之黄,色光而润”。治法不外热偏胜者清热导湿为主;湿偏胜者健脾利湿为主。但自去冬以来,我对黄疸病的形成,除湿热郁蒸之外,有的还与肝郁有关,在治疗上专属湿热偏胜者,均以茵陈胃芩湯,或茵陈湯合三仁湯治之而痊;兼因肝郁者則必茵陈汤  相似文献   

15.
日本弘前大学副教授松木明知先生的《麻醉科学史最近的认识——汉名医华佗实际是波斯人》一文,松木先生的主要论据及其旁证。 (一)主要论据:华佗是中世纪波斯语“Xwadag”的谐音,即波斯文的王、神,因此说华佗原来不是人名,该语是对长上的尊称,是主君、阁下、先生的意思。并指出这里应是“长于医术的先生”。 (二)旁证: (1)华佗活了九十多岁,可能因为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其实也可以说是在世界上,很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叫做"刘涓子鬼遗方".在这以前,虽然在汉朝时代曾经有过"华佗外科方"及"金创疭瘛方"等外科专著,但现在都已失传了.本书是在六朝时代写成的.根据龚庆宣的序文,大约是在元嘉19年(公元442)左右(原文说是永和19年,其实晋永和只有12年,所以顾录崖先生怀疑是元嘉19年).当时欧西的医学,还没有十分发达,而我国已有这样外科专书出现,在医史上是值得重视的.提起这部书的来历,还附带有一段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根据龚庆宣的序文说:在晋末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疼痛程度或轻或重,甚至剧烈到痛不欲生,因此做什么都没有兴趣,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是没有患过头痛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就是因头痛引发的血案——曹操与神医华佗的故事。曹操患"头风"顽症,发作起来疼痛欲死,于是请华佗为其治疗,华佗针刺后,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  相似文献   

18.
黄疽病是常见疾病,古人治法,多以茵陈为主药,故《伤寒》《金匱》方中,有茵陈蒿湯,茵陈五苓散,后賢有茵陈麦芽酒粬合剂,治小儿初生三五日胎黃发热,有茵陈生地花粉合剂,皆云治黄疸病有殊效,今試用于临床,往往效力不大,汶是什么原因呢? 因药店所用茵陈不一,有出自江西的,是江西山上一种白蒿嫩芽,只有清热作用,并无利水  相似文献   

19.
苦黄注射液是由中药苦参、大黄、茵陈、大青叶及柴胡组成的复方静脉注射液,适用于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治疗。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获新药证书。它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国营常熟制药厂共同协作开发。 药理作用 方中苦参、大黄,茵陈、柴胡等具有清热利湿、疏肝退黄之功效。经分析,本品不仅含有大黄蒽醌、苦参碱,还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等物质。含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位喜欢开玩笑的朋友,最近因腿部意外受伤住进了医院。住了医院他还是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他笑着跟来查房的医生说:"你们医院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美女病人。"那位女医生却笑着问他:"说说看,你在哪里见到过美女病人?"正在我的朋友转着眼球想的时候,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