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Marfan综合征脊柱侧弯患者一般年龄较小,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侧弯畸形进展较快,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许多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这又给手术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目的:观察CD矫正法重建Marfan综合征患者脊柱功能效果。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9-05/2003-0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骨科收治严重脊柱侧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8例。单侧弯2例,双侧弯6例,Cobb角平均为88°,4例心肺功能轻度不全,2例心肺功能中度不全。方法:患者全麻下采取俯卧位,定位后取后路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棘突椎板直至横突根部,应用CD矫正法(如CD,CD-Horison,TSRH,USS等),在脊椎的多个节段置钩或钉。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Cobb角、身高、植骨融合和心肺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8例患者的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脊柱侧弯均得到了有效矫治,身高增加5~8cm,患者术后心肺功能恢复满意,植骨均得以融合,校正后丢失的Cobb角度少于25°。结论:CD矫正法在矫正侧弯的同时可有效矫正合并有旋转畸形者,而且撑开力大,为多节段框架式固定,撑开张力较平均分布,不易发生脱钩,折棒等并发症。采用了选择性的多节段固定和去旋转力,三维纠正效果好,可满意重建躯干平衡、防止术后失偿、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纠正丢失少、术后不需外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4年1月收治的9例严重脊柱侧弯行脊柱矫形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的脊柱侧弯得到了有效矫治,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CD矫正法在矫正侧弯的同时可有效矫正合并的旋转畸形,而且撑开力大,为多节段框架式固定,撑开张力平均分布,不易发生脱钩、折棒等并发征。采用了选择性的多节段固定和去旋转力,三维纠正效果好,可满意重建躯干平衡、防止术后失偿,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纠正丢失少,术后不需外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和矫正率的丢失;运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CD、TSRH等第3代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对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效应。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对象:于1997-09/2003-07选择资料完整的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10例,行后路CD及TSRH器械矫形内固定,同时予以自体骨移植融合手术。双主弯型8例,胸椎侧弯2例,胸椎侧弯方向均为右侧弯。胸椎后凸3例,胸腰段后凸2例。方法:在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的正侧位X射线片。术前拍摄左右侧曲位及悬吊位X射线片,以评估侧凸的柔韧性。侧凸角度大小的测量方法采用Cobb法,同时记录侧凸的稳定椎及中立椎。10例患者均予以后路手术。2例使用CD系统矫形内固定,另外8例使用TSRH系统。植骨材料来源于自体髂后上棘。术后予以支具保护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12~60个月的随访,8例双主弯型患者胸弯的矫正率为48%,随访矫正率丢失为20%;腰弯的矫正率为56%,随访矫正率丢失为16%;2例单胸弯型患者的矫正率为61%,随访矫正率丢失为8%。所有患者躯干平衡得到改善。无神经并发症的发生。2例出现交界性腰椎后凸。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术前对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心肺情况进行评估,术中适当延长融合节段,避免过度矫正,减少软组织损伤,更加重视植骨融合是疗效满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饶书城  胡云洲 《华西医学》1989,4(3):312-315
为14例强硬的脊柱侧弯症患者行顶椎切除术,并以后路器械矫正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4.9岁,9例为先天性侧弯。平均侧弯角度(Cobb法)术前为95.5°,术后为52.5°,矫正率为45.2%。所切除的脊椎在胸7到胸12之间者11例,为腰1或腰2者3例。主要合并症为一例27岁患者发生轻度Brown-Sequard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刘浩  李志铭 《华西医学》1993,8(2):224-227
作者根据顶椎切除矫正脊柱侧弯和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原理。设计了椎骨楔形截骨、椎弓根短节段固定的方法米矫治短段僵硬脊柱侧弯。矫治的1例病人,侧弯角度(cobb法)术前为48°,术后为15°,矫正率为68.8%,一年后随访,固定段已完全融合,矫正角度丧失3°。此方法最适用于短段锐角且僵硬的侧弯,有矫正率大,脊柱相对稳定而较安全,脊柱短节段固定,融合好,可矫正脊椎旋转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于自体骨供区有限,采用中华长城系统内固定,自体骨与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干燥骨联合移植对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改善。方法:选择2002-03/2004-0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骨科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Cobb’s角48&;#176;~110&;#176;,旋转畸形2&;#176;-3&;#176;。按King分型,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6例,Ⅳ型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牵引2周,术前1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内固定物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术前2h将异体皮质、松质骨片放人37℃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润,将骨片周边的皮质骨去除后,将松质骨片剪成2-6mm的碎松质骨粒,用37℃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继续放人37℃庆大霉素温生理盐水中进一步浸润待使用。Ⅰ型患者经横突旁切口行侧前路胸、腹膜外松解,矫形椎体钉固定、自体骨、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干燥骨混合后椎体间植骨术。Ⅱ,Ⅲ,Ⅳ型患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侧突变后突、分段撑开、剃刀背切除、自体骨、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干燥骨混合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术后3周戴支具下地活动。结果:纳入患者18例,平均随访11.8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一般情况: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为400-800mL,手术时间为3-6h,平均4.6h,术中唤醒检测脊髓均未见异常,伤口均为Ⅰ类切口,甲级愈合。②手术前后cobb角矫正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侧凸主弯、代偿弯cobb角均明显减小[(68.3&;#177;12.6)&;#176;,(30.1&;#177;10.4)&;#176;;(31.2&;#177;9.5)&;#176;,(16.8&;#177;11.4)&;#176;;P均〈0.05]。③顶椎旋转度矫正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明显减小[(2.4&;#177;0.5)&;#176;。(1.8&;#177;0.6)&;#176;,P〈0.05]。④身高变化情况:与术前比较,术启1年明显增高[(146&;#177;19.2),(152&;#177;18.7)cm,P〈0.05]。⑤植骨融合情况:所有病例在术后4个月,植骨颗粒已经模糊,开始形成新骨:术后8个月左右,已经有大量新骨形成,使得脊椎的正常结构已显示不清。无1例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均未出现3周后晚期感染以及因使用同种异体骨而感染肝炎或艾滋病者。结论:实验过程18例患者均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切口愈合良好,植骨区均达骨性融合。提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及同种异体骨融合对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4081-4082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选取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58例,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检查比较Cobb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并对比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Cobb角度下降、腰椎前凸角度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ODI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矫正脊椎侧弯,提高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矫形器在康复工程上的运用,分析脊柱矫形器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康复矫治作用。方法:以2003—04/2004-10福建省假肢中心收治的处于骨骼生长发育期的35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佩带矫形器治疗,应用了胸腰椎矫形器34具,颈胸腰矫形器1具,每天穿戴23h,应用时间为生长发育停止或经测定脊柱侧弯已经稳定。患儿佩带矫形器后,每天至少参加运动疗法1h,直至畸形基本稳定。治疗前后应用激光测力平台和X射线片测量患儿脊柱侧弯角度和旋转角度,并进行分级(0级:侧弯〈10&;#176;和旋转〈Ⅰ度;Ⅰ级:侧弯10—20&;#176;和旋转Ⅰ~Ⅱ度;Ⅱ级:侧弯21-35&;#176;和旋转角度Ⅱ-Ⅲ度;Ⅲ级:侧弯36—45&;#176;和旋转Ⅲ度以上),根据治疗前后级别变化分析脊柱矫形器的矫治效果,治疗后达0级为恢复正常,改善1个级别以上为显效,控制畸形不再发展为有效。结果:35例患儿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儿均达到了控制脊柱侧弯、保持正确姿势的效果。治疗18个月后恢复正常6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结论:脊柱矫形器在脊柱侧弯矫治中能让患儿保持正确的体位,辅助稳定病变关节,减少椎体承重,促进病变愈合,预防和矫正椎体畸形,在提高特发性脊椎侧弯患儿的躯体功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评估S型脊柱侧凸患者应用运动疗法半年后Cobb角的变化隋况,探讨运动疗法对S型脊柱侧凸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患者80例,均自愿参加本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运动疗法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先应用脊柱侧弯矫正治疗仪行侧方体表电刺激治疗,刺激时间逐步延长,直至达到8h/d。其次进行牵引治疗,T9以上侧弯显著者行枕颌牵引,T9以下侧弯显著者行骨盆牵引治疗,牵引持续时间30min/次,2次/d。在以上治疗的同时两组患者均行针对性的姿势训练,要求患者保持姿势的挺拔和对称。运动疗法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针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矫正体操,通常在卧位或匍匐位进行,1次/d。Cobb角为反映侧凸角度最为常用的指标,测量方法为沿侧凸弧位置最高或最低的点,向凸侧或凹侧斜度最显著的端椎上缘或下缘作切线,此两切线各自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评定两组患者胸段及腰段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脊柱胸、腰段Cobb角的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18&;#177;9,16&;#177;8;10&;#177;7,9&;#177;5)&;#176;;(25&;#177;13,23&;#177;11,26&;#177;12,24&;#177;10)。(t=4.11~6.02,P〈0.01)],但运动疗法组患者脊柱胸、腰段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t=3.01,3.24,P〈0.01)。结论:运动疗法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其优点是简便、无痛苦且依从性较高,但该疗法的动作必须正确、充分、长期、持续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输血已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中,但对其预后效果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目的:研究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输血对脊柱侧弯患者围手术期的细胞免疫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早期功能康复的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输血科。对象:2000-02/2003-0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成人脊柱侧弯患者98例,纳入标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术前血细胞比容&;gt;35%,围术期接受输血;排除标准:有内分泌及免疫性疾病史,有激素治疗史,应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符合条件的患者48例,男14例,女34例,平均16.7岁,体质量平均42.2kg。干预:根据术中输血的方式分为2组:异体输血组(12例)术中全部输异体成分血;自体血回输组(36例)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而使患者术后血细胞比容≥30%,血红蛋白≥10g/L。主要观察指标:测定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并观察输血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采用血液回收组可以明显减少异体库血的需要量,而且可避免输异体血时发生的过敏反应。术后1d,异体输血组患者的CD3+,CD4+,CD4+/CD8+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67.1&;#177;9.8,32.6&;#177;7.9,1.3&;#177;0.2(t=2.85,1.96,1.85,P&;lt;0.05),而自体血回输组只有CD4+有显著性降低,为38.2&;#177;0.6(t=1.92,P&;lt;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第5天异体输血组CD3+,CD4+,CD+/CD8+,自然杀伤细胞仍较术前显著减少,分别为62.4&;#177;11.5,31.3&;#177;0.4,1.1&;#177;0.2.13.5&;#177;7.0(t=2.91,2.01,1.94,P&;lt;0.05),自体输血组基本恢复正常;与异体输血组比较,自体输血组CD3+,CD4+,自然杀伤细胞均有显著性升高,分别为74.8&;#177;3.8,40.4&;#177;9.9,18.4&;#177;3.8(t=1.87.1.96,2.84,P&;lt;0.05)。结论:血液回收输血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围术期异体输血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较自体血回输者严重,自体输血对免疫抑制轻,术后免疫功能恢复快,术后康复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