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机制,并示踪MSCs在ALF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方法 ①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rGFP慢病毒感染的UE7T-13细胞株(hrGFP-MSCs)和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I)标记MSCs(MSCs-DiI)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率或红色荧光染料标记阳性率。②CCK-8体外检测MSCs、hrGFP-MSCs和MSCs-DiI的细胞增殖情况。③取SD大鼠38只,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30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3组:CCL4组(A组)、CCL4/hrGFP-MSCs组(B组)和CCL4/MSCs-DiI组(C组)。B组和C组造模12 h肝内注射MSCs悬液。④分别于造模24 h、72 h、7天取肝组织以及肺组织观察移植hrGFP-MSCs、MSCs-DiI分布、迁移情况。造模后72 h,检测血清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另取肝组织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hrGFP-MSCs的hrGFP表达阳性率达99.21%,MSCs-DiI的CM-DiI标记率为99.98%。②CCK8检测示MSC-DiI、hrGFP慢病毒标记MSCs均不影响其增殖能力。③冰冻切片示CM-DiI标记MSCs可更好地示踪移植细胞,造模24 h、72 h及7天非注射部位肝组织和肺组织MSCs-DiI均可见散在的移植细胞团,而hrGFP-MSCs未见明确荧光阳性细胞。④MSCs治疗ALF大鼠模型下调了系统性炎症应答,造模72 h A组的TNF-α、IL-10水平大于B组及C组;PCNA示MSCs治疗促进了宿主肝细胞增殖。结论 CM-DiI标记MSCs能更好地示踪少量散在的移植细胞。异种移植MSCs可通过下调系统性炎症应答,促进肝细胞增殖,修复ALF大鼠肝组织。  相似文献   

2.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肝脏移植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但由于肝脏供体来源紧张,手术复杂,而且移植费用昂贵,绝大部分患者都没有条件接受肝移植手术。干细胞研究为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有报道骨髓和脐带血干细胞在体内外可以分化为功能完备的肝细胞[1],干细胞可以促进损伤肝脏修复、改善症状、提高存活率[2-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健康胎盘的脐带组织,是一种多能干细胞。 Lee等[4]报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诱导后输注体内,可随血液循环植入肝脏增殖分化成肝细胞,从而改善肝功能。我科静脉输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诸多研究已经报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病理条件下能够分化为具部分功能的类肝细胞且可修复受损肝脏.目的:总结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肝衰竭中的研究与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和 PubMed 数据库中 1997-01/2009-12 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衰竭中的研究与应用的文章,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衰竭或肝干细胞,肝脏疾病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中英文共 371 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 31 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用于肝衰竭治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转分化和细胞融合.随着研究不断得深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逐渐开展应用至肝衰竭治疗中,但其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通过总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20例的护理经验,提出术前完善的准备、术中娴熟紧密的医护配合,以及术后对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心肌梗死、心包填塞、血管迷走反射、造影剂肾病等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保障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关于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乳鼠股骨、胫骨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采用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常规培养液诱导为对照,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诱导培养14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诱导培养14 d, 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镜下观察细胞变得稍大而扁平,呈类上皮样细胞,甲胎蛋白和白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7.64)%和(45.9±9.68)%;对照组细胞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的表达.证明了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和白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内科护肝、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思美泰等)等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BMSCs移植治疗,5d为1个疗程。测定并观察2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PT、APTT、TNF-α及IL-1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典型病变特征包括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以及皮肤、关节、肾脏等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受到损害。SLE发病多见于年轻妇女,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现有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疗效尚可,但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是目前全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的国内外研究表明B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有效地抑制心脏重构、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现就B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诸多优点,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量的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易获得,能自体移植,安全有效,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可行性.方法 将ALF造模成功的37只SD大鼠分为4组:CC14组(A组,9只),CCl4/MSCs(B组,9只),CC14/pHGF组(C组,9只)和CC14/pHGF+ MSCs组(D组,10只).用携带hr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s(hrGFP-MSCs),并以hrGFP示踪.对C、D组大鼠给予CCl4,同时腹腔注射pHGF;B组和D组造模12h后肝内注射hrGFP-MSCs悬液.对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24 h、72 h、7天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造模后72 h检测血清IL-6、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造模后24 h取肝组织行HE染色,造模72 h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细胞增殖情况.造模后72 h后取注射部位肝组织行冰冻切片观察移植hrGFP-MSCs肝内分布情况,对非注射部位肝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rGFP基因含量.结果 联合治疗后,ALF大鼠外周血ALT水平降低,IL 6、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下调,肝脏病理组织学损害减轻,肝细胞增殖率增高.造模后72 h,B组与D组注射部位肝组织内可见移植的hrGFP-MSCs,非注射部位肝组织未见hrGFP荧光阳性细胞,但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可在非注射部位肝组织内检测到hrGFP基因,且D组含量高于B组.结论 pHGF与MSCs联合治疗大鼠ALF的疗效优于MSCs或pHGF单独治疗,可能与pHGF促使其肝内定植MSCs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SC )在治疗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经典非转流)手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10例患者,对输注MSC的过程进行规范护理和临床观察的分析。结果10例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2.6±9.4)分和(40.3±8.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8,P<0.01);患者术前每晚平均睡眠时间为(6.3±0.7)h,术后为(7.6±0.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6,P<0.01);治疗前后10例患者血压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自觉症状在输注完MSC后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重视和规范肝移植术后输注MSC的护理流程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2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衰竭患者,应用无肝素连续性肾替代治疗87例次,通过在治疗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静脉压、动脉压、跨膜压的变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血管通路通畅、出入量平衡等护理措施,保证了无肝素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膜缘型乳头状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角膜缘乳头状瘤患者行肿瘤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9例角膜缘乳头状瘤患者行肿瘤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未见新生物复发,角膜缘干细胞供区无干细胞失代偿表现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角结膜乳头状瘤。结论做好移植片的观察、疼痛、预防感染的护理,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和卫生宣教,是保障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非清髓预处理建立猕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单倍体相合的猕猴亲子配对,受非清髓性预处理用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60Co(200cGy)全身照射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抗CD25单抗。实验分为单纯造血干细胞(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检测供受体嵌合水平,观察造血恢复、GVHD等情况。结果单倍体相合的子代猕猴采用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可获稳定植入?比较了单纯非清髓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的造血恢复,发现造血恢复时间主要与嵌合状态有关;MSC可促进植入;相同条件下,HSC联合MSC移植组更容易形成供受混合嵌合;GVHD的发生率低。结论成功建立了猕猴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HSCT的模型,非清髓HSCT联合MSC可能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雷静  黄玉葵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1007-1009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以总结对此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监测低温冰箱温度安全保存患者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24~47 d,对患者进行移植前心理护理,移植过程中加强全环境保护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3例病人均成功进行移植治疗并重建造血功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干细胞的安全保存,移植前患者的心理护理,移植中全环境保护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移植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肝衰竭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和观察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45例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介入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移植前、术中和移植后的护理与观察体会。结果4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出现2例发热、3例恶心呕吐,术后2周内1例慢性重症肝炎死亡。结论加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和观察,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重症肝病60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选择60例慢性重症肝病患者,年龄20~65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50~10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在局部麻醉下,行肝动脉介入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肝脏。患者在移植后1周、4周、8周、12周进行肝功能检测;观察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移植12周后,谷丙转氨酶(ALT)逐渐降低,由平均186.34IU/L降至68.96IU/L;总胆红素(TBIL),由平均161.34μmol/L降至78.93μmol/L;白蛋白(ALB)逐渐升高,由平均24.39g/L升至31.96g/L,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在干细胞移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逐渐上升,由术前平均26.33%上升至术后8周的53.48%,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凝血机制明显改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患者生存的影响:患者在移植后1周生存率为100%;1例在4周内死亡,生存率为98%;3例在12周内死亡,生存率为95%。移植后大多数患者身体状况有明显的改善:移植后8周(51.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肺动脉高压组(n=20)、MSCs移植组(n=20):2组大鼠均一次性向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诱导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n=15):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同等条件饲养3周后,MSCs移植组大鼠经舌下静脉注射5×106/ml的经Hoechst33342荧光染料标记的MSCs细胞悬液1 ml,肺动脉高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L-DMEM液。移植后观察4周,测定3组大鼠生存率、肺动脉平均压、肺小动脉的微观结构的改变。结果肺动脉高压大鼠移植MSCs 4周后,生存率由30%上升到90%,肺动脉平均压由(42.7±2.3)mmHg下降到(24.7±2.3)mmHg,下降了50%;右心指数由(45.30±3.13)%下降到(37.90±3.18)%(q=29.86,P<0.01),肺小动脉病变得到有效改善。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oechst 33342标记的MSCs在肺内定植且分化成大量新生血管并形成侧枝循环,肺动脉重构得到有效逆转。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并逆转肺动脉重构的进程,其作用机制是MSCs分化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了侧枝循环,从而修复野百合碱诱导的肺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