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Fisher判别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层CT对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96例SPN患者进行动态扫描,综合SPN形态学特征及动态强化参数引入Fisher判别模型,评价Fisher判别的应用价值并与形态学诊断及动态强化判别相比较.结果 Fisher判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76.5%,准确性为88.5%,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65.0%.Fisher判别准确性及特异性均较征象判别与强化值判别高,并且Fisher的特异性与强化值判别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er判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定性判别方法,与常规阅片比较,Fisher判别提高了SPN的诊断正确率及特异性,可以减少误诊率,可用于指导日常阅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CT(管电压为80和140kVp)对水模、体模、47例平扫CT无明显钙化的SPN(恶性31例,良性16例)进行扫描,测量其CT值变化,计算病灶内钙质含量,比较良恶性SPN的CT值变化及钙质含量.结果:良性SPN的CT值变化中位数为5HU,恶性SPN为4...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附6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及早诊断恶性结节。方法搜集经临床治疗后观察证实或病理证实的65例孤立性肺结节,其中恶性结节35例(周围型肺癌);良性结节30例(结核球18例,炎性结节10例,错构瘤2例)。所有病例行常规CT扫描,并对部分结节病灶进行HRCT检查。结果典型结节并具有深分叶征,毛刺征,小泡征,含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结论CT,特别是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直径≤3.0c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肺内病灶,且不伴有肺不张、卫星病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直是胸部影像学的重点及难点,充分显示其特征是诊断的关键,选择正确的CT扫描技术及合适的重建方法是得到高质量的CT图像、显示SPN征象极其重要的环节。笔者总结分析40例孤立性肺结节靶扫描的影像资料,探讨其在S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孤立性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10-2007-12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完整的肺孤立性结节(SPN)患者76例,以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以动态扫描中增强值>20 HU为界值计算出CT诊断SP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多层螺旋CT对良性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89.8%,90.8%,83.3%,95.7%.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0.5%,82.9%,89.1%,73.3%.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诊断孤立性肺结节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34例孤立性肺结节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分析.结果 3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25例,其中腺癌20例,鳞癌4例,小细胞肺癌1例;9例良性病变患者,其中结核瘤7例,错构瘤2例.良、恶性结节患者的平扫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t =0.69,P>0.05);但是在增强后CT值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节不均匀强化且增强后密度混杂分布和点条状异常强化征象强烈提示恶性病变可能,良性结节增强模式表现多样,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强化特点,探讨动态SCT增强扫描对SPN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SPN患者进行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100ml,注射流率3ml/s,延迟15s开始扫描,至180s结束,测量结节中心增强前后的CT值,分析最大强化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AC),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肺炎性结节及恶性结节均显著强化,肺炎性结节强化峰值的时间较肺癌结节延迟。恶性结节的TAC表现为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炎性结节的TAC表现为上升支平缓,部分见降支。结核球等其它良性SPN无明显强化。结论:动态SCT增强扫描对SPN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SPN的强化峰值及TAC形态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血管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直径≤3 mm SPN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层厚为10mm轴扫及层厚为2.5mm螺旋靶扫描(标准算法)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方法,显示与SPN相关血管形态及其关系类型,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①SPN与相关血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能良好显示,CT显示SPN与血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41例,良性结节15例;②SPN—血管关系分5型:Ⅰ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一支或多支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显示为血管切迹征。Ⅳ型肺血管延伸进入或穿过SPN。Ⅴ型血管紧贴SPN边缘走行,或受压呈弧形改变;③SPN与血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也可表现为混合型。本组资料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5例,Ⅴ型7例。恶性结节多见于Ⅰ型、Ⅲ型。良性结节多见于Ⅴ型、次见于Ⅱ型。结论:采用MSCT薄层螺旋靶扫描,结合MPR、CPR、VR能准确显示SPN—血管关系及其类型,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分级、CT征象及联合两种方法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40例孤立性肺结节的CT表现,观察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边界是否光整、有无钙化、胸膜牵拉、毛刺、分叶、支气管截断、支气管充气、空泡、空洞及肿瘤血管征象)并测量大小。按照Lung-RADS分级标准对病灶重新分类,通过对有差异性的各个征象分值累计每个病灶的CT征象计分,对照病理结果,绘制ROC曲线,比较各方法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Lung-RADS分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54.9%、68.9%、57.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8(P<0.05);CT征象分值诊断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81.5%、91.1%、83.3%,AUC为0.910(P<0.001);联合两种方法诊断时,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97.9%、95.6%、97.5%,AUC为0.988(P<0.001)。结论:Lung-RADS分级、CT征象对鉴别诊断肺结节良恶性均有重要价值,但CT征象评估的诊断效能优于Lung-RADS分级,两者联合应用可为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6例CT首诊被误诊为肺癌的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26例误诊的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最终确诊为球形肺炎6例,炎性假瘤7例,机化性肺炎4例,肺脓肿1例,错构瘤1例,新型隐球菌肺炎1例,结核球6例。结论:合理的检查方法,全面综合地分析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可最大限度降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肺内较常见的病变,及时的检测与诊断SPN的良恶性有利于早期肺癌的发现。CT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可以很好地显示肺结节特征。本文叙述了计算机辅助诊断在CT诊断肺内孤立结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结合肺结节CT形态学征像与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联合诊断模型,期望提高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9年1月206例肺实性结节(直径≤2cm)的CT图像.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形态学征像评估,并诊断结节良恶性,使用PyRadiomics开源软件提取、筛选定量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逻辑回归建立影像组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并比较16层螺旋CT与单螺旋CT导引下孤立性肺结节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在16层螺旋CT、单螺旋CT导引下分别对50例肺孤立性结节穿刺活检,对采集的标本行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术后行CT扫描明确是否有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分析操作时间、取材准确性及并发症出现率。结果:16层CT穿刺活检组50例中取得满意组织并确诊46例,穿刺平均时间22.8min,并发症出现率8%;单螺旋组50例中取得满意组织并确诊37例,穿刺平均时间35.6min,并发症出现率12%;在不同CT导引下穿刺取材时间及取材准确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出现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为穿刺定位取材提供了更多信息,16CT定位下的穿刺活检成功率和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肺结节CT诊断的评价(附5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对54例3.0cm以下的孤立性肺结节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肿瘤30例,良性病变24例。CT常规扫描加病灶薄层扫描28例,常规扫描后行病灶区HRCT26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26例行HRCT扫描者术前显示病灶特征性改变,并作出正确诊断者22例(84.6%),病灶局部薄层扫描术前诊断正确者15例(57.6%),3例恶性肿瘤及1例良性肿瘤增强扫描均显示明显强化。结论:HRCT对肺癌及限局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孤立性肺结节以HRCT结合增强扫描并综合分析CT表现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 :78例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患者 ,结节直径≤ 4cm ,其中恶性病变 68例 ,活动性炎症 10例。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Mx 80 0 0MSCT扫描 ,以 4ml/s的流率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最大层面进行。其中 40例 15~ 45s、75~ 10 5s时 ,每 2秒扫描一次 (程序 1) ;3 8例 11~ 41s、71~ 10 1s时 ,每 2秒扫描一次 (程序 2 ) ;两组患者在第 2~ 9min时段内间隔 3 0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 3~ 4cm时 ,扫描层厚 5mm ;病灶直径≤ 3cm时 ,扫描层厚 2 .5mm ,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程序 1与程序 2所得恶性结节强化值 (t=0 .673 ,P >0 .0 5 )、灌注值 (t=0 .15 2 ,P >0 .0 5 )、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 (t =0 .861,P >0 .0 5 )、平均通过时间 (t=0 .199,P >0 .0 5 )均无统计学差异。程序 1只得到了部分患者 ( 2 5 /3 2 )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 ;程序 2得到了全部患者 ( 3 6/3 6)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 :MSCT动态增强评价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 ,第一次扫描时间拟选在 11s左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研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SPN患者经病理证实并行胸部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双能量增强扫描数据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工作站,选择"Liver VNC"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及碘分布图像。对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SPN内的碘分布图像CT值与SPN的强化值(增强图像SPN的CT值-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利用碘分布图像CT值和强化值在诊断SPN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虚拟平扫图像显示SPN内钙化灶以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灶的能力;将双能量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与单源扫描模式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的CT值以及碘分布图像CT值与强化值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1)。以20HU作为阈值,利用SPN强化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71.4%、58.3%;利用SPN碘分布图像CT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74.2%、66.7%。虚拟平扫图像对SPN内钙化灶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的显示率为94.2%。双能量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0.74±36.12)mGy.cm与单源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8.14±29.12)mGy.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结论:双能量扫描技术能够一次扫描获得虚拟平扫图及碘剂分布图,不存在数据采集的位置和时间差,能够成功检出强化后SPN内的钙化灶,选择性重建SPN的虚拟平扫图像代替胸部常规平扫则可以明显减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延迟15~20 s和25~30 s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象: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性32支,部分性30支,完全性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4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19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8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56支。偏心型41支,闭塞型38支,中央型8支,附壁环形型4支。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