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病人血D-3-羟丁酸与尿酮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时血D-3-羟丁酸与尿酮体定性测定的关系。方法 观察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无酮症患者4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9例以及健康体检者60例的血D-3-羟丁酸、尿酮体的变化;1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D-3-羟丁酸、尿酮体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无酮症组D-3-羟丁酸阳性率与酮体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糖尿病无酮症组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D-3-羟丁酸水平有很显著差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在治疗前D-3-羟丁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尿酮体的升高幅度低于D-3-羟丁酸,治疗后D-3-羟丁酸水平开始直线下降,而尿酮体却在明显升高后降低。结论 D-3-羟丁酸是糖尿病的重要监测指标,可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提供早期诊断,可避免治疗过程中单纯测定尿酮体给人造成的误导,可对治疗效果提供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96例糖尿病非酮症患者(糖尿病非酮症组)、2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60例正常体检人员(正常组)血清中的β-羟丁酸、空腹血糖(FBG)及尿酮体,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血β-羟丁酸(1.75±1.77)mmol/L、FBG(14.27±5.1mmol/L、尿酮体阳性率85.7%;糖尿病非酮症组血β-羟丁酸(0.275±0.34)mmol/L、FBG(11.34±3.65)mmol/L、尿酮体阴性;正常组血β-羟丁酸(0.16±0.09)mmol/L、FBG(4.69±0.36)mmol/L、尿酮阴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血β-羟丁酸、FBG、尿酮体与糖尿病非酮症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β-羟丁酸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敏感性高于尿酮体检测。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在一定诱因下,糖尿病加重时,机体产生大量的酮体,酮体超过外周组织利用的量时,则造成血中酮体升高或尿中酮体出现,称酮症。若代谢紊乱则进一步加剧,血酮体浓度继续升高,超过体内酸碱平衡调节能力,则血pH下降,造成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出现昏迷[1]。早期酮症常仅有多饮、多食、疲倦,当酸中毒时,病情恶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有头痛、嗜睡,呼吸深大,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因此早期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对挽救母婴生命,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现就1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多见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发展到严重阶段,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酮体,使酮体生成超过了利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昏迷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昏迷及高渗性昏迷。二者均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致血糖与血酮体水平上升,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临床表现为烦渴、多饮、恶心、厌食乃至昏迷。病人呈脱水状态,血糖明显升高,酮症酸中毒尚有血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及酸中毒表现。治疗处理主要针对其根本病因——胰岛素缺乏,应用外源性胰岛素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云鸿 《新医学》2006,37(6):403-404,409
1引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为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引起昏迷,导致死亡,是临床内科急症之一.当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体内有效胰岛素严重缺乏时,或2型糖尿病病人遭受各种应激,例如感染、饮食不当、外伤、手术、妊娠和分娩、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情况时,升血糖激素不适当升高,使原已功能不全的胰岛B细胞逐渐衰竭,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导致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动员和分解加快,体内的有机酸和酮体聚积,当酮体生成量增多超过机体利用量,血中酮体堆积时,称为"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症",临床上统称为"酮症",当糖尿病病人因有机酸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除血糖增高,血、尿酮体强阳性外,还应包括血pH值下降,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小于13.5mmol/L,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病人分为两组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30例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30例进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组)。结果:CSII组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较MSII组更快,达到稳定的目标血糖水平所需时间更短。结论:CSII组比MSII组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体转阴后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特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机体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脂肪动员增强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B氧化产生酮体,使酮体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升高,血酮升高时称为酮血症,尿酮排除增多为酮尿,临床统称为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探讨小剂量胰岛素结合急救处理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4月我院确诊急救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急救处理,常规剂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剂量组患者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尿酮体等生理指标,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尿酮体消失、血糖恢复、酸中毒纠正时间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常规剂量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1d内尿酮体消失、血糖恢复、酸中毒纠正时间有效率分别为82.35%,88.26%,91.18%,常规剂量组患者1d内尿酮体消失、血糖恢复、酸中毒纠正时间有效率分别为70.59%,73.53%,82.3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胰岛素结合急救处理可有效提高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酸中毒纠正作用,加快患者体内尿酮体消失和血糖恢复,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诊治疗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因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胰岛素水平极度降低时产生的有机酸和酮体堆积形成的代谢性酸中毒。笔者临床救治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特点是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血清酮体超过正常水平时称为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尿酮.临床上统称为酮症[1].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2% ,据统计,我国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达 4000万,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多发生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人在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减量时,或在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外伤或手术等情况发生时,体内糖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加,超过了利用,导致酮体在血液内堆积,使血酮体增加,产生酮症酸中毒.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diabeticketoaci dosis,DKA)是一种可危及母儿生命的产科严重合并症。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加重 ,出现脂肪分解加速 ,产生酮体 ,酮体在血中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称为酮症酸中毒。Ⅰ型糖尿病患者孕期比Ⅱ型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diabeticmellitus ,GDM)者更易发生DKA。糖尿病孕妇并发酮症酸中毒时母儿死亡率剧增。尽管经过积极正确处理 ,目前DKA孕妇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但孕妇发生DKA后胎儿死亡率高达 50 %。妊娠期DKA在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泵入治疗。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每日胰岛素总用量及治疗前后二氧化碳结合力(CO_2cP)。结果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酮体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O_2c P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胰岛素每日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注射液经胰岛素泵给药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可促进患者血酮体、尿酮体、CO_2c P较快恢复正常,纠正酸中毒,且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次数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胰岛素应用于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胰岛素治疗,研究组采用胰岛素泵给予持续性微量泵入治疗。比较两组尿酮体转阴时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纠正时间、1 h血糖与24 h血糖水平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尿酮体转阴时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纠正时间、1 h血糖与24 h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以及24 h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微量泵入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满意,具有平稳、快速、安全降糖的作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1型糖尿病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1型糖尿病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误诊为急性胰腺炎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误诊率30.4%.7例因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就诊,入院后查血淀粉酶、脂肪酶、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误诊为急性胰腺炎.予相应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经血糖、尿酮体测定及血气分析明确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转入内分泌科,进一步查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补充诊断1型糖尿病,予补液、胰岛素及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后均病情缓解出院.结论 对出现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血糖和尿酮体测定,避免漏诊1型糖尿病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4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使用皮下胰岛素泵治疗,观察2组血糖、尿酮体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P<0.01),尿酮体消失得快(P<0.01),低血糖人均次数少(P<0.01).结论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与酮体粉剂半定量法检测间关系及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36例糖尿病无酮症(NDK)患者、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51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血清β-羟丁酸、血清酮体粉剂半定量法检测,并观察1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前、治疗中血清β-羟丁酸、酮体粉剂半定量法检测值的变化。结果 DKA组与NDK组、DKA组与健康对照组、NDK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DKA组与NDK组、DKA组与健康对照组的酮体粉剂法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NDK组与健康对照组酮体粉剂法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K组血清β-羟丁酸阳性率明显高于酮体粉剂法阳性率(P0.01);DKA组在治疗前血清β-羟丁酸明显升高,酮体粉剂法结果升高幅度低于血清β-羟丁酸;治疗中血清β-羟丁酸水平开始直线下降,酮体粉剂法值却在明显升高后降低。结论血清β-羟丁酸检测比血清酮体粉剂半定量法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病情监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并比较非酮症糖尿病组(NDK)、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DKA)、健康对照组(NC)血清β-羟丁酸的浓度变化。同时应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进行血酮体定性分析。结果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酮症酸中毒患者高于无酮症糖尿病患者(t=28.92,P<0.01),在无酮症糖尿病患者中β-羟丁酸阳性率(36.7%,11/30)高于酮体定性阳性率(10.0%,3/30)。结论血β-羟丁酸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和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亦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清酮体积聚超过正常水平时称为酮血症,其临床表现称为酮症。重者酮酸积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1.引起酮症酸中毒的诱发因素:①胰岛素严重缺乏,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病情严重时;②胰岛素依赖型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在应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