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胆囊切除术后腹痛、发热、黄疸或肝功能异常而经B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证实或怀疑残留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ERCP检查,对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EST或EPBD后取石。结果:ERCP检查的成功率为96.4%(108/112)。85例证实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EST或EPBD后取石,79例(92.9%)取石治疗成功;6例因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而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4.5%,其中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胰腺炎3例。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是理想的诊断方法,而且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对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86例CAC患者接受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延迟摄片(A组)并与螺旋CT、MRCP检查组(B组)比较。结果A组阳性发现率63.9%,费用64.6元,B组阳性发现率67.0%,平均费用984.2元,与病理诊断吻合率均100%。结论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安全、简便、可靠,对于缺乏螺旋CT及MRCP设备的单位,在甑选CAC患者行LC或OC时,是经济、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与X线,手术,病理对照(附71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B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185例,其中行手术切除者71例。将B超与X线口服胆囊造影(简称胆囊造影)以及手术标本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B超检出率达100%,胆囊造影仅18.3%;手术中触及胆囊内有块物的仅2例,B超直径分别为12及16mm,病理检查皆呈腺瘤型改变,其余69例较小或多发的息肉,手术中均未及肿块,病理检查均为胆固醇沉积,本组71例皆未发现癌变征象,但直径>10mm的2例腺瘤型息肉则有不规则的腺上皮增生。作者认为:对息肉一般不须特殊处理,但B超定期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到达时间参数成像对胆囊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胆囊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采用到达时间参数成像分析超声造影图像。评估灌注动脉模式,分析到达时间参数,包括病灶到达时间、同深度肝组织到达时间、病灶与同深度肝组织的到达时间差(△T)。 结果:共47例患者进入研究,胆囊癌25例,胆囊良性病变22例。到达时间参数成像示良、恶性病变的灌注动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到达时间参数,恶性和良性病变的△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1.37 s和-0.21±1.37 s,p<0.001),即胆囊癌先于周围肝组织增强,而良性病变与肝脏同步增强。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在△T截止值为-1.05秒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92.0%、85.2%、90.0%,诊断准确度87.2%。 结论:超声造影到达时间参数成像有助于胆囊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胆道手术中选择性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06年9月52例术中胆道造影(IO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胆囊管或经胆总管穿刺行选择性IOC 36例、直接经T管造影16例,选择性IOC阳性者再行经T管IOC者10例。结果:对胆囊切除术中36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患者经胆囊管或经肝胆管穿刺IOC,发现胆道结石10例(27.78%),假阳性2例(5.56%),阴性24例(66.67%)。2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经“T”管术中造影,胆道结石残余2例(7.69%),假阳性1例(3.85%)。结论:IOC可预防术后残余结石,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探查,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直接了解胆道系统解剖,提高手术安全性,在临床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高浓度游离脂肪酸损伤的小鼠胰岛β细胞(NIT—1细胞)的保护作用,并观察同时应用胆囊收缩素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丙谷胺对此作用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体外培养良好的NIT—1细胞分为对照组、游离脂肪酸组(加入0.25mmol/L软脂酸)、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加入游离脂肪酸同时加入10pmol/L八肽胆囊收缩素)、丙谷胺组(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同时加丙谷胺,终浓度32mg/L)。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分别培养48h和72h,放免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胰岛素水平;MTT法检测NIT—1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方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的表达。 结果:①培养上清中胰岛素水平: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处理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无显著差异。②细胞增殖反应: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则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结果相仿。③细胞凋亡率: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则显著低于游离脂肪酸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结果相仿。④bcl-2阳性表达水平:游离脂肪酸处理不同时间后其表达明显减少;八肽胆囊收缩素处理后表达增加,丙谷胺组较八肽胆囊收缩素组表达略少。 结论:①游离脂肪酸可导致胰岛β细胞明显损伤,表现在胰岛素分泌的减少、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以及bcl-2基因表达减少。②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游离脂肪酸损伤的胰岛β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③非特异性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八肽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提示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胆囊收缩素受体结合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胆囊的先天异常可分为:(1)形态异常;(2)胆囊憩室;(3)胆囊缺如;(4)位置异常;(5)肠系膜异常。胆囊位置异常又可进一步分成;①肝内胆囊;②左位胆囊;③后位胆囊;④横位胆囊。其中以肝后胆囊最为罕见,国外仅有少数报道。我们应用东软Nev Viz Dual双排螺旋CT诊断了二例肝后胆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对胆囊内蛔虫残骸和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例胆囊内蛔虫残骸患者和20例经手术证实胆囊内肿瘤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根据EFSUMB超声造影指南,鉴别比较2组患者常规超声和高频超声造影表现。结果:胆囊内蛔虫残骸与胆囊低回声肿瘤在二维超声上,都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实质占位。但所有胆囊内蛔虫残骸在高频超声造影各个时期都未见明显增强,而胆囊肿瘤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强-消退改变。结论:高频超声造影凭借实时显像、安全简便等优势,可敏感、准确地鉴别胆囊内蛔虫残骸和胆囊内实质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病变的B型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型超声在糖尿病患者胆囊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4例糖尿病患者胆囊声像图并应用脂餐试验测定胆囊收缩功能,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并发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并毛,胆囊内胆汁淤积及胆囊收缩功能不良的百分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胆囊最大截面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囊病变,B超型超声是诊断水病患者合并胆囊病变理想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声学造影对胆囊增生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中药制剂“B超快速胆囊胆道造影剂”,对508例胆囊增生性疾病进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旨在重点探讨胆囊增生性疾病中的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显像特征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08例,胆囊胆固醇沉着症396例,其中合并结石者206例,经与手术病理对照,超声符合率98.07%(255/260)、胆囊腺肌增生症112例,其中局限型55例、节段型32例、弥漫型合并结石者105例,经手术病理对照,超声符合率94.28%(99/105)。结论:超声显像声学造影对胆囊增生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造影在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12月,232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造影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有胆总探查相对指针的病人,术中胆道造影有阳性发现11例,占25.58%,189例无胆总管探查相对指针的病人,术中胆道造影有阳性发现的21例,占11.1%。结论:单纯性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造影是种简单而有效降低胆管残余结石方法。可避免不必要的阴性胆总管探查。  相似文献   

12.
任佑祥  曹佳智  凌文武  罗燕 《华西医学》2023,(12):1944-1948
胆囊息肉样病变(gallbladder polypoid lesion, GPL)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癌和胆囊腺瘤等肿瘤性病变以及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肿瘤病变。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GPL诊断的准确性。该文对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胆囊腺瘤、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及其诊断GPL的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合术中经鼻胆引流管(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胆道造影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总结经EST处理胆总管结石并放置ENBD管,在LC术中经ENBD胆道造影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结果51例病例中,手术成功47例。经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继发结石4例,其中2例术中再用内镜取出结石。结论用EST、LC结合术中胆道造影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术中胆道造影可及时发现并处理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资料。结果:造影均成功,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下段结石9例,并经中转开腹手术证实。全组无胆管损伤,除2例并发胆漏外。其余均痊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d。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对降低胆管结石的残留,避免胆管损伤。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插管行胆道造影21例,成功21例。结果:术中胆道造影排除胆道结石17例,排除胆道损伤3例,辩认胆道畸形1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显影清晰,成功率高,能降低胆道损伤及胆道残石的发生率,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胆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二维超声发现胆囊壁局部增厚、异常回声结节、可疑胆囊癌患者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结果:造影提示:胆囊癌32例、胆囊良性病变7例、胆囊泥沙样结石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癌30例,良性病例9例(胆囊息肉1例,胆囊腺瘤5例,胆囊腺瘤样增生2例,胆囊特异性肉芽肿1例),胆囊炎5例。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97.10%,特异性100%,准确性93.80%。83.33%的胆囊恶性肿瘤表现为快速充填快速消退型,10.00%胆囊恶性肿瘤表现为慢速增强快速消退型。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和鉴别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胆管瘘的成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今所行的375例胆囊切除术中5例胆囊胆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胆囊切除+Roux-Y吻合术,2例行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术后随诊恢复良好。结论:胆囊结石长期炎症,压迫肝管易形成胆囊胆管瘘,诊断以B超、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主,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案视术中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过程及其增强模式,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胆囊隆起性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造影超声检查,观察胆囊壁及病变的增强时间和增强模式.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中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病变内血流信号19例(40%,19/47);超声造影增强病例38例(81%,38/47),P<0.005.胆囊壁平均始增时间为(16.2±1.9)s,良性病变平均始增时间(16.3±2.8)s,恶性病变平均始增时间(16.2±3.2)s,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92).47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增强模式分为4类:Ⅰ类:无增强;Ⅱ类:动脉相均匀增强;Ⅲ类:动脉相蜂窝状不均匀增强;Ⅳ类:动脉相血管呈杂乱树枝状高增强.所有良性病变造影模式分别表现为Ⅰ类到Ⅲ类,11例(92%,11/12)恶性病变表现为Ⅳ类,1例表现为Ⅲ类.11例恶性病例动脉相胆囊壁局部连续性显示中断.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血流灌注过程.特征性的增强模式,可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动脉相胆囊壁显示是否完整连续对鉴别良恶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意义。方法:分析对临床诊断单纯性胆囊炎病人常规术中经胆囊管插管造影摄片临床资料。结果:2002年9月~2004年9月693例单纯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病例中,25例发现胆总管结石,占3.6%;其胆囊管直径与正常值有显著差异。避免再次手术和术后内镜乳头扩约肌切开术(EST)及内镜胆管引流(EBD).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性胆总管结石,又可提供影像依据,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有一定推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B超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病理学将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分为五种:(1)胆固醇性息肉(又称胆固醇沉着症);(2)炎性息肉;(3)胆囊腺瘤(包括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4)胆囊肌腺瘤(腺肌增生症);(5)错构瘤。本文对2004年4月-2006年4月间86例在本部B超诊断为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经手术后病理检查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以期获得胆囊壁小隆起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B超声像图表现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