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 本实验选用红外线和生物频谱照射法对伤口周围组织处理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为临床患者加快伤口愈合、减少瘢痕,提供新的手段和实验依据。方法 在Wistar大鼠背部做切口模型,N3、7、14组为对照组,R3、7、14组为每天进行红外线照射组,W3、7、14组为每天进行照射生物频谱组。动物分别存活3d、7d和14d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R3组和W3组切口干燥、渗出较少、上皮连接紧密。R7组和W7组伤口愈合较早,其中W7组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较多,纤维排列整齐。W14组伤口瘢痕明显减小,伤门愈合紧密,真皮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电镜可见R7组和W7组细胞器增生活跃。结论 红外线和生物频谱照射对伤口的早期愈合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频谱照射对伤门愈合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研究中,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多选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大鼠足印长宽度,然后计算出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是评价大鼠受损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常用方法。为了克服传统测量方法的缺陷,弥补步态分析仪昂贵的费用,我们研制出一种简易的步态分析装置,利用数码技术与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大鼠后足的长度与宽度,然后计算出SFI。从应用结果来看,自制的步态分析装置能够满足实验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刘新建  王丽娟 《医学信息》2006,19(3):511-512
目的观察局部阻滞联合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照射(S-L照射)用于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确诊为肩周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局部阻滞(L)组30例,S-L照射(S)组30例,局部阻滞与S-L联合应用(L+S)组3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测,治疗效果以VAS的改善程度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来评定,随访3—9个月。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对肩周炎均有较好疗效,L+S组的VAS值明显小于,下降率大于L或S组;L+S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8%,复发率明显低于L组和S组。结论局部阻滞联合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照射治疗肩周炎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出生后大鼠周围神经髓鞘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光镜和电镜方法检测坐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情况;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坐骨神经p75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结果:出生后3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坐骨神经髓鞘化的神经纤维数目减少,p75表达下调,雪旺细胞内NF-KB转移率下调;出生后14 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坐骨神经出现较多的髓鞘化异常.结论:内源性BDNF影响出生后大鼠周围神经的髓鞘化,尤其在早期作用明显;内源性BDNF主要通过p75和NF-kB信号途径调节出生后大鼠周围神经的髓鞘化.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7月13日报道,日本专家发现,用蓝光照射大白鼠受损的脊髓神经细胞,可令促进细胞成长的蛋白质增加,进而加速受损部分恢复。名古屋市立大学教授冈嶋研二和副教授原田直明把10只脊髓受伤的大白鼠分成2组,其中1组每天接受波长470nm的蓝光照射20min,坚持3周,另1组不接受任何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束的精准缝接是神经恢复的先决条件,目前外科治疗的难点是不了解断裂远近端神经束不同功能区走行规律,从而无法精准修复,导致不同的功能束对接后错向生长,对神经的术后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目的:研究并构建出一套可以用于重建周围神经中不同神经纤维走行及形态的方法,为后期寻找坐骨神经中运动神经纤维和其他神经...  相似文献   

7.
大白鼠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神经的生物力学性能找不到定量的依据,而受损神经的再生及功能恢复过程需要有客观的指标给予评价。本文用生物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测定了大白鼠周围神经的力学性质。其中包括应力-应变关系,抗张强度,滞后,应力松驰与蠕变现象。结果表明大白鼠周围神经的力学性质与其他生物软组织相似,但定量上有较大区别。大白鼠周围神经的抗张强度高于血管,肌肉等生物软组织,其拉伸时组织破坏前的应变范围宽于血管、肌肉、肌腱。为神经损伤桥接术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波段的红外线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讨红外线照射对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用不同波段地红外线照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带小鼠,以体内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脾指数做为检测指标。结果:红外线照射可显著提高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吉普车反应,以中波红外线的作用效果最明显 。  相似文献   

9.
频谱照射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胡天喜,方若莹,阿布都·艾尼,荣佩珍,罗元新,高永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200062)有报道提及频谱照射对小鼠和大鼠脑缺血性损伤有治疗作用,但未涉及脑缺血再灌自由基所致损伤的保护作用。用双颈动脉夹闭法使沙土...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损伤(PNI)的3个基本类型是牵拉伤、撕裂伤、挤压伤。Wallerian变性是严重周围神经损伤后必然经历的过程,然后形成有助于受损神经再生的Büngner带。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功能恢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损伤程度、损伤位置、年龄、局部血供情况等因素均影响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严重周围神经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显微外科手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阶段,虽然很多辅助疗法能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但其作用机制、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正常及常见中枢神经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脑组织的固有频率,为经颅磁刺激、经颅声波刺激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频率选择及相关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坐骨神经损伤(SNI)模型组和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组,每组8只大鼠。SNI模型组行坐骨神经钳夹伤术;MCAO模型组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术;两模型组造模7 d后,3组大鼠逐步小心地打开颅骨、硬脑膜,暴露大鼠脑部。频率源输出频率,激光传感实时频谱观察、时频分析方法,得出特性曲线,确定大鼠脑组织幅值B最大时出现的固有频率。结果:每组大鼠脑组织幅值最大时的固有频率峰值较为接近,正常组大鼠为(27.04±2.12) Hz,SNI模型组大鼠为(27.57±2.19) Hz,MCAO模型组大鼠为(26.44±2.27) Hz。SNI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固有频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MCAO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固有频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MCAO模型组与SNI模型组大鼠比较固有频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脑组织的固有频率是相对稳定的,在SNI周围损伤刺激时,以及MCAO这一中枢损伤刺激时,脑组织的固有频率不会发生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霞  张勇  张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7):6594-6600
背景: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后是怎样产生功能抑制的,对脊髓和大脑中枢有何影响,是怎样调节周围神经的,中枢在解剖形态上有何改变,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对脊髓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影响。 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的实验组在股骨头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注射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的实验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组的实验组在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各组的对照均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0 min后,均有相应节段脊髓灰质后角Ⅲ、Ⅳ板层小圆细胞、前角Ⅸ板层外侧大多角细胞的尼氏体减少,核偏向一端,c-Fos蛋白表达减弱或无表达,提示脊髓相应节段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另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脊髓软脊膜有分层或断裂现象。  相似文献   

13.
背景:应用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探索其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免疫原性非常小。 目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兔缺损的坐骨神经,观察移植神经周围免疫细胞的变化及功能恢复。   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均切除一段坐骨神经,造成2.0 cm长的缺损,实验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坐骨神经;对照组仅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移植后1,4,8周光镜观察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计数每个高倍视野免疫细胞的数量。移植后4,8,16周大体观察兔的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大体观察神经愈合情况;肌电图检查桥接段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 结果与结论:手术区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移植后4周,浸润的免疫细胞两组均较1周后明显减少,实验组减少更明显。移植后8周,浸润的免疫细胞更加减少,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4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传导,8,16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免疫原性非常小,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用药方式的作用尚有争议。 目的: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7例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25例全身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1次/d,一个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优良率85%(23例),有效率93%(25例);对照组的优良率72%(18例),有效率84%(21例),两组优良率与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中13例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痛,其中1例患者口服镇痛药物缓解;对照组中1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疼痛,未做处理。结果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安全有效,局部注射疗效优于全身用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脱细胞神经基质移植物异体移植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W ist-ar大鼠30只,10只用化学提取法制备坐骨神经脱细胞基质移植物;另20只分为实验组(坐骨神经缺损移植物桥接组)和对照组(坐骨神经缺损组),每组10只。动物饲养3到4个月后取移植物、脊髓腰6-骶1节段和术侧腓肠肌,做HE、尼氏和AchE结合镀银染色以及电镜标本,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并对脊髓前角细胞的数量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动物移植术后3到4个月术侧下肢行走时,后蹬动作有力,足趾能分开,步态趋于正常;针刺足底有逃避动作。对照组动物术侧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未见恢复。实验组动物的移植物内见有大量再生的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清晰,腓肠肌内见有再生的神经纤维束和运动终板。实验组移植侧和对照组缺损侧脊髓腰6到骶1节段前角外侧群细胞的数量比正常侧减少,尤以对照组为甚。实验组移植侧前角细胞比正常侧的前角细胞数减少而移植侧前角细胞数比对照组缺损侧明显减少(P<0.01)。结论脱细胞异体神经基质移植物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对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再生纤维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侧芽)的来源。方法:将Wistar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端一侧吻事到外膜开窗的胫神经干 ,术后15周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用快兰和核黄作神经干注射标注,取背根神经节(DR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细胞,取吻合口附近的胫,腓神经段经饿酸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腓总神经内轴突与胫神经轴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带根节内未发现双标细胞,光镜下,可清晰地见到左侧腓总神经内的再生纤维从胫神经近侧端下行而至。结论:周围神经端一侧吻合腓总神经内的再生纤维来自于胫神经的侧芽缺乏依据。因无法排除来自腓总神经近端生长锥和受损胫神经纤维生长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局麻药长时间阻滞外周神经对神经源性疼痛发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背根神经节内表达的影响。实验选用SD大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坐骨神经横切组、坐骨神经横切前阻滞组、坐骨神经横切后阻滞组4大组,后三大组再按术后取材时间分为3、7d两个时间组。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坐骨结节远端约1cm处横断坐骨神经。根据分组,阻滞组分别从横切前1h和横切后4h开始对神经横切的近心端进行长效局麻药阻滞,持续整个观察期。术后不同时间取与伤侧坐骨神经相连的背根神经节(DR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背根神经节中GAP-4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后3、7d,单纯坐骨神经横切组背根神经节内的GAP-43表达增高,而阻滞组内的GAP-43表达与正常组无差别。本研究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横切前1h或之后4h开始局麻药阻滞神经均能抑制神经源性疼痛发生过程中GAP-43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对大鼠坐骨神经非新鲜损伤的修复作用。我们在成年SD大鼠左侧股中部切除部分坐骨神经制造神经缺损模型。15d后,实验组(9只)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修复神经缺损,自体神经修复作为阳性对照(6只),保持神经缺损为阴性对照(6只)。第二次手术后3个月,电生理学、形态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再生神经虽略差于自体对照组,但明显优于缺损对照组,腓肠肌的萎缩形态学指标变化则较接近自体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对已缺损15d的大鼠周围神经具有较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vein subvolution combined with neural stem cells on nerve regeneration. Animal model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was established with SD rats. A total of 63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vein subvolution group (treatment 1 group) and vein subvolution combined with neural stem cells group (treatment 2 group).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12 weeks was evaluated by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he recovery degree of sciatic nerve defect in treatment 2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s; The SFI valu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2 group after 8 weeks; the regenerative nerve fiber numbers in treatment 2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s; the recovery rates of treatment 1 and 2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s of vein subvolution combined with neural stem cells on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vein subvolu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的固有频率,观察不同状态下神经固有频率的变化,为神经再生修复研究中康复治疗仪器的频率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NI 7 d组、SNI 28 d组,每组各6只,正常组不予干预,模型组行坐骨神经钳夹伤术。于造模后第7天通过振动平台对正常组、正常组的离体神经(即离体组)、SNI 7 d组,以及造模后第28天对SNI 28 d组大鼠施加振动频率源,在振动响应检测模块测得的数据基础上,根据频率特性曲线确定大鼠坐骨神经固有频率。结果:正常组、离体组、SNI 7 d组、SNI 28 d组大鼠坐骨神经频率特异性曲线均显示单一峰值;组间固有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6);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组与离体组、SNI 7 d组、SNI 28 d组比较,SNI 7 d组与SNI 28 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有频率检测值总体均数为9.635 Hz。结论:实验大鼠坐骨神经固有频率约为9.635 Hz,且固有频率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其所处状态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