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2.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3.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辩证施护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群 《河北中医》2000,22(8):627-628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其不仅是诊疗疾病理、法、方、药完备的辨证施治纲领 ,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体系 ,而且记述了丰富实用的护理知识 ,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 ,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伤寒杂病论》详细论述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如何根据辨证制定的治则、治法和服药要求做好护理工作 ,体现了张仲景的辨证施护思想 ,同时说明了中医治病过程中护理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张仲景辨证施护思想的探讨 ,一则阐述其对中医护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一则强调中医护理在临…  相似文献   

6.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其临证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来,并贯穿了丰富的护理学思想。鉴于堪称有益可补己缺,今粗辑其相关论述,浅析于此。  相似文献   

8.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中医护理学内容作一阐述,主要有以下5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医护一体”思想、辨证施护、精于用药护理、重视饮食护理、重视预防护理.  相似文献   

10.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付 《河南中医》2008,28(1):4-6
从宏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是理法方药俱备,但从微观角度看,《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则是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这无疑给临床用方治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研究《伤寒杂病论》,只有全面地系统地增补用方,才能构建《伤寒杂病论》完整的方证理论体系;只有使方证理论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伤寒杂病论》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成书补考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主题词《伤寒杂病论》张机,考证,医学史,秦朝《伤寒杂病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张机(仲景)所撰。但是近年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东汉不可能出现这样高水平的医学著作。王叔和《脉经...  相似文献   

13.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14.
王婷婷 《光明中医》2012,27(2):227-229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全书蕴含有丰富的护理学思想.其中病情的密切观察、饮食的调护、药物的煎服法、药后的调摄等均是仲景垂示后人中医护理学中的主要方面,值得护理工作者认真体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伤寒杂病论》中护理学方面的4 个特点:①医护合一观;②重视疾病的动态观察;③强调治疗期间的护理;④创用饮食宜忌  相似文献   

16.
张雨璇  赵红玉 《光明中医》2022,37(4):582-584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定量思想,具有深刻的医学研究意义.此文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入手,结合对原文和方证的分析,初探定量思想在《伤寒杂病论》辨治过程中的应用,以便学习和培养临床辨治思路,加深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依据历代文献资料,对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序中所载方之总数为“一百一十二方”、《金匮要略》序中所录“二百六十二方”加以考证。并分析《伤寒杂病论》的桂林本和长沙本的版本异同、医方特点等,认为两种版本《伤寒杂病论》均系后人有意托古所作,非仲景之旧物。  相似文献   

18.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中药炮制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安 《中医研究》2002,15(6):17-18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在中医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巨著 ,在多方面有示范作用 ,其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亦起着示范与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中药炮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炮制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炮制方法按现代炮制学分类可分为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炮制法。涉及药物五十余。下面按此分类方法对其炮制方法作以归纳。1 1 《伤寒杂病论》中的净制方法净制是选取药用部位 ,去除非药用部位的过程。《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净制的方法有———一、“去皮” ,所对应药有有桂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