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总结76例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对76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施双瓣膜替换术。术中对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Devega成形术。结果: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7例,出血及心包填塞5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肾衰3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消化道出血及精神障碍各2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3.94%,死亡原因分别是低心排,室性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结论:对联合瓣膜病变的患者,需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强调平稳灌注,积极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重症患者术中保留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可改进术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 76例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 :对 76例风湿性心脏病 ,联合瓣膜病患者施行双瓣膜替换术。术中对合并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Devega成形术。结果 :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7例 ,出血及心包填塞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6例 ,肾衰 3例 ,呼吸功能不全 4例 ,消化道出血及精神障碍各 2例。术后死亡 3例 ,死亡率 3 94% ,死亡原因分别是低心排 ,室性心律失常 ,肾功能衰竭。结论 :对联合瓣膜病变的患者 ,需加强围术期处理 ,术中强调平稳灌注 ,积极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 ,重症患者术中保留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可改进术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瓣置换术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 10 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共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 10 5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5 5~ 2 19分 (112± 30分 )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 30~ 15 0分 (6 4± 19分 ) ,手术时间 190~ 5 40分 (2 6 4± 6 3分 )。术后发生低心排血综合征 8例 (7 6 % )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10例 (9 5 % )。死亡 8例 ,死亡率 7 6 %。结论 :如病例选择适当 ,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且效果好 ,室性心律失常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术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林一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5):19-21
目的:观察采用保留二尖瓣瓣叶和瓣下结构方式进行二尖瓣替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保留二尖瓣瓣叶和瓣下结构方式进行二尖瓣替换术的106例患者资料,观察分析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97.17%(103/106),住院死亡率1.89%(2/106),不良反应发生率3.77%(4/106)。结论:保留二尖瓣瓣叶和瓣下结构方式进行二尖瓣替换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7.
患者女 ,43岁 ,体重 5 5kg ,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于2 0 0 0年 5月 2 3日拟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替换术。既往无抑肽酶应用史 ,否认过敏史 ,术前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试验阴性。麻醉完成后血压 12 5 / 75mmHg ,心率 82次 /min ,气道压力 12cmH2 O。用大得利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抑肽酶针粉剂 2 0 0万kIU化入 2 0ml生理盐水 ,先取 0 2ml从颈内静脉推注 ,观察 5分钟 ,血压无明显变化 ,余量一次性推完 ,3分钟后血压骤降至 3 5 / 2 0mmHg ,心率增至 160~ 180次 /min ,同时气道压力骤升至 40cmH2 O ,考虑抑肽酶所致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8.
103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 991年来共对 1 0 3例病人实行心脏机械瓣替换术 ,近期无 1例死亡 ,取得较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1 0 3例 ,男性 42例 ,女性 6 1例 ,年龄 1 4~ 6 1岁 ,病程 2~ 2 0a ,其中风心二窄 1 1例 ,二窄合并二闭 6 5例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窄伴关闭不全 1 0例 ,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1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 1 0例 ,二尖瓣退行性病 6例 ,二尖瓣腱索断裂伴急性二闭 2例 ,全组合并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6 7例。术前心脏彩超示右室舒张末径 39~ 76mm ,平均 56mm ,EF 45~ 73% ,术前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1993年2月~1997年10月,我们在95例二尖瓣替换术中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替换25 例,收到良好效果,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艳萍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12):47-4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并发脑损害越来越受到心脏外科医护人员的重视,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损害的程度及部位。一般手术后数小时至3d内出现,多数病人在术毕停用麻醉药清醒后出现症状,而严重脑损害病人可无术后清醒期,或术后清醒一段时间不久即又陷入昏迷,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脑损害分为三型:1型:精神紊乱型或智力障碍型,表现为精神错乱,幻觉,瞻妄,忧郁,迫害感,呈近期健忘症,阅读理解定向能力障碍或丧失辨别能力等,临床表现有两种:狂燥类和忧郁类。2型:昏迷型,表现为术后不清醒或清醒后不久出现意识不清,就昏迷程度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根据有无偏瘫分为偏瘫型和非偏瘫型。3型:抽搐型:表现为间歇性肢体抽搐,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视脑组织的病变程度不同,严重者可出现频繁或持续性抽搐甚至昏迷预后差。我院从2000—2002年开展心脏手术体外循环178例,其中脑部并发症4例,占212%,本文报告的病案属其中典型1例,患者病情重,心功能差(四级),主动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左房血栓清除术,体外循环时间长,出血及渗血量多,二次开胸手术止血,手术后病人出现脑损害,为脑损害1型,表现为精神紊乱,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可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但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效果。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置换开始和体外循环后30min两个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30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在体外循环后30min明显升高(P<0.01),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h各时点升高(P<0.05),但实验组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能减轻二尖瓣置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可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但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效果。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置换开始和体外循环后30min两个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30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在体外循环后30min明显升高(P〈0.01),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h各时点升高(P〈0.05),但实验组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能减轻二尖瓣置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36例.效果良好。行二尖瓣替换术时保留瓣叶和瓣下结构对维护左室张力环,维持心肌收缩功能和防止左心室破裂有重要作用。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与其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积聚,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但其他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机制.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开胸后和体外循环后30 min两个时点采集肺组织及静脉血,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及血液黏附分子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12 h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 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在体外循环后30 min明显升高(P < 0.01);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5).②两组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在体外循环 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 h 4个时点明显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1,P < 0.05).③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 h各时点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 < 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通过抑制肺部核转录因子кB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及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机制,减轻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1993年2月~1997年10月,我们在95例二尖瓣替换术中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替换25例,收到良好效果,初步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中,男9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病史2~20年,均有不同程度心悸、气促。心功能分级(NYHA)级5例,级11例,级9例。心胸比率0.58~0.84,平均0.66。舒张末期左室内径65~86mm,平均75mm。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单纯二尖瓣脱垂2例。25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其中3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替换,3例三尖瓣环扩大者行Devega环缩术,二尖…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病变累及一个瓣膜,或几个瓣膜同时或先后受累,最常见于二尖瓣,其次是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后者称为联合瓣膜病.严重的瓣膜病变常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故常需进行瓣膜替换术.现将25例人造机械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二尖瓣替换术扣留后瓣及瓣下结构者30例,其中8例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本组病例术后均长期生存。术后一个月用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30例均显示心功能良好,CI、SV、CO、EF均明显优于同期施行常规切除瓣下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18.
19.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机依赖(ventilator dependency.VD)迄今尚无确切定义,参照国外标准,现将1996年至2001年在我院行二尖瓣替换术(mitral valver eplacement,MVR)后使用呼吸机48小时以上的28例拟定为VD病人,就可能发生VD的危险因素以及VD救治中的呼吸机停机方法与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2岁,因反复胸痛、气促3年,加重7 d入院.既往曾于外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左心室后壁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患病期间长期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坏.入院前7 d,症状突然加重.入院查体 :体温36.3℃,脉搏12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50/85 mmHg.急性病容,口唇无紫绀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见异常搏动,未触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60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