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传为晋末刘涓子遗著,南北朝·齐·龚庆宣撰于公元499年。原著10卷,现仅存5卷,已佚去二分之一左右。由于此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一部代表著作,至今实用价值较高,故笔者不揣浅陋,对现存《刘涓子鬼遗方》5卷中的外科外治法作一初探,并以此就教于同道。一、外治法的用药《刘涓子鬼遗方》一书共收151方,其外用方占56%强,计89方,是外治方多于内治方的一本书。在外治方中使用的多为常见药物。如白芷、鹿茸、芎(艹穷)、干地黄、续断、  相似文献   

2.
有问必答     
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陈建林问:《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何人?内容是什么? [答]《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原书10卷,现存5卷。晋末刘涓子传,南齐·龚庆宣整理。本书分述痈疽病因及鉴别,金疮外伤治法,痈疽、发背、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疗。反映了古代外科成就和医疗经验,但内容编排较凌乱。现已有本书影印本。  相似文献   

3.
疥疮在我国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里有关于它的卜辞,南齐·龚庆宜《刘涓子鬼遗方》首用“疥疮”作病名。  相似文献   

4.
内补黄耆汤为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溃后,脓泄正虚,津伤液亏的内服要方。源出南北朝·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近代方书作《外科正宗》方,殊属非是。本文就内补黄耆汤的源流及其发展,作了初步考证。考证结果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补黄耆汤非《外科正宗》方。(2)内补黄耆汤源出《刘涓子鬼遗方》。(3)《刘涓子鬼遗方》一书中,内补黄耆汤有3首同名类方,有2首异名类方。(4)内补黄耆汤为后世局方十全大补汤和局方人参养荣汤的祖方。《外科理例》内托黄耆汤,《外科准绳》麦门冬汤均为内补黄耆汤的衍生方。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代,虽然也有名医陶弘景、阮文叔等出现。但外科方面,除了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外,直接留传下来的文献并不多。《刘涓子鬼遗方》系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取作书名。《新唐志》作《男方》,《宋志》作《男论》,俱有讹误。著者刘涓子,为南朝宋人,子名遵,为彭城内史,但刘是否为医,则不可知。该书十卷,原本无次第,南齐龚庆宣得之,厘为五卷,并为序干篇首,以祥其源起。约成书于公元四九九年,为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其中卷一,论痈疽病因、鉴别;卷二,为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石乳、乳结等证  相似文献   

6.
虽然《周礼》上已有疡医 ,《内经》里也有《灵枢·痈疽篇》,但真正外科鼻祖华佗 ( 1 41— 2 0 8) ,却是在江苏创业与成就的。华佗虽然祖籍安徽亳县 ,但从小就在江苏徐州读书。他的一生 ,生活、活动、行医都在江苏度过。现在读到的最早一部外科专书是《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为江苏丹阳人 ,系南宋·刘裕 ( 363- 42 2 )军队里的军医官。现在不谈历史 ,谈谈技术质量。江苏中医外科的质量之所以能跑在全国的前面 ,因为有着三个各异的学派来支撑。正宗派创业人明·陈实功 ( 1 555- 1 636) ,字毓仁 ,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少时遇异人 ,授以医术 ,…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肉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因李时珍云其味麻色黄而名。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效。“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本草纲目》)。《刘涓子鬼遗方》所载“治金疮烦痛麻黄散方”,是麻黄在伤科方  相似文献   

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劳动人民中间较常见的,而且是一种比较难治的慢性周围血管器质性病变。目前一般都认为本病是祖国医学所谓的“脱疽”。脱疽这个病名始见于《灵枢·痈疽篇》称为“脱痈”。至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才改名为“脱疽”。我们体会,古代医书中所谓的“脱疽”,除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文献   

10.
脱疽的辨证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河北中医》2010,32(6):933-934
<正>脱疽是指四端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脱疽之名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又名脱骨疽、敦痈、甲疽等,多因过食肥甘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  相似文献   

11.
一、单选题1.内服麻醉药最早的发明者是()A、扁鹊B、淳于意C、刘涓子D、华佗E、张仲景2.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是()A、《五十二病方》B、《金匮要略》C、《金创瘈疭方》D、《刘涓子鬼遗方》E、《肘后备急方》3.外科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有关,发于人体中部者,多责之于()A、风温、风热  相似文献   

12.
一、单选1C2D3D4C5C6B7A8B9C10A11A12C13A14C15A二、填空1、疡医2、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砭;灸;熨;熏;角;按摩3、华佗;麻沸散4、刘涓子鬼遗方5、太平圣惠方;五善七恶;砒剂6、外科精要;外科精要发挥;外科精义;世医得效方7、创伤外科8、霉疮秘录9、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  相似文献   

13.
临床解惑     
怎样认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如何辨证和合理用药? 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古称脱疽(病名源出《刘涓子鬼遗方》),是外科中的大症,以50~60岁男性患者较多,至今病因未明,一般都列为慢性、顽固性  相似文献   

14.
“附骨疽”理论的源流“附骨疽”属于《灵枢·痈疽篇》范围。此为“结毒”一类,亦谓之“贴骨痈”。古书说五脏蕴毒,附骨而生,方觉大如伏瓜者为疽,似指附骨疽而言。汉代名医华佗、刘涓子传有痈疽方称“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著的《外台秘要》、北宋的《圣济总录》及《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医宗金鉴》等又称附骨疽为无头疽。隋代《诸病源候论》把本病分为附  相似文献   

15.
<正> 补托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应用益气活血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达到愈病的目的。祖国医学对补托法早有认识,如我国第一部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治痈疽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惙少气力,内补黄芪汤方。”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补托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臂疽     
“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疮上,一夜立尽。……杨起《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我国最早的古代外科学专书《刘涓子鬼遗方》中的膏剂作了考查。全书共收载内服、 外用膏剂 79种,本文就79种膏剂的方名异同、剂型、组成药物、基质、制备工艺、用法、主治功能、 继承与发展诸方面作了探讨。《鬼遗》一书,不仅具有祖国外科学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祖国药剂学中也具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广侠 《河北中医》1989,11(5):45-45,F003
癣是最常见顽固难治的皮肤病,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有用雄黄、矾石、水银、黄柏等治疗癣的记载。本文所叙述的癣,主要是指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病,一般包括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花斑癣。近10年来我国各地外用中药为主治疗癣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titis obliterans,TAO)作为一种以血管节段性阻塞病变及炎性损伤为特点的外周血管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发生在青年男性吸烟者,并且具有严重的侵害性,可引起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坏疽甚至导致患者截肢。中医理论《灵枢、痈疽》称其为"脱痈"。《刘涓子鬼遗方》称"脱疽"。病因有:"男性激  相似文献   

20.
检索从《刘涓子鬼遗方》至《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间的中医古籍中,涉及外治法中"溻法""渍法""溻渍法"的所有内容,从定义、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主要方剂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其中涉及"溻法""渍法""溻渍法"的记录共133处。溻渍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门类,适合已溃、未溃各个阶段的急、慢性创面,尤其在慢性创面的诊疗中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