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伤寒论》中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导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辨证分析认识疾病的方法主要为 :归纳与优选、分析与推理、对比与鉴别、假设与求实等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伤寒论》辨证的方法,认为其主要有六经为纲、脏腑定位、主症辨证、主脉辨证、类证辨证、试探性辨证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特色,认为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反映了疾病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病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六经病证之间的动态演变、症状之间的动态演变和方药的动态性等关键性问题;六经辨证的关键在于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为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其哲理深刻,医论精辟,辨证灵活,处方严谨,后世医家奉为中医理论之圭臬,临证之指南。笔者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其辨证涵义极为广泛,与病因、体质、脉症、病程、传变及坏病等关系密切,苟能探微索隐、掌握要旨,对学习研究《伤寒论》、指导临床实践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方证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分析《伤寒论》中方证辨证的特点,认为方证辨证不是简单的症状叠加,而是观察患病之后人体所处状态及反应在外的病证,在明确病证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处方的一种思维模式。临床应用时灵活多变,体现在方随证变、药随证变、量随证变、煎服法随证变和剂型随证变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口渴在《伤寒论》中的称谓很多,与口渴有关的条文有45条之多(其中包括只提到口舌干燥的条文),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水浆、饮水、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和不同性质作了描述。这里提到的消渴是指消渴症,与后世杂病中提到的消渴病是有区别的。杂病中的消渴病指的是多饮、多食、多尿,而《伤寒论》中的消渴症是饮水很多,又有小便不利。《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可供我们推敲研究。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食欲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五脏别论》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对特定部位辨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  孙冬阳 《陕西中医》2007,28(3):363-36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仲景尤其注意对特定部位辨证,认为这是诊察疾病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伤寒论》特定部位辨证的内容较为丰富,本文仅就此,做一初步探讨。1头项部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  相似文献   

9.
10.
11.
《伤寒论》定性辨证和定量辨证是对多样、具体疾病的抽象概括。张仲景用定量辨证思维定量病证,有证可循、灵活多变,具有整体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发病时间、症状表现、脉象、以方(药)测证、量词、数词等定量病证各有侧重,得到广泛认可。发病时间:"一二日" "四五日" "八九日" 等表示病情变化。症状表现:辨证最主要的依据,风寒表证、头痛或身痛诸痛,恶风或恶寒,无汗占据一定分量。脉象:病机均为阳虚饮逆的67条和160条"沉紧"与"甚微"均从脉搏应指程度而言,分别表示阳虚不甚或阳气已大虚。量词、数词文字描述:用量值描述症状是一种模糊数学方法,以症状定量方式辨量值,如寒象量级包括大寒、振寒、恶寒、微寒等;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中的 "小" "大",直接用表示定量的量词 "少" "多",少与多、小与大虽然无法对数量精确定量,但定量概念却比较明确。以方(药)测证:药物试探定量,每一方剂都是伤寒体系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具体表现,在诊断性治疗时应用广泛,小承气汤试探,药后 "转失气" 和 "如不转失气" 表示阳明腑实证程度。定性辨证是疾病本质的抽象表现,定量辨证则表示相互差异和内在联系;定性辨证容易掌握,简单明确,是抽象和粗略的;定量辨证是对复杂多样、精细具体的,比较接近疾病变化的客观状态描述,是对定性辨证的发展和补充。定性辨证结合定量辨证,才能提高中医学辨证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临床更应重视定量辨证,只询问症状有无,没有量值概念思维,对辨证论治准确性造成影响。深入研究和挖掘《伤寒论》中的定量辨证思维方法,对于促进中医学辨证体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辨证的角度,将仲景平脉辨证这一基本大法,分为一证多脉分析法、脉似证异对比法、证歧脉同辨异法与危重证候关键脉象提示法四种具体方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问世距今已近二千年。其文字古朴,言简意赅,书中有不少条文,叙证详略悬殊,或仅出证名,或仅列方名,或仅裁脉象。因此在学习时只是在条文的字句上兜圈子、望文生义,就很难明了伤寒原文之要义,将有死于句下之虞。尤其在临床上,有不少汤证,倘若单凭条文所述见症来辨证用药,则有不少困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融会了《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将其分为脉症结合、脉症动态、症状相关、症状比较、识别假象、治疗反馈、时相等七种辨证法,对临床与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特别是辨证,仲景承前启后,独树一帜,总结出398法,113方,其证治法度严谨,理法方药丝丝人扣,这是其它著述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施治的经典专著。其“六经”辨证纲领和施治大法给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规律和依据,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笔者仅就有关下利的不同类型、不同治法分别作一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17.
辨证施治,是《伤寒论》撰用《素》、《难》精神,而为后世理法方药的规矩准则,兹约述如下。一、辨色《素问·举痛论》说:“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以外知之曰圣。”《伤寒论》就是撰用《素》《难》之义而辨其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施治的。如《辨太阳病脉证治》说:“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赤为热,面为阳脉所过,阳为热,故视其面色缘缘正赤,当为阳气怫郁在表。又说:“藏结无  相似文献   

18.
郭海涛  乔俭 《河南中医》2014,(12):2285-2287
《伤寒论》中辨证、治法与标、本之间就是道和器之间的关系,标本辨证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运用。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治疗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治其根本。但矛盾常有变化,有时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临床辨证,务要明白“病是死的,症是活的”这一道理。疾病既成,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症状居外,阴差阳错之际都可能斑驳陆离。病在内,属阴;症在外,属阳。在疾病短时间内无法向愈之际,设法撬动证候以改变病体生机实为治疗之上策,而这正是标本辨证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摘要:《伤寒论》有关对预后的辨证的条文多达40余条,条条意博理奥,艰涩难懂,若非刻意研精,则难识其真要,在临床实践应用当中更难做到运用自如。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经典医著,并通过对《伤寒论》预后辨证之条文逐一分析,在探求其理,明其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将《伤寒论》预后辨证综合、归纳为阴阳自和预后、凭脉预后、以证预后和脉证合参预后4个方面,以求在临床实践之中起到提纲携领之作用,从而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一书以阴阳为总纲统领六病,有机地把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融汇在一起,创立了完整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楷模。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曾高度评价说:“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笔者通过初步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