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tromal umor,G1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一种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属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占全部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的5%。GIST95%发生于胃与小肠,其中60%~70%发生于胃,而小肠仅占20%~30%,结肠和食管罕见,占3%~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25例原发胃肠道及胃肠道以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Vimenfin、S-100、Actin抗体染色表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间质瘤胃部8例(22%)、小肠5例(20%)、食道2例(8%)、大肠6例(24%)、肠系膜2例(8%)、大网膜2例(8%)。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该瘤病理组织形态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肿瘤,应与消化道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41例免疫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it,CD34,Actin,S-100,Vim,SMA,NSE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结果:发生于胃和小肠的间质瘤达82.9%(34/41),形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根据免疫组化分型41例中平滑肌分化型占41.5%,神经分化型14.6%,双向分化型占14.6%,未分化型占29.3%。免疫标记C-kit,CD34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7.8%,68.3%。免疫组化检测与间质瘤良恶性无相关性。结论: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其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免疫表型呈异源性,需根据免疫组化特征与平滑肌等肿瘤鉴别。C-kit,CD34对诊断胃肠间质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1983年由Mazu等提出,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见的上皮来源胃肠道肿瘤相比有较大差别。GIST最常发生于胃(60%),占胃部肿瘤的1%~3%。目前关于胃间质瘤报告较少,本文对我院近3年确诊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手术病理,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经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瘤细胞呈鱼骨状、栅栏状,车辐状和编织状排列,肿瘤内以梭形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占少数,核呈胖梭形、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明显。恶性的瘤细胞丰富(例1、3、4),排列紧密,核分裂象(6-20)/50HFP,有粘液和坏死。良性的细胞较少,排列疏松,核分裂象少或无。免疫组化(ABC法)染色:CD1174例均为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侈14)、α-SMA(例2)为局灶性阳性,CD34均为阴性。例1、3、4诊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例2诊为良性间质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与平滑肌、神经鞘肿瘤不易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切除后复发率高而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达明绪  罗婷  钱昆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5,20(3):589-591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m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研究表明胃肠间质瘤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117),认为其可能来源于肠道肌神经丛的间质细胞-Cajal细胞,因此Kindblom等曾将其命名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nmker cell tumor,GIPACY).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部位以胃最多,其次为小肠;临床表现主要为黑便。行单纯性肿瘤切除21例,因侵犯粘连或转移行联合脏器切除15例。结果36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1.5~27.0em。36例患者术后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其中极低恶性1例(2.8%),低度恶性24例(66.6%),中度恶性5例(13.9%),高度恶性6例(16.7%);CD117阳性31例(86.1%),CD34阳性27例(75.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与肿瘤的大小有关,肿瘤长径≥5em者易出血;确诊主要依靠手术病理及CDll7、CD34的联合检测;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数十年里,消化道的间质肿瘤概念和分类混乱,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分类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金行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概念GIST是一个有争议的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为一种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增殖[1]。M...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虽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它的种类繁多,并且形态各异。这种肿瘤既不归属于神经源性肿瘤类型,也不归属于平滑肌瘤类型。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报道证实,来源于胃肠道的绝大多数梭形细胞性肿瘤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它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本文通过选取在我院经过手术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对他们的超声图像资料和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总结各自的声像图特征,目的在于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的以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本科1998至2005年诊治GIST2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多因素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对194例胃肠道间质瘤构建组织微阵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CD117、CD34、a-SMA、desmin、S-100、p53、Ki-67、PCNA的表达,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2.1%、63.2%。单因素分析,患者的预后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有无坏死、出血、细胞密集程度、肿瘤细胞类型、核异型性、Ki-67标记指数、p53、性别等因素有关(P〈0.05)。初治患者预后同时与手术方式、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及黏膜有无受侵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坏死、周围组织侵犯、性别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因素较多,胃间质瘤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数〉10个/50HPF,肿瘤有坏死,黏膜受侵提示肿瘤恶性度较高,Ki-67标记指数≥5%及p53蛋白(+)有助于预测胃间质瘤侵袭行为;小肠间质瘤肿瘤直径〉5cm,均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复发转移。CD34、SMA、desmin、PCNA、S-100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位于胃肠道管壁内。具有低度恶性倾向的一类肿瘤。这类肿瘤起源常见于三个方面:即肌源性、雪旺氏细胞的神经源性、自主神经性肿瘤,这三者在病理组织学光镜下的特征十分相似,极易混淆,免疫组化检查多出现反常并相互矛盾。1983年由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最近Miettinen等才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C—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细胞的间质肿瘤。1996年2月至2003年1月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3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肌壁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可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道外,如大网膜及肠系膜等,约60%-70%发生于胃,胃间质瘤占胃肿瘤的1%-3%。胃肠道间质瘤内含梭形细胞,过去多诊断为平滑肌类肿瘤,随着病理学不断发展,电镜和免疫组化发现,肿瘤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而不含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为2/10万,而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口]。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不十分明确,给诊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8.
40例胃肠道区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4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级化染色,其中4例新鲜标本同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72.5%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5%;神经源性分化型12.5%;平滑机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7.5%;未分化型25%。肌肉共同蛋白HHF-35在18例平滑肌细胞型肿瘤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为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各异,以腹痛腹胀最多(44.2%),25.6%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术前34例行胃镜检查,37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5.3%、94.6%、54.8%,31例同时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8%,29例同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按肿瘤生物学分级良性18例(41.9%),潜在恶性13例(30.2%),恶性12例(27.9%);4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CD117(+)36例(83.7%);CD34(+)35例(81.4%);8例失访,余35例随访6个月至4年,其中7例死亡及5例复发者均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胃肠道问质瘤患者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依赖于联合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局部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i Tumor,GIST)临床少见,由于症状出现较晚,且缺乏特异性辅助诊断方法,再加上以往对此类肿瘤认识不够,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误诊率有时高达100%,选择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误诊为其他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