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探讨其对本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出生后应用苯巴比妥钠静脉注射的早产儿病例,共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所有患儿出生后均于24小时内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连续3天。纠正胎龄12月时行头颅CT检查,观察其预防颅内出血的疗效。结果在纠正胎龄12月时,CT示颅内出血7例,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7.9%,较文献报道为低。结论出生后早期应用苯巴比妥钠能对早产儿颅内出血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颅内出血是引起早产儿死亡或病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SHE)及脑室内出血(IVH),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报道早产儿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40%~50%,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我院2005年1~12月出生胎龄≤34周的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应用苯巴比妥,对照组不用苯巴比妥,观察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35例。预防组入院后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以后给予维持量5天。结果经颅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预防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为42.8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预防组无1例发生重度颅内出血。结论苯巴比妥具有较好的镇静、止痉、稳定外周血压的效果,对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秋艳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2):1152-1153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疗效及合理用法。方法:以10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预防组入院后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以后给予维持量共5 d。结果:预防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2%)较对照组(52%)显著降低(P<0.01),预防组严重颅内出血的发生率(6%)较对照组(32%)显著降低(P<0.01),同时生后6 h内接受负荷量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1.5%)较对照组(52%)显著降低(P<0.01),而生后6 h以后接受负荷量颅内出血的发生率(33.3%)较对照组(52%)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对所有早产儿在生后6 h内常规应用苯巴比妥,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苏颖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2019-202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苯巴比妥,对照组无干预措施.常规做头颅超声,动态观察颅内出血及进展情况.结果:观察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为6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苯巴比妥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2009-2012年住我科新生儿病房的胎龄≤36周的早产儿12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预防组68例.对照组应用维生素K1和血凝酶(立止血),预防组应用苯巴比妥、维生素K1、血凝酶.结果 预防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维生素K1、血凝酶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药物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对某院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及其早产儿随机分组,观察组孕妇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Dex)及维生素K1(VitK1)预防用药,早产儿出生后常规使用苯巴比妥钠,并行头颅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出血及其进展情况。结果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VitK1组为30%,Dex组55%,VitK1+Dex组为17%)显著低于对照组(68%)。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68%)。结论产前用药不但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而且可减少死亡和伤残,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5例胎龄≤35周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预防组35例接受苯巴比妥负荷量的平均时龄为生后8,2小时,维持量5天。结果:预防组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31%)较对照组(46%)显著降低(P〈0.01),同时生后6小时内接受负荷量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13.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生后6小时以后接受负荷量的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61.5%)较对照组降低不明显。结论:研究显示苯巴比妥可显著降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建议对胎龄≤35周的早产儿生后6小时内常规应用苯巴比妥。以期降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患,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产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SEH)及脑室内出血(IVH),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国内报告早产儿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为40%~50%,病死率达50%,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在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及减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将11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在入科6 h内给予苯巴比妥15 mg·kg-1静脉注射,12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1,分两次静脉注射,共5 d.结果:治疗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严重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每日经皮测疸增长速度慢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及减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显著,可有效减低早产儿神经系统损害,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31例早产儿于出生3天内行头颅超声检查,并酌情于生后1周、2周、1个月时复查。同时收集相关床资料(产妇因素,产程中因素,胎儿因素,产前激素、硫酸镁应用,婴胎龄、出生体重,生后因素)。结果早产儿颅脑出血发生率:931例早产儿中485例发生不同程度颅脑出血,颅脑出血总发生率为52.1%;重度出血71例(包含2例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7.6%。生后3天内颅内出血占总发生率92.1%,生后1周时96.1%,说明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1周内。证实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出生时窒息、常规呼吸机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动脉血气分析pH值低等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行颅脑超声检查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及改善早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5月~2008年5月收治73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的资料,并与同期住院54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和产妇的情况,统计分析出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孕周、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发生抽搐、应用机械通气以及是否应用多巴胺有关。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Apgar评分低、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应提高对其可能发生颅内出血的预见性.医护人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胎龄、体质量、重度窒息等情况,通过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早产儿颅内出血21例,记录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胎龄、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关系,并加强护理。结果 21例颅内出血早产儿经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后临床治愈13例,好转4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2例;胎龄小、体质量低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与胎龄大、体质量高及Apgar评分高的早产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86、7.81,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程度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应加强早产儿护理,及早发现颅内出血,以便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陈春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17-1618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44例本院早产颅内出血患儿,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68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和母亲的情况,筛选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两组患儿有11个围生因素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孕周、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抽搐、胎盘异常、宫内窘迫、多胎、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易感因素。其中小胎龄、低体重、宫内窘迫及低Apgar评分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以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产儿颅内出血常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发病率、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加强早产儿PIVH的防治是新生儿科的重要课题。我院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PIVH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肖珮  利民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38-1039
目的 探讨早产儿在临产前常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础上,生后立即使用盐酸氨澳索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方法 设计:产前常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加生后应用盐酸氨澳索为观察组(n=28);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组为对照组(n=35),观察两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及不同胎龄时HMD的发生率;观察两组中合并新生儿窒息病例中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结果 (1)对照组HMD的发生率为14.3%,观察组为3.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对照组中胎龄≤32周、33~34周及35~36周的早产儿HMD的发生率分别为42.86%、15.38%和0%。而在观察组中均未发生。(3)对照组12例窒息儿中有3例发生HMD,观察组6例窒息儿中无一例发生HMD。结论 在产前常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同时,早产儿生后立即加用盐酸氨溴索对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颅内出血为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幸存者常合并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者总结了94例早产儿颅内出血并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6年5月~2001年5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205例,其中94例经头颅CT证实为颅内出血,占45.9%.男48例,女46例;胎龄32周39例,32~35周41例,35~37周14例.体重<1500g45例,≥1500g49例.围产期窒息48例(50.1%).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质量大部分在<2500g,头围<33cm.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颅内出血是围生期新生儿常见的脑损伤,主要病因与围生期缺氧或产伤密切相关,尤其是早产儿多见,由于早产儿凝血功能不健全,缺乏凝血因子,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故在缺氧或损伤的条件下,易发生颅内出血.本组收集我院2010年1-12月颅内出血病例20例,其中有8例为早产儿.本病最早表现为神经兴奋症状,如激惹、脑性尖叫、反应低下、惊厥、昏迷并伴有前囟门张力增高、体温不稳、面色苍白、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等.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率高,与早产儿脑室室管膜下存在着脆弱易破损的胚胎生发基质有关[1].颅内出血可造成早产儿早期死亡、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1].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颅内出血时其神经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我科于2000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86例,经细心临床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治疗,疗效满意,治愈75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7例.现就对本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早期(2h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58例早产儿,其中治疗组28例于2h内气管内滴或注入PS预防早产儿RDS,剂量为100mg/kg,对照组30例常规给予氨茶碱、氨溴索治疗。结果:治疗组仅3例发生RDS,其中1例并发气胸放弃治疗,发生率10.7%。对照组有13例并发RDS,共5例因颅内出血、肺出血、气胸等放弃治疗。发生率43.4%。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PS可以有效减少及减轻RDS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