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研究提示少量饮酒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但饮酒如何对健康产生影响,怎样才算健康的饮酒方式,什么人群可能从饮酒中获益,如何饮酒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饮酒的负面影响等问题,都迫切需要专业回答.我们根据近年来国外有关少到中等量饮酒对健康的影响的文献,以循证医学的思路分析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探讨相关临床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中学生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武汉市中学生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部分中学生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武汉市中学生饮酒率为21.0%,男生为31.3%,女生为10.9%;随着年级的上升饮酒率逐步上升;中学生饮酒与家庭环境、朋友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影响中学生饮酒的主要因素有对饮酒的态度、性别、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父母及朋友的饮酒行为、父母的文化程度等,故控制中学生饮酒应从家庭入手,与家长配合进行,并注意中学生伙伴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南两城市高中生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青少年饮酒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郑州、信阳市6所高中(重点、普通和职高各2所)抽取2756名高一、高二学生,于2005年11月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学生的饮酒率为56.5%,其中偶尔饮酒率为42.9%,经常饮酒率为13.6%。初始饮酒的平均年龄为13.1岁,26.4%的饮酒学生在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醉酒。61.2%的学生饮用国产啤酒,70.8%的学生是在过节时饮酒,家庭是学生最容易发生饮酒行为的地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校类型、年级、零花钱、学习成绩、父母的饮酒行为、父母对子女饮酒的态度、同伴的饮酒行为、同伴对调查者饮酒的态度、饮酒积极期望、饮酒消极期望和饮酒自我效能等影响高中生饮酒行为的发生。结论河南省两城市的大部分高中生有饮酒行为。对高中生饮酒行为和控制亟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饮酒和肥胖对中青年人群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饮酒和肥胖对中青年人群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本院进行健康查体的受检者762例,检测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根据受检者的饮酒情况和体重指数分为对照组、单纯饮酒组、单纯肥胖组和饮酒+肥胖组,探讨肥胖和饮酒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单纯肥胖组(35.84%)、单纯饮酒组(35.18%)和饮酒+肥胖组(52.10%)的高脂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3.15%,P<0.05);饮酒+肥胖组高脂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饮酒组和单纯肥胖组(P<0.05)。结论饮酒和肥胖明显增加中青年人高脂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7个区外来务工人员5 855名,年龄18~65岁,居住时间均大于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饮酒行为现状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将平均每月饮酒≥1次定义为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 623份。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饮酒率为35.0%,其中男性饮酒率(54.3%)高于女性饮酒率(14.8%)。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饮酒率最高(57.1%)。在不同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中,较高月收入(3 500~4 499元)者饮酒率最高(53.9%)。外来务工人员饮酒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从事行业、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居住情况、是否吸烟和抑郁因子分值。结论 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中饮酒率较高,我们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健康饮酒的宣教,避免和减少与饮酒相关疾病和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适度饮酒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而过量饮酒导致多重损害,酒精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现就饮酒与影响内皮细胞有关机制和有效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高中生的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青少年饮酒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郑州、信阳市6所高中(重点、普通和职高各2所)抽取2756名高一、高二学生,于2005年¨月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学生的饮酒率为56.5%,其中偶尔饮酒率为42.9%,经常饮酒率为13.6%.初始饮酒的平均年龄为13.1岁,26.4%的饮酒学生在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醉酒.61.2%的学生饮用国产啤酒,70.8%的学生是在过节时饮酒,家庭是学生最容易发生饮酒行为的地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校类型、年级、零花钱、学习成绩、父母的饮酒行为、父母对子女饮酒的态度、同伴的饮酒行为、同伴对调查者饮酒的态度、饮酒积极期望、饮酒消极期望和饮酒自我效能等影响高中生饮酒行为的发生.结论 河南省两城市的大部分高中生有饮酒行为.对高中生饮酒行为和控制亟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昆明市三个社区50岁及以上居民饮酒与高血压关系现状,研究该类居民饮酒频率、数量、种类、开始饮酒年龄、戒酒年龄等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提出限酒对策和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健康生活方式教育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昆明市塘双、怡园、金江路三个社区50岁及以上居民1 039人为研究对象,从患高血压情况、饮酒情况两方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1双录入,用SPSS17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饮酒种类(OR=0.82,P=0.04)、戒酒年龄(OR=1.88,P=0.00)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从不饮酒到饮混合酒,患高血压的可能性逐渐增加,戒酒年龄越高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越高。结论饮酒是居民罹患高血压的一个影响因素,居民饮酒种类和戒酒年龄对是否罹患高血压有影响,白酒和混合酒危险程度更高,戒酒年龄越高罹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越高,饮酒频率、饮酒量、开始饮酒年龄与是否罹患高血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以云南省某市为例,探究农村居民过量饮酒的影响因素,为公共卫生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某市5个乡镇574名≥12岁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及以上的苗族、彝族、汉族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频率法收集饮酒情况.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过量饮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家庭成员饮酒人数越多、不良的朋友饮酒环境及更高的文化传承得分(β=0.073)增加了人群过量饮酒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β=1.006),人群过量饮酒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女性(β=-2.947)、对饮酒危害的认识越清晰过量饮酒的可能性更小.结论 通过健康宣传教育,减少家庭成员饮酒人数,抵制不良的朋友饮酒环境及有害的饮酒文化是控制过量饮酒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对防止青少年过早饮酒,减少中老年人群过量饮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月敏  付娜 《肝博士》2014,(4):50-51
正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肝脏疾病。初期多表现为脂肪肝,可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癌。一次大量饮酒或已有肝病仍继续饮酒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引起重型肝炎,即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哪些情况下饮酒易患酒精性肝病?饮酒后是否发生酒精性肝病存在个体差异,影响因素亦较多,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  相似文献   

11.
李婧  刘丽丽  王佩显 《医学综述》2009,15(9):1378-1380
代谢综合征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饮用适量的红葡萄酒(以下简称红酒),除了其乙醇成分可以增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调节血脂代谢外,其中富含的多种多酚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对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增强一氧化氮活性,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并作为抗氧化剂,对抗氧化损伤,保护血管,从而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孙丽娜  高海娜 《医学综述》2014,20(20):3770-3773
血管功能损伤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的关键过程。内皮祖细胞(EPCs)在血管损伤后能够从骨髓动员,向受损的血管部位迁移、归巢,最终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修复。目前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EPCs受损导致的血管再生障碍可能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该文对高糖诱导EPCs损伤所涉及的机制以及目前改善糖尿病患者EPCs功能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陈国军 《医学综述》2014,20(19):3491-3493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关系密切,血管内层流剪切应力由于血流层流与血管壁摩擦产生,可减少内皮细胞炎症发生及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微RNA(miRNA)是一系列高度保守非编码家族性小RNA,可在基因转录后水平调节目标信使RNA(mRNA)基因表达,参与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目前认为剪切应力可通过调控miRNA表达,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作用。其中层流切应力可上调miR-19A、miR-101等发挥影响细胞周期进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的降脂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媛  李宪伦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901-1904
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两者可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明显升高。在降压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能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管理应尽早启动,获益更多。本文就高血压患者的降脂治疗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丽 《医学综述》2012,18(1):104-107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心血管发病率、病死率较一般人群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RA能够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代谢紊乱,破坏机体内环境稳态,导致代谢综合征、免疫紊乱、炎性反应、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损伤等损伤的发生,这些连同抗风湿治疗均可导致RA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内皮损伤或功能缺失会导致宿主发生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 和周围血管疾病等。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有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两者 的功能和表面标志不同。晚期内皮祖细胞主要表达CD133,CD31,KDR,CD144,CD34等表面标志,具有吞噬低密 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和体内外形成血管的功能。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新血管的形成,与损伤内皮的修复也密 切相关。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够迁移到血管损伤部位,修复损伤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在治疗心血管疾 病、缺血性疾病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郜宇  陈丽 《医学综述》2007,13(17):1297-1299
血管内皮细胞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凋亡引起的血管萎缩衰退,不仅在临床上造成很多人类疾病而且会促进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肿瘤坏死因子α有着强大的细胞毒性,可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本文对肿瘤坏死因子α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病理性血管重构,而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障碍是病理性血管重构的始动环节.VEC是锚定在基底层、与血液成分和细胞直接接触的单层细胞,是氧化应激、活性氧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靶点.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urocortin促进心血管内植入材料表面内皮细胞黏附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聚四氟乙烯置入培养的内皮细胞中.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聚四氟乙烯表面生长的细胞内反映细胞黏附及增殖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纤维连接蛋白、纽蛋白、Ki-67的表达程度。结果:加urocortin组的聚四氟乙烯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内反映细胞增殖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Ki-67的表达程度明显增加,并且细胞数量有增加趋势。结论:urocortin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在心血管内植入材料表面的生长,这种作用与urocortin增强了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Endothelium, atherosclerosis and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bably the most significant advance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be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soactive organ. The endothelium plays a primary autocrine/paracrine regulatory role by secreting substances that control both vascular tone and structure. The dysfunctioning endothelium,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most of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s a major promoter for atherothrombosis and, consequently, cardiovascular treatment. One of most relevant mechanism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oxidative stress production, which causes nitric oxide breakdow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therosclerosis are by far the prevailing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Various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by which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could exert their beneficial activity 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very unlikely to be a calcium-dependent mechanism since endothelial cells do not express voltage-operated calcium channels.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exert an anti-oxidant effect and therefore could protect endothelial cells against free-radical injury. Nifedipine is th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which improves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availability, antagonises endothelin 1, restores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deposition. Calcium antagonists have demonstrated anti-atherogenic properties in various dinical studies. Calcium antagonists--in addition to their primary action in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influence numerous cellular process involved in early atherogenesis. All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do not offer same benefit of reversal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mlodipine does not seem to be as effective as nifedipine in terms of atheroprotection. With nifedipine, the overal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nifedipine (long-acting formulation) remains the first choic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in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oday and tomorr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