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8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电刺激小脑顶核,并与4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匹配但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20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电刺激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的治疗方法,观察其神经病学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和常规药物组,另设4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结果:电刺激治疗组较常规药物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也均较常规药物组下降更快(P均<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下降,这可能与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6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电刺激小脑,并与60例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10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常规药物加电刺激小脑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7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39.2±7.7)分与对照组的(26.3±8.1)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22,P<0.01),Barthel指数评分(43.8±8.4)分亦与对照组的(29.7±7.5)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97,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χ2=23.67,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5.14)比(8.98±6.34)分,t=14.57,P<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0.32)分比较(t=9.47,P<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t=14.76,P<0.01,下肢t=10.24,P<0.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0.01,下肢t=5.61,P<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并用小脑电刺激治疗对早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早期接受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脑卒中患,随机分为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电刺激小脑治疗;对照组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简化Fugy-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Bathel指数(BI)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F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并用小脑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提高高压氧对脑卒中患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吩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3例,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连续14d;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结果:按FMA及Barthel(BI)评分,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非药物”治疗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对象为结果: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综合康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电刺激小脑治疗;对照组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简化Fu-gy-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Bathel指数(BI)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F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并用小脑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提高高压氧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nucleus,FN)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9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46例,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为3.53±3.28,康复组为4.67±4.14,对照组为5.73±4.5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323,P=0.016);FMA和MBI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均优对照组,而且治疗组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电针穴位刺激结合中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BDNF、VEGF水平及SIAS评分均升高,HCY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穴位刺激结合中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环境水平,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LINC)联合综合言语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7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和Schuell刺激疗法言语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LINC治疗,30 min/次,1次/d,6 d/周,30 d/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价患者语言功能,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WAB评分中的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得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LINC联合综合言语治疗有益于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恢复,且对血液流变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低强度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管内照射(ILIB)组18例与鼻腔内照射(LINC)组21例。ILIB组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固定头位,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LINC组同样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采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数学模型对患者病灶区和镜像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组激光治疗30min后,SPECT显示其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以病灶区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像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BFCR%明显高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组间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及BF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病灶脑血流量,激活脑细胞功能,有着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66例脑梗死后抑郁症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给予药物(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6周,对照组32例,未接受上述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Zung量表评分,HAMD评分,ADL评分及血小板5-羟色胺测定。结果:两组Zung量表、HAMD评分治疗后减分明显,ADL评分明显增加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ADL评分增加更明显,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伴抑郁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5-HT含量较低.应用联合治疗后,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0%以上,血小板5-HT含量进一步下降。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血小板5-HT含量可作为早期诊断抑郁症状的实验室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LPO、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 72例 ,随机分成高压氧组 (高压氧加药物治疗 )和对照组 (单纯药物治疗 )各 36例。治疗前及治疗后 2 0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LPO和SOD。【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率 91.7% ,对照组 6 6 .7% ,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高压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接近正常水平 ,对照组血液流变学亦有改善 ,但不如高压氧组明显 ;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高压氧组LPO明显下降 ,SOD明显升高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P <0 .0 1) ,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提高SOD水平 ,降低LPO水平 ,并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厄贝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病例组,随机分为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各50例,厄贝沙坦亚组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常规亚组给予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4 d。分别检测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浆LPA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因、病情的相关性,并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急性期升高,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浆LPA浓度较小梗死灶者高(P0.01);重型患者血浆LPA浓度高于轻型患者(P0.01);不同病因的脑梗死患者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心源性大动脉型其他类型小动脉型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治疗后LPA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常规亚组比较,厄贝沙坦亚组的LPA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浆LPA浓度与梗死大小、部位、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组各40例。3组均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电刺激组加用电刺激治疗,综合组联合以上两种方法治疗。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及2周后,3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低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及2周后,3组吞咽困难亚量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法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速避凝、赛莱乐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7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用速避凝0.4 mL,每12 h注射1次,共用7 d,赛莱乐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5 d。对照组(38例)应用维脑路通0.4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5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2.68%、75.61%;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1.58%、47.3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无继发出血等副作用。结论:速避凝、赛莱乐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 (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 30例和对照组 30例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 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 ,且FNS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1)。结论 :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疗法 (LISCL)和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血液疗法 (ILIB)对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性和事件相关电位P30 0 峰潜伏期 (P3PL)的影响。方法 :6 3例脑梗塞患者分别采用LISCL和ILIB治疗 ,每日 1次 ,10次为一疗程 ;对照组 30例仅采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0次后测定红细胞变形性和P3PL。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性提高 ,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3PL的缩短更为明显 (P <0 .0 5 ) ;经LISCL和ILIB一个疗程后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明显提高 (P <0 .0 1) ,P3PL明显缩短 (P <0 .0 1)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与ILIB相似 ,LISCL是改善脑梗塞患者微循环障碍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