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Ⅰ组),斑块形成组(Ⅱ组)和管腔狭窄组(Ⅲ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血尿酸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P<0.05),血尿酸亦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正相关.血尿酸可能是通过促炎症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结构和脉压差、血脂、血糖、血尿酸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百胜DU8型彩色超声诊断仪,5~12MHz探头,将368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对照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血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患者血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琛  李璐  陈雪松  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5-156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VEGF和CRP的水平,分析两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1)。结论:VEGF和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关,血VEGF和CRP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观察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各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各组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光星  林云 《海南医学》2006,17(5):62-6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128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分为5组,同时检查血UA值.结果5组间血UA值分别为:内膜增厚组(267±52)μmol/L;内膜斑块形成组(325±50)μmol/L;管腔轻度狭窄组(347±50)μmol/L;管腔中度狭窄组(389±48)μmol/L;管腔重度狭窄组(17±48)μmol/L.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IL-6和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IL-6和血清hs-CRP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L-6、hs-CRP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IL石和hs.cRP,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8.
陈龙  刘玉海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0):1163-1165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者203例,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者为实验组153例,正常者为对照组(D组,50例)。实验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类型及形态,分为单纯内中膜增厚组(A组,51例)、稳定性斑块组(B组,49例)、不稳定性斑块组(C组,53例),全部病例均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检测。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血清CRP和LDH-C水平均增高,但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RP和LDH-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中CRP和LDH-C水平明显升高,对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和评估预后、二级预防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胆红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对141例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分为5组,同时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5组血清胆红素值分别为:内膜增厚组(12.5±3.0)μmol/L;内膜斑块形成组(10.3±2.6)μmol/L;管腔轻度狭窄组(8.8±1.6)μmol/L;管腔中度狭窄组(7.0±1.1)μmol/L;管腔重度狭窄组(6.3±1.0)μmol/L。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放6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健康人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腔梗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5)。在64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斑块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浓度和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超敏CRP(hs-CR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及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总动脉IMT分成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超敏CRP(hs-CRP)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hs—CRP)浓度和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尿酸、hs-CRP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测定颈动脉IMT、hs-CRP浓度、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郝攀  刘宁  陈军 《西部医学》2014,(2):204-206,209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RP、尿酸与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DMC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7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9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13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行头颅MRI检查,行NIHSS评分,并测定超敏CRP、尿酸含量.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超敏CRP、尿酸含量高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大面积梗塞组和小梗塞组相比,超敏CRP、尿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RP、尿酸水平可反映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塞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hs—CRP、UA、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C3水平。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hs—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级高血压患者3组hs—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hs—CRP、UA、C3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UA、hs—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UA、hs—CRP和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hs-CRP、UA、浓度与IMT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探讨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胆红素和尿酸的关系。方法:177例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分析两组间胆红素和尿酸的差异。结果:斑块组血尿酸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尿酸均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