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方法上,通过成组遗传毒性试验后,在阐释和应用遗传毒性数据时均使用的是定性分析,而非基于剂量-反应关系的定量分析。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高涵盖面、高准确度的试验方法的建立,以及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策略的提出,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篇综述讨论和总结了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3个内容: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对遗传毒性试验方案/方法的要求;基于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在管理毒理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曲酶毒素B1(AFB1)因其强有力的致肝毒性和遗传毒性被列为人类的致癌物,但它的致癌性与其在体内代谢形成“活性中间体”密切相关,由于这种“活性中间体”极不稳定,分子生物标记成为AFB1暴露评估的指标。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代谢酶基因遗传多态性对AFB1的致癌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居室内装饰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次研究采用了两组模拟装饰实验室,应用化学方法检测室内挥发生化学物的浓度及消除情况,同时在国内首次应用环境生牧检测技术-蚕豆叶尖细胞微核试验,发现了装饰材料中挥发生化学物的潜在致突变性,并与哺乳动物的遗传毒性有很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CACE(Computer Automat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计算机自动综合评价系统,是根据有机化学物质分子结构,预测诱变性,致癌性的计算机工程系统.1个未知活性的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式输入计算机后,即产生各种可能的局部片段,并与已知的片段以及其他有关信息比较,经构效关系分析后,对该物质的诱变性、致癌性及其强度作出判断,指出与活性有关的片段所在部位,以及这些片段在整个分子活性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本文报道已知的102种遗传毒性物质和42种非遗传毒性物质致癌性的CACE结构分析结果。获得与致癌性有关的分子片段98。其中56.1%片段仅在遗传毒性致癌物中出现,而在2种致癌物中均有的片段只占21.4%。该结果表明:遗传毒性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分子结构是有差异的,而CACE系统对这种结构差异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方法上,通过成组遗传毒性试验后,在阐释和应用遗传毒性数据时均使用的是定性分析,而非基于剂量-反应关系的定量分析。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高涵盖面、高准确度的试验方法的建立,以及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策略的提出,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篇综述讨论和总结了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3个内容: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对遗传毒性试验方案/方法的要求;基于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在管理毒理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致癌性分类和分级是致癌危害性评定的主要步骤,对管理毒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含47种化学品的致癌性数据库,比较了6种致癌性分类和评分方案。结果发现IARC分类和机理分类与致癌强度无显著的相关。TD50和多因素致癌性评分法具有某些局限性。对于遗传毒致癌物和非致癌物,多因素致癌性评分与遗传毒性联合评分有较好的相关(r=0.7872)。致癌性的综合评分方案应定量评价对人和动物的致癌性,还应考虑致癌作用机理、毒物动力学及生物学标志等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探讨几种常用抗癌药物的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材料与方法: 选取异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花碱、三尖杉酯碱、白消安和光神霉素6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分别在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对健康人外周血进行短期微量全血培养。制作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SCE)标本,分析核型,计算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以此判断抗癌药物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结果: 在6种实验药物中,异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花碱、三尖杉酯碱各浓度组SCE频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白消安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神霉素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花碱、三尖杉酯碱和白消安均存在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光神霉素未发现类似毒作用。提示,职业性接触抗癌药物人员应建立起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P450酶属Ⅰ相代谢酶,可代谢多种化学物和药物,并可形成致癌性的物质,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属Ⅱ相代谢酶,是催化谷胱甘肽(GSH)与亲电子的外淅物结合的二聚体酶,并可灭活外源物,是使它们排出体外,它们在人群中呈多态性分析,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与代谢酶遗传多态性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致癌物的形成,首先通过I相代谢酶的活化(如P450酶),灭活主要通过II相代谢酶(如GST酶)进行的。因此,I相代谢酶与II相代谢酶的多态性往往决定癌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类型。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究设计了1种用于化学物诱变性和致癌性与结构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和有关算法。设计了1个实验软件验证了这些算法是正确有效的.我们用图作为描述化学物结构的基本数学模型,用图的邻接矩阵描述图的点与边的关系.为减少空间占用,设计了1种与邻接矩阵一一对应的,可由邻接矩阵构造出来的“构造部接矩阵”,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设计了1种用于化学物诱变性和致癌性与结构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和有关算法,设计了1个实验软件验证了这些算法是正确有效的,用图作为描述化学物结构的基本模型,用1个与邻接矩阵一致的”构造邻接矩阵”记录化学物的结构信息,用“生长法”和“加权分段重排法”分别实现了片段(碎片)生成和同构片段识别.这个模型可方便正确地表达化学物的空间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生殖和发育功能障碍是当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些外源化学物作用于雌性生殖系统可能导致卵巢周期紊乱或不孕,使自发性流产率增加、子代发育异常、生育力下降等,因此鉴定具有雌性生殖毒性的外源化学物,探求其毒性作用机制,对防治外源化学物引起的生殖系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外源化学物对雌性生殖系统、孕期胎仔的毒性研究进展,根据其来源用途进行分类,并探索可能的机制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2.
彗星试验检测环境致癌物的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致癌物的敏感性、检测谱、遗传毒性检出阈(检出阳性反应的最低剂量)的初步评价,为其在化学致癌性检测和环境致癌的生物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1类37种已知致癌性化合物,利用彗星试验以悬浮暴露方式检测了各类物质诱发V79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根据结果评价了彗星试验的敏感性、检测谱与遗传毒性检测阈,并以这些评价指标,将彗星试验与Ames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A)苯并(α)芘等37种致癌物中,彗星试验检出33种具有DNA损伤作用,检出的敏感性为8…  相似文献   

13.
1 致癌性评定中的问题 本文第一部份所述三次国际性大协作的验证,观察与计算化学物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之间的关系,都着重在不同系统测试致突变性的结果。致于致癌性并无划一的标准。其间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质疑。目前,这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在1990年8月31日出刊的“科学”杂志的展望栏目中,Ames和Gold著文“啮齿动物致癌物太多了”,以最大耐受剂量作的长期整体动物测试结果,77个天然化学物中37个定为啮齿动物致癌物(48.1%)合成化学物中为212/350(60.6%),两项合计为249/427致癌物,阳性占58.3%。此比例确实很高,12种天然植物食品中,有27种含有会使啮齿动物致癌的天然农药,其中包括苹果、香蕉、胡萝卜、堇菜、咖啡、生  相似文献   

14.
氯仿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强挥发性试剂,也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为人类可疑致癌物质。本文从理化性质、分布代谢、毒性研究(包括急性毒性、皮肤毒性、生殖发育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免疫毒性)、临床表现、法规管理、应急处理等6个方面综合介绍了氯仿毒性的研究现状,为氯仿的风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耀富  印木泉 《肿瘤》1992,12(2):75-76
在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少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都具有遗传毒性。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寻找能够降低或去除遗传毒物的效突性和致癌性,是肿瘤的预防措施之一。以往研究表明,桂皮酸、半胱氨酸和单宁酸在各种短期测试系统中均有较好的抗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我们有关预测和鉴定致癌物的策略、序贯判别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系统研究成果。我们在IBM微机上建立了包括至1988年的国外和国内有关研究资料的化学物质致癌性遗传毒性数据库。对数据库的分析证实以遗传毒理学试验预测致癌物具有不肯定性。在常规使用的筛选试验中,首选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各试验之间多数是统计学上不独立的。预测试验组应由检测不同遗  相似文献   

17.
氧化钴(CoO)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在陶瓷上色、玻璃着色与脱色和工业钴盐生产等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常添加于医用材料中,然而其直接用于人体的安全性尚未见报道。为确定CoO是否可以作为医疗玻璃器械的着色剂,及其对人体是否有危害性,我们通过本课题组开展的实验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CoO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迁移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及致敏性进行毒性评价,综述CoO作为医用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P45 0酶属Ⅰ相代谢酶 ,可代谢多种化学物和药物 ,并可形成致癌性的物质。人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属Ⅱ相代谢酶 ,是催化谷胱甘肽 (GSH)与亲电子的外源物结合的二聚体酶 ,并可灭活外源物 ,促使它们排出体外 ,它们在人群中呈多态性分布。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与代谢酶遗传多态性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致癌物的形成 ,首先通过Ⅰ相代谢酶的活化 (如P45 0酶 ) ,灭活主要通过Ⅱ相代谢酶(如GST酶 )进行的。因此 ,Ⅰ相代谢酶与Ⅱ相代谢酶的多态性往往决定癌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类型。  相似文献   

19.
过去在防老剂D对大鼠致癌性的实验研究中,证明了实验动物比单用麻油灌胃的对照动物有较多的胃和阑肠溃疡出血,并且出现了对照动物所没有的肺癌、肾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结果提示了防老剂D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为了判断它的危害及可能的预防,我们将该工业品加以精制(简称精制D防),用纯系Wistar大鼠检查其毒性及致癌性。  相似文献   

20.
常用抗癌药物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阿霉素、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氮芥及秋水仙素和长春新碱体外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了这七种具诱变作用的抗癌药诱发的微核、核变形、核碎裂等核损伤变化。结取表明,七种抗癌药物均能引起多种核损伤指标的改变,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其中微核率、核异常率最明显。本实验结果并综合文献讨论后作者认为:应用核异常测试法评价化学诱变因子对人体的遗传毒性和潜在致癌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