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一种多发病。60岁以上群体中至少有1/4的人患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更为严重的是骨质疏松症患骨骼由于矿物质大量丢失而变得异常脆弱,稍有疏忽极易发生多发性骨折。据报道北美每年死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按照其作用阶段分为三类,即: ①抗骨重吸收药物。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和二磷盐。②促骨 形成药物。以氟化物为主。③骨矿化药物。主要有钙剂、维 生素D及其衍生物。 1 雌激素类 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使用雌激素类替代疗法的治疗效果 已被公认。对减少绝经后的快速骨丢失,降低骨折发生率, 缓解骨质疏松造成的疼痛,改善更年期的症状均有肯定效 果。但应选用天然、短效、口服的雌激素,并限用最低有效 剂量,以防止乳腺和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目前国外常用的 天然雌激素主要为戊酸雌二醇和雌三醇。国内由于药源困难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薛延  杨欣  阮祥燕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02-1304
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1)抗骨吸收药物,如降钙素、双膦酸盐、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2)促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同化激素等;(3)促进骨矿化药物,如钙制剂、维生素D类等。此外。锶盐和破骨细胞抑制因子等尚未广泛用于临床,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4.
5.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抑制骨吸收,另一类促进骨形成。 1 骨吸收抑制剂 1.1 雌激素(estrogen,E) 雌激素缺乏是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进入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丧失速率明显加快,低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使脊柱、股骨、腕骨等处易发生骨折。成骨细胞表面存在雌激素受体(ER)、细胞因子(IL-1,TNF,IL-6)受体,ER激活时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E撤退后,抑制作用减弱,这些细胞因子可刺激破骨细胞产生,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导致骨量丧失〔1〕。E与钙代谢也密切相关,可以增加胃肠道维生素D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也可通过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alcitonin,CT)调节血钙,并且影响肾脏对钙的吸收和分泌〔2〕。  相似文献   

6.
郭淑丽 《中原医刊》2000,27(10):57-58
骨质疏松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以老年性和绝经期后骨质疏松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腰背痛、进行性驼背,若骨量降低到非创伤性骨折的阈值,便易发生骨折。因此,及早诊断与治疗骨质疏松,适应将要面临的老龄社会与各种问题,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愈发显得重要。本文就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分述如下。1骨代谢调节剂1.1钙制剂:单纯使用钙剂对骨质疏松症具有减缓骨质丢失、降低骨折发生率的较好作用。常规制剂有传统葡萄糖酸钙片、乳酸钙片等。但此类钙片含钙量低,需要长期大剂量服用。近年来开发研制出的活性钙片,具…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OP)是常见的老年病之一,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妇女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从而使骨重吸收率增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比例高于男性。虽然雌激素替代疗法、降钙素、双磷酸盐类等药物已成功地用于OP的防治,但寻找更安全、更易接受的OP防治药物,仍是老年人医学和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关于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雷洛昔芬(SERM)、甲状旁腺素的研究较多,特别是SERM的发现,推动了科学界和药学界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主要与骨吸收和骨重建失衡有关。根据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基本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是药物治疗的基础;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磷酸盐、雌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为促骨形成药物;锶盐、维生素K2等兼有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的作用。特殊人群以及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要注意药物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任艳  王娟  王胜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3):468-469
人类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就认识到老年人骨骼变薄并易于骨折的现象。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但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破坏,致使骨骼的强度降低和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及绝经后的妇女,其骨吸收量高于骨形成量,出现骨质疏松。应用药物的目的是减缓骨丢失率和恢复已丢失的骨量。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该类药物很多,主要是抗骨吸收剂和促骨形成药物两类,有盲目滥用的趋势。因此,很有必要对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证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涉及内分泌系统及骨骼系统的代谢性骨病,以因骨量降低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风险增大为临床特征。针对骨质疏松,临床上药物治疗主要为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吸收药物及双重作用药物联合治疗,随着对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为对临床工作者更有针对性选择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本文对骨质疏松症的各类治疗药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痛甚至骨折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1 骨质疏松症临床常见症状 腰酸背痛,全身骨骼酸痛,牙齿松动,身高变矮、驼背,无任何原因的骨折或轻微外伤就引起的骨折,头发大把大把的脱落,性功能低下.ECT检查骨密度降低,骨质减少。 2 防止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防止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为骨吸收抑制剂,如钙制剂和钙调节剂;另一类为骨形成促进剂,如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等。另外还具有上述双重作用的药物.如黄酮类化合物、锶盐。 2.1 …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成为目前越来越被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病因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多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通过查阅有关医学文献,结合临床实际,主要对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物3类药物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药理作用与特点、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以指导临床选择针对性药物及联合用药,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易洁梅 《医学文选》2006,25(4):886-888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综合征,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疾病,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位居第7位。其治疗原则为: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种类较多,现根据它们作用靶点的不同,结合临床治疗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OP)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由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和骨折可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近几十年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获得较大进展。钙剂及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症的基础药物,所有患者均应推荐使用。激素类药物因其严重不良事件,不能作为OP的一线治疗用药。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临床应用较广,疗效肯定,用药依从性欠佳,也存在一些不良事件。新的抗OP药物,如狄诺塞麦、特立帕肽、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S rc激酶抑制剂等或许会有更好的疗效及用药依从性,但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文就OP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治疗OP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骼性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据统计我国1999年OP患者约为8 400万,预计2010年可达1.2亿,到2050年可达2.12亿。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OP,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OP的治疗原则是当骨密度高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抑制骨吸收药,以防止骨质进一步丢失;当骨密度低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促进骨形成药,以提高骨量降低,抑制骨折发生率。OP的治疗药物主要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作为一种代谢性骨病,其发病机制是因为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出现失衡问题。对骨质疏松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是现阶段公共健康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临床上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以促进骨形成剂和抑制骨吸收剂为主。基于此,笔者重点围绕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研制现状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加深关于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认知,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燕  庞小芬 《医学综述》2015,(4):700-70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骨转换失衡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方面。随着成骨及破骨细胞对骨作用的分子间信号通路等骨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治疗靶点被陆续发现。目前,较有前途的新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单克隆抗体狄诺塞麦,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奥达卡替和ONO-5334,Src激酶抑制剂沙拉替尼等。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导致脆性骨折发生,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加,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抗骨质疏松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该类药物主要通过调节骨代谢失衡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分为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