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246例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对每种类型进行主成份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结果】纳入研究的骨质疏松症的四诊条目共47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腰脊痛、苔白、头晕、舌淡胖等。聚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4型分散性最好,证型分布清晰,所有分型中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为最多,分别占34.7%和30.1%。【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四型较符合临床实际,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以肾虚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检测了60例脾虚和肝郁证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结果表明脾虚病人表现为低粘状态和出血倾向.即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显著降低和红细胞硬化性及聚集性的增高.与肝郁证组及正常组比较,P<0.05或P<0.01.而肝郁证则表现为血液还原粘度与血浆粘度的升高.提示二证俱存在血液瘀滞现象,但血液循环基础不同。这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同时本文观察到病种和病情对血液流变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417例证候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确诊NSCLC适宜化疗、手术的群体进行西医治疗前后证候改变的抽样调查,将收集病例的症状(包括体征)进行赋值量化,数据输入数据库系统,将中医临床证候(症状)按照有关诊断标准进行归纳.[结果]NSCLC中以气虚痰热、气虚痰湿、痰热气滞血瘀、气阴两虚为主,分别占32.9%、30.0%、15.1%、13.4%.Ⅰ期与Ⅲ期、Ⅳ期证候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证候由气虚、痰热、痰湿、阴虚、气滞血瘀、阳虚6个基本因素组合而成.气虚因素最多占76.3%.痰热占52.8%,痰湿占33.8%,阴虚占18.2%,气滞血瘀占15.1%,阳虚最少仅占3.8%.舌象的相关系数值较其他症状高,表明舌象与证候相关性更明显.[结论]417例NSCLC的证候分布按比例多少排列为:气虚痰热>气虚痰湿>痰热气滞血瘀>气阴两虚>阴虚痰热>阳虚痰湿.气虚是NSCLC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原因,痰凝、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线粒体DNA (mtDNA)角度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生物学特征,以期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症及其不同中医证型的本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10例,根据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肾阴虚证67例,脾肾阳虚证70例,气滞血瘀证73例。同时选择年龄相仿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女性69例作为对照组,该证型为气血平和证。分别收集其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mtDNA拷贝数及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的含量,并分析各组骨密度与mtDNA拷贝数及8-OHdG的相关性。【结果】在mtDNA拷贝数方面,各组与气血平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与气滞血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OHdG浓度方面,各组与气血平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气滞血瘀组与脾肾阳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方面,各组mtDNA拷贝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8-OHdG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mtDNA拷贝数和8-OHdG含量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脾肾阳虚与8-OHdG,肝肾阴虚与mtDNA拷贝数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永州地区脂肪肝中医证型特点分布的分析,为临床辩证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统一的量化表格,对永州地区550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中医证候,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永州地区脂肪肝的主要证型。结果:肝郁脾虚患者在所有550例脂肪肝患者中比例最大,占115例(20.9%);其次是痰湿困脾,占96例(17.5%);第三位的是肝肾阴虚,占88例(16.0%);第四位的是气滞血瘀,占85例(15.5%);第五位的是脾肾阳虚,占81例(14.7%);第六位的是阴虚阳亢,占75例(13.6%)。10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属无法分类病样本。结论:永州地区脂肪肝主要中医证型:肝郁脾虚、痰湿困脾、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阴虚阳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相关性。方法:对172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痰浊阻遏型75例,脾肾阳虚型15例,肝肾阴虚型20例,阴虚阳亢型38例,气滞血瘀型24例。检测LPO及SOD,将5种证型的各项指标进行组间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各证型的LPO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以脾肾阳虚型最高,其他依次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痰浊阻遏,各证型的SOD均低于正常范围,以肝肾阴虚型最低,其他4型由低到高依次为阴虚阳亢、痰浊阻遏、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型LPO与其他4型比较,经过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SOD与其他4型有显著差异(P<0.05),气滞血瘀型与阴虚阳亢、痰浊阻遏、脾肾阳虚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LPO、SO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LPO及SOD可以考虑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现代化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观察60例不同中医证型血脂异常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其凝血功能的差异,评估血栓风险的不同,为中医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方法: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血脂异常证候诊断标准制作诊断量表,收集临床病例,判定中医证型,对符合证候的患者入院后第1天早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血生化检测,记录血凝结果,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的结果比较,阴虚阳亢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阴虚阳亢证脾肾阳虚证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结论:气滞血瘀、痰浊阻遏患者的血脂异常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具有更高的血栓风险,在临床中治疗血脂异常时注意活血化瘀、化痰去浊。  相似文献   

9.
血压高相当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症。主要由情志、禀赋、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导致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致使肝火亢盛,或痰浊上扰,或肾阴素亏,阴不制阳而引起;病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之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4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病因病理,结合中医理论,认为其中医病机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Ⅰ期以肝气郁滞、脾胃不和、心肾不交为主证,Ⅱ期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为主证,Ⅲ期以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痰瘀水结、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为主证。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血脉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天津市城市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情况。 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7年天津市城市地区多中心不同等级中医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中医证型构成比。 结果:天津市城市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湿内阻、阴虚热盛、阴阳两虚和血瘀气滞型。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以及痰湿内阻型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阴虚热盛型以50-59岁患者居多,而血瘀气滞型糖尿病患者在40-49岁分布比例较高。气阴两虚型患者当归使用频次最高,阴虚热盛型患者陈皮使用频次最高,阴阳两虚型患者白芍使用频次最高,痰湿内阻型患者甘草使用频次最高,血瘀气滞型患者杏仁使用频次最高。 结论:天津市城市地区2型糖尿病主要以气阴两虚、痰湿内阻和阴虚热盛型为主,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中药治疗原则以补气养血、燥湿化痰为主,当归、陈皮、白芍、甘草(生甘草、炙甘草)和杏仁是使用频次较高的5味中草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证型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结果 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28.62%),好转386例(69.93%),仅5例(...  相似文献   

13.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指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排出卵子,而发生原位黄素化并分泌孕激素,使机体发生与排卵周期类似的变化,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随着超声卵泡监测技术与促排药物的广泛运用,LUFS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不孕症患者中达25%~45%[2]。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内部特征,从而为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中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候要素有:病位方面为肝、胆、脾、肾、胃、中焦、络;病性方面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热、气郁、血瘀、毒、寒、水、痰.结论通过总结本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为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64例冠心病人经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瘀浊和阳虚五型。分别测定其血压、体重指数(BMI)、血脂(TG、TC)、脂蛋白(VLDLc、LDLc、HDLc)、脂蛋白亚组分(HDL2c、HDL3c)和 apo(A-Ⅰ、A-Ⅱ、B100、C-Ⅲ、E)的水平,冠脉风险指数(C Ⅰ)及 apoB/A-Ⅰ比值。结果表明:冠心病人 BMI 和血浆 TG、TC、VLDLc的水平以及 CⅠ和 apoB/A-Ⅰ比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DLc、HDL2c、apoA-Ⅰ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辨汪分型后分析发现,上述血浆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改变以气虚血瘀和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人最显著。瘀浊型冠心病人 BMI 值及 apoB 的水平最高,apoB/A-Ⅰ比值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和阳虚型冠心病人(P<0.01)。肝肾阴虚型患者血压明显偏高。阳虚型冠心病人血浆脂蛋白代谢改变最轻,除 HDLc、HDL2c 和 apoA-Ⅰ水平降低外,其它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中医(TCM)体质类型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研究现状,探讨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PCOS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纳入所有PCOS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并分别以率和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表达效应值。结果 共纳入20项研究,累计样本量4 928例。结果显示: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和气虚质占PCOS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8%、14.1%、12.5%和12.1%。按地区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华中痰湿质、阳虚质和特禀质比例最高,华北血瘀质和气虚质最高,华东气郁质和湿热质最高,华南和华西则分别以平和质和阴虚质为主。PCOS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显示,痰湿质(OR=1.871,95%CI:1.109~3.156,P=0.019),平和质(OR=0.313,95%CI:0.208~0.472,P<0.001),其余体质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和气虚质是PCOS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痰湿质为PCOS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与睡眠习惯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量表,对如皋、溧阳、太仓三地80岁以上健康老人开展中医体质调查与辨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与睡眠习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晚起与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呈正相关;晚睡与气郁质呈正相关;早起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呈负相关;早睡与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呈负相关;睡眠不规律与阳虚质、气郁质呈正相关。结论 相对晚睡来说,晚起导致的偏颇体质更多,对健康的损害更大,体现了中医重视阳气,以阳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探讨上海某远郊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不同证型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性,以提高高血压的现代中医药防治疗效。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某远郊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调查。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填写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将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4型。统计患者中医证型、性别、年龄等相关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741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组男女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组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分布,而阴阳两虚组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肥胖、体育锻炼、心血管疾病史、饮酒、吸烟等因素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相关性。 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证最为多见,中医辨证可以为高血压防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