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唑来膦酸作为第3代双膦酸盐药物已广泛用于乳腺癌骨转移相关事件的防治。唑来膦酸在乳腺癌中具有抗肿瘤治疗作用。唑来膦酸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降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防止有利于肿瘤生长的骨微环境的形成,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调节免疫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与放化疗及内分泌等辅助治疗有序贯协同增效作用。唑来膦酸在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也在几项相关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中进行。  相似文献   

2.
程蒙  崔彦芝  李颖 《中国肿瘤》2014,23(5):394-398
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公认的标准药物之一,但其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地位尚存在争议。目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骨密度.而且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在低雌激素水平环境下,唑来膦酸可使早期乳腺癌患者得到生存获益.而且早期应用的益处优于延迟应用。唑来膦酸通过抑制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多条途径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唑来膦酸的最佳剂量、治疗周期及持续时间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3.
于海宁  钱诚 《中国肿瘤》2017,26(6):460-464
唑来膦酸(ZOL)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在已上市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中应用最广泛、综合疗效最好,现已作为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规治疗药物.多项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已证实,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联合其他辅助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对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抑制复发及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张丽娜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16):1005-1007
早期乳腺癌在接受辅助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时均会对患者骨密度造成不良影响,加速骨丢失。第三代双磷酸盐—唑来膦酸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唑来膦酸-弗隆辅助协同试验(ZO-FAST)显示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同时使用不仅可有效防止骨质丢失,还具有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的作用。奥地利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研究小组-12(ABCSG-12)试验结果同样表明唑来膦酸在联合内分泌治疗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除此之外,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也证实唑来膦酸联合化疗也具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唑来膦酸联合新辅助化疗降低复发(AZURE试验),对于绝经5年以上和年龄>60岁的人群,辅助化疗加唑来膦酸显著减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在ABCSG-12试验中同样发现对于年龄>40岁的患者,唑来膦酸可明显降低复发风险,而年龄≤40岁患者却未在唑来膦酸的治疗中获益。这些结果表明唑来膦酸在雌激素低水平(自然的或治疗后结果)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易于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对于唑来膦酸的最佳剂量和持续时间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相信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可以提供更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唑来膦酸在早期乳腺癌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含氮双磷酸盐,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骨疾病。既往研究发现唑来膦酸在体内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抗肿瘤作用,同时可以协同增加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等抗肿瘤疗效。最近研究发现,唑来膦酸亦可以协同增加靶向及免疫调节药物的抗肿瘤疗效,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与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途径、影响肿瘤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反应、抗血管生成等有关。本文综述了唑来膦酸联合靶向及免疫调节药物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在已上市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中其综合疗效最好,不仅可以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也可直接或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乳腺癌属于易发生骨转移的一类恶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对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可缓解骨痛,目前其已被纳入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常规治疗中,同时唑来膦酸在辅助性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时亦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唑来膦酸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恶性高钙血症及骨转移癌。目前的研究发现,除抑制骨吸收外唑来膦酸还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肿瘤活性。其中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是其间接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机制如下:(1)抑制肿瘤细胞及肿瘤间质细胞分泌VEGF,调节VEGF-VEGFR自分泌环抑制血管生成;(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黏附作用;(3)诱导循环内皮细胞祖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巨噬细胞分泌MMPs;(4)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但唑来膦酸抗肿瘤活性的用药剂量不同于目前治疗骨转移的剂量,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双膦酸盐的抗骨吸收机制研究比较明确,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标准药物.越来越多的体内外临床前实验表明,包括唑来膦酸在内的双膦酸盐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以及血管牛成、调节免疫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与放化疗联合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膦酸盐的抗骨吸收机制研究比较明确,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标准药物.越来越多的体内外临床前实验表明,包括唑来膦酸在内的双膦酸盐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以及血管牛成、调节免疫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与放化疗联合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已广泛用于恶性实体瘤骨转移相关事件的防治。进一步研究发现,唑来膦酸可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中焦磷酸合酶的活性,使异戊烯焦磷酸大量蓄积,同时异戊烯焦磷酸与细胞内一磷酸腺苷结合形成三磷酸腺苷分解类似物蓄积于细胞中,从而改变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蛋白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具有一定的直接和/ 或间接抗肿瘤作用。有关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肝癌等前期临床试验提示唑来膦酸与细胞毒药物、内分泌药物及靶向药物联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并且在抗肿瘤药物之后序贯应用效果更好。一些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1.
双膦酸盐能减少乳腺癌骨转移中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预防早期乳腺癌治疗引起的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清除骨髓播散肿瘤细胞和循环中的肿瘤细胞,防止乳腺癌复发和转移;减轻早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肿瘤负荷,改善病理完全缓解率.双膦酸盐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研究结果中存在差异,主要获益亚组为绝经后低雌激素水平患者.  相似文献   

12.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60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向明  陈萍 《中国肿瘤临床》2009,36(23):1348-1349
双膦酸盐类是目前治疗骨转移公认的有效药物.这类化合物通过抑制骨吸收来减少骨并发症的发生.唑来膦酸是一种高效、含氮基的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明显缓解骨转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或减少骨骼相关事件发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唑来膦酸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泛.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以抑制由肿瘤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缓解实体瘤患者骨转移引起骨痛,起效迅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治疗既往用过双膦酸盐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骨疼痛的缓解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唑来膦酸4mg静脉注射15min以上,每4周1次,治疗既往用过和未用过双膦酸盐的骨转移实体瘤患者,记录疼痛评分、东方协作肿瘤组织(ECOG)体力状态评分和毒副反应。[结果]疼痛评分较基线下降(P〈0.001)。ECOG体力状态评分保持稳定。发热、乏力和恶心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在既往用过与未用过双膦酸盐患者间毒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用过双膦酸盐静脉注射治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可以安全地给予唑来膦酸治疗。  相似文献   

15.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钧  张楠  孔凡英  孙玉萍 《癌症进展》2005,3(5):486-489,505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并可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和高钙血症等.二膦酸盐是治疗骨转移最常见的药物,唑来膦酸作为新一代含氮二磷酸盐类药物,是至今已发现的药物中抗骨吸收能力最强的.本文综述了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双膦酸盐是一类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和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越来越多实验表明双膦酸盐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探讨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诱导骨肉瘤LM8细胞凋亡的机制和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Hoechst 33258染色形态学观察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证实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caspase-3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唑来膦酸对骨肉瘤细胞株LM8的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50μmol/L唑来膦酸作用48 h能明显抑制LM8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4±3)%,形态学观察可见明显胞核凝聚、固缩;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细胞凋亡率为(31.7±2.9)%和caspase-3活化;免疫组化SABC显示VEGF的表达明显被抑制。结论:唑来膦酸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LM8细胞凋亡,并抑制LM8细胞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药物经济学。方法:4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4mg唑来膦酸治疗,另一组接受4mg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住院双膦酸盐治疗的总费用、费用组成、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进行药物经济学的费用-效果分析。结果:唑来膦酸组(n=23)总费用低于伊班膦酸钠组(n=22),分别为2 409.22元和3 903.64元(P〈0.05);两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8.3%和72.3%,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费用-效果比为31.75和53.99;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药物经济学。方法:4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4mg唑来膦酸治疗,另一组接受4mg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住院双膦酸盐治疗的总费用、费用组成、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进行药物经济学的费用-效果分析。结果:唑来膦酸组(n=23)总费用低于伊班膦酸钠组(n=22),分别为2 409.22元和3 903.64元(P<0.05);两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8.3%和72.3%,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费用-效果比为31.75和53.99;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及伊班膦酸联合化疗预防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骨并发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MM患者77例,按照用药情况分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24例,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26例.单纯化疗组27例.结果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患者发生1次骨相关事件(SRE)的比例分别为25.0%、26.9%、48.1%(P=0.145).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VCF)的比例分别为4.2%和7.7%,少于单纯化疗组的14.8%(P=0.115).三组的中位首次发生SRE时间(T-SRE)分别为7.5、6.5和4.5个月(P<0.001).唑来瞵酸联合化疗组止痛有效率为66.7%,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有效率为69.2%,单纯化疗组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治疗后的血钙水平低于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P=0.016),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较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短(P=0.04).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和伊班瞵酸联合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牛率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瞵酸盐可减少MM患者SRE的发生率和VCF.唑来膦酸在减少VCF发生率、减轻骨痛上与伊班膦酸类似,优于单纯化疗组;唑来膦酸在降低血钙水平方面优于伊班膦酸.唑来膦酸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少.患者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双膦酸盐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转移癌.本研究旨在评价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治疗骨转移癌骨痛及对血清钙磷的影响.方法:对病理及影像确诊的100例骨转移癌患者分别使用唑来膦酸或帕米膦酸进行治疗,评价患者治疗1、2个月后疼痛缓解情况及血清钙、磷变化.结果:双瞵酸盐治疗1、2个月后,疼痛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双膦酸盐治疗后中度疼痛似有下降趋势(x2=3.48,P=0.062).骨转移癌患者血钙和血磷间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双膦酸盐治疗1个月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为54%,治疗2个月后的发生率(56%)较治疗前(36%)显著增加(x2=6.55,P=0.011;x2=8.05,P=0.005).治疗1个月后,血钙、血磷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4.39,P=0.000;t=2.50,P=0.014);治疗2个月后,血钙、血磷较治疗前仍低(t=4.32,P=0.000;t=2.49,P=0.010).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相比,对骨痛缓解及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能缓解骨转移癌患者骨痛,引起低钙血症,打破原有钙磷相关关系.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比较对骨痛缓解及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