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5%盐酸阿莫罗芬甲搽剂与30%冰醋酸溶液治疗未累及甲母质的浅表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0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对患甲CO2激光打孔,再予5%盐酸阿莫罗芬甲搽剂外涂,2次/周,指甲治疗6个月,趾甲治疗9-12个月;对照组予30%冰醋酸溶液外涂患甲,2次/d,治疗疗程同治疗组。结果疗程结束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组痊愈率71.70%,有效率为88.67%,真菌清除率为76.42%;对照组分别为47.96%,64.29%,68.37%。2组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真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激光联合阿莫罗芬甲搽剂治疗未累及甲母质的浅表型甲真菌病可让药物持久深入甲板深层及甲侧缘和甲下腔隙,起到协同治疗作用,提高近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点阵二氧化碳(CO2)激光联合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募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甲真菌病患者70例(总计252个病甲)。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5例。联合组给予点阵CO2激光(每2周1次)联合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每周1次)治疗,共6个月;对照组给予单纯外用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每周1次)治疗,共6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2组行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评价。结果 7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联合组患者35例共计130个病甲,临床有效率为70.8%,真菌清除率为73.1%;对照组患者35例共计122个病甲,临床有效率为52.5%,真菌清除率为57.4%。联合组临床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点阵CO2激光联合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治疗甲真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外用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电动甲磨削术联合5%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甲真菌病患者2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5例采用德国洁兰赫公司电动甲磨削仪器对病甲进行磨削,1次/月,联合5%阿莫罗芬,1次/周,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109例单纯外用5%阿莫罗芬,1次/周,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实验组痊愈率为51.30%,有效率为73.91%,真菌清除率为75.00%;对照组分别为30.28%,52.29%和60.71%,电动甲磨削术联合5%阿莫罗芬的痊愈率、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均优于单纯外用5%阿莫罗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甲磨削术联合5%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有较好疗效,为临床上单纯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无法系统用药的甲真菌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第1周均给予特比萘芬0.25 g口服,1次/d,第2周开始,隔日1次,每次0.25g,指甲真菌病患者共服7周,总量7 g,趾甲真菌病患者及指、趾同患真菌病患者共服11周,总量10.5 g,两组患者分别于服药后的第12周和第16周复诊观察近期疗效;服药后第24周复诊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指甲真菌病患者近期治愈率为52.4%,趾甲真菌病及指、趾同患真菌病患者为35.2%,远期治愈率分别为85.7%和75.9%。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间歇疗法在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老年人甲真菌病患者分为2组。特比萘芬间歇疗法组: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4周,停药4周,再予连续4周;特比萘芬持续疗法组:特比萘芬250mg,次1/d,连续12周。在服药后第12周、24周、36周、48周、72周进行回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72周时,特比萘芬间歇疗法组与持续疗法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9.17%和81.82%;真菌清除率为83.33%和90.91%。在不同的观察时间,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治疗老年人甲真菌病中,特比萘芬间歇疗法可以达到与特比萘芬持续疗法类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04年4月-2005年4月采用5%阿莫罗芬搽剂(商品名:罗每乐)治疗9例甲真菌病患者,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病甲数量多且累及甲根者则联合口服特比萘芬片或伊曲康唑胶囊,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8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5年5月~2008年10月就诊的159例甲真菌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口服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服药;对照组76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冲击治疗,连用1周,停药3周为1个疗程,共3~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停药时痊愈率分别为63.86%和50.00%,有效率分别为83.13%和69.74%,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79.52%和65.79%;停药后16周痊愈率分别为84.34%和75.00%,有效率分别为97.60%和94.74%,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93.98%和88.1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4%和9.2%。两组在停药时及停药后16周痊愈率、有效率和真菌学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床的感染性疾病.目前通过镜检或培养确诊的甲真菌病发病率在2.6%~16%之间,并且在近年呈增长趋势[1].新一代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萘替芬及阿莫罗芬等的出现解决了甲真菌病治疗难的问题[2],其中罗美乐(5%阿莫罗芬甲涂剂)的主要适应证为无甲根受累的轻中度感染[3].现从其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及系统吸收情况和局部刺激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O2点阵激光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我科门诊甲真菌病患者患甲进行CO2点阵激光照射(2周1次),每日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共治疗16周。观察临床疗效、真菌学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治疗35例患者,35个靶甲,其中指甲5个,趾甲30个;白色浅表型8个,远端侧位甲下型18个,近端甲下型9个。在第4次治疗后有效率为54.29%,真菌清除率为74.29%;疗程结束3个月后有效率为82.89%,真菌清除率为88.57%。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甲真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与地巴唑联合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同时口服地巴唑1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同时口服安慰剂。治疗组指甲真菌病疗程为6周,趾甲疗程为8周;对照组指甲真菌病疗程为8周,趾甲疗程为10周。观察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24周随访,治疗组54例痊愈率为70.4%(38/54例),有效率为83.3%(45/54例);对照组51例痊愈率为66.7%(34/51例),有效率为80.4%(41/5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特比萘芬与血管扩张剂联合治疗甲真80.4%(41/5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菌病能缩短疗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