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进一步探讨移植肾超急性排斥(HAR)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及临床对策。方法 1978年6月至1998年2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525/1604例次,64例发生HAR,对其中63例切除的移植肾标本分别从以质、髓质及血管取材,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早期肾间质小血管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大量红细胞淤滞为主要改变。随着排斥反应的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聚集,可见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并形成梗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IA)治疗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疗效,探讨IA治疗方案。方法1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0%~98%的肾移植患者在术前行IA治疗151人次,每次再生血浆3000~4500mL,强化IA时,每次再生血浆7500mL,检测每次IA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C4)及PRA,追踪患者肾移植术的转归。结果16例患者经IA治疗5~12次后,PRA均降至10%以下(其中3例阴性),Ig、C3、C4均明显下降(P<0.05),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HAR,观察6~12个月经过良好。结论IA能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降低PRA水平,预防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2例术前致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氨基酸残基配型、术后PRA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02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次,其中PRA水平、氨基酸残基相配程度、术后PRA水平升高、TNF-α高产量基因型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对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5.
黎雄  白志明  刘振湘  黄义  梁发  张冲  吴万文 《海南医学》2007,18(3):49-49,48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肾移植过程中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并复习文献.结果 行移植肾切除,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总结HAR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鉴别诊断及预防.结论 HAR的发生与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有关,反复输血、多次妊娠、再次移植是HAR的诱发因素,术前系统、准确的配型有助于减少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受者高PRA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群体反应抗体对肾移植的独立影响,对9例移植受术后PRA及其与超急排斥性反应和预后进行关联调查,发现术后PRA明显升高,接受供肾HLA配合≤3个抗原的爱者升值均〉34%,8/9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无功能,2/9例死于排斥并发症;接受供肾HLA配合5个的1例受者PRA升值15%,无排斥反应,说明HLA配合差的移植和输血均可导致高PRA,但是前者PRA高幅〉34%,研究提示,PRA作为HL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02例术前致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氨基酸残基配型、术后PRA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 102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次,其中PRA水平、氨基酸残基相配程度、术后PRA水平升高、TNF-α高产量基因型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对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8.
大鼠原位肾移植技术的改进及急性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异基因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发生的规律.方法:从供体的切取及血管吻合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供肾取自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共进行肾移植手术46例,将手术成功病例随机分为FK506[FK506, 0.1 mg/(kg·d),术后第1日至第7日皮下注射]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情况.结果:共进行手术46次,36只动物存活时间超过7 d,10只死亡,手术成功率为78.3%,手术时间2~2.5 h,其中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15~30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5.0~10.5 min,动脉吻合时间为8.5~12.0 min,对照组大鼠术后7~14 d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FK506治疗组生存良好(存活时间大于14 d).结论:对大鼠肾移植技术进行改良后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术后2 wk是大鼠急性排斥反应高发时期,运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导大鼠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9.
SIMULECT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SIMULECT对肾移植术后是期移植肾排斥反应的预防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选择适合病人128例,对其中62例应用SIMULECT,余为对照组,观察在术后30天内两组间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血肌酐的下降情况和感染的比率间的差异。结果:病人在术后的30天内,用SIMULECT组出现急性排斥表现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肌酐水平用SIMULECT组低于对照组,而感染情况不见加重。结论:SIMULE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对减少术后早期急性排斥的发生,加快移植肾的恢复和血肌酐的下降速度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又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前HAL系统检测方法预防超急排斥反应(简称超排)的作用。方法:1152例肾移植中有550例单纯行淋巴细胞毒抗体试验(简称淋巴毒),335例行淋巴毒试验和HLA血清学分型,在此基础上有267例增加PRA检测,观察每组超排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淋巴毒值≤10%和供受者HLA相同位点≥3时,超排发生率与淋巴毒值和HLA相同位点数无关,与单纯行淋巴毒试验比,肾移植术前HLA血清学分型能明显减少肾移植超排发生率,增加PRA辅助检测后肾移植超排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结论:在淋巴毒试验基础上,HLA配型结合PRA辅助检测可预防肾移植超排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 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彬  薛武军  冯新顺 《医学争鸣》2003,24(4):354-35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寻找评估移植风险的指标。方法:分析167例次肾移植患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移植史、输血次数、孕次、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HLA体液致敏及HLA错配数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均提示致敏及HLA错配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有相关性(单因素分析P<0.05,多因素分析中Sig分别为0.0001和0.0044)。结论:致敏及HLA错配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舒莱预防肾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舒莱(Simulect)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将我器官移植移植中心1999年3月~2002年10月共4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舒莱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肾移植术后均接受以Neoral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剂。舒莱组术前2h和术后4d各给予舒莱20mg静脉滴注。观察急性排斥反应、Neoral、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用量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实验室检测血CsA浓度和肝肾功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舒莱组无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8周内发生3例4次急性排斥反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间Neoral用量及血CsA浓度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周内皮质激素用药量总量大于舒莱组。结论:舒莱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用药方法简便,疗程短,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1例。结果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1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移植肾内新生淋巴管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移植肾微淋巴管检测在排斥反应的诊断和移植肾病理分型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肾移植患者的134份移植肾组织标本,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淋巴管,计算移植肾内淋巴管密度(LVD),根据不同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低,为1.03±0.31,与其他各组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硬化性移植肾肾病组LVD平均值最高,为18.35±4.79,与其他各组间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与C4d 急性排斥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移植肾内淋巴管增生有助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并指导抗排斥治疗.移植肾淋巴管生成可能参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Abnormalities of haemorheology were found in animal and human recipients of kidney and/or pancreas allografts during rejection episodes. Thirteen diabetic canines received solitary pancreatic transplantation and another 13 diabetic and uremic canines underwent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Determination of ha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During rejection episodes of kidney or pancreas allografts, the values of plasma viscosity,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 and fibrinog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rejection. On the basis of animal experiments, the determination of ha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had been performed on 33 patients (30 receiving renal tramsplant, 2 pancreatic transplant alone and the remaining 1 conbined renal and pancreatic transplant). Consecutive mornitoring on these patients showed that a rise in the values of plasma viscosity,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 and fibrinogen could be demonstrated during rejection episodes. The changes appeared one to three days prior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ination of rejection. Our studies suggest that variation of ha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are associated with rejection and the abnormal haemorheology may be an essential factor contributing to graft dysfunction. Moreover, the use of these assays will be beneficial to early diagnosis and better management of rejec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