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日疟的潜伏期一般为12-20d^[1],长潜伏期间日疟是指在传播期被感染后不发病,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后初次发病,通常为跨年度发病。 相似文献
2.
张声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7,8(5):298-300
本文以84例人工感染实验所取得的长潜伏期实例为数据,以自然感染月份为潜伏期起点,推算了长潜伏期间日疟病例在全年的理论分布。指出3~10月均有病例,6、7月为发病高峰;並与两组现场观察数据做了比较,认为此理论分布与实际分布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3.
杨兆民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3,11(4):281-283
1982~1990年对商洛地区间日疟类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媒介中华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736,P>0.05);在疟疾流行季节前出现的现症患者中前两年无疟史者达75.93%;有、为疟史患者多核间日疟原虫分别为1.69%和3.03%.提示,商洛地区存在长潜伏期间日疟,其病原属Ⅱ型温带株. 相似文献
4.
5.
<正> 长潜伏期间日疟国内自六十年代张继铭等报告后,曾有陆续报导,其发病率1.08—17.5%不等。1973年单兆南等在民权地区初步调查发病率1.08%为进一步证实该地区长潜伏期间日疟的发病情况,给今后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观察对象与方法1、观察地点:选择我县黄河故道南畔八个大队,该地1980年1月—10月发病率为4.02%。所见均为间日疟。1981年3月对上年有疟史者进行一次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华北已证实有长潜伏期间日疟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羊膜饲血法及蚊传方法首次报告了我国常见间日疟原虫短潜伏期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其潜伏期最短者9天,最长者15天,平均为11.2天。排除了天然感染并简要阐述了其在疟疾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流行的间日症,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已证实有长、短潜伏期两株,进一步研究两株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各地流行中的分布、比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灾后间日疟暴发流行,8—10月居民发病率达 相似文献
10.
60年来未发生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永平县曲硐镇,因村民出租房屋导致房主感染长潜伏期间日疟1例。永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调查处理,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疏附县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表明,长潜伏期间日疟占疟疾总病例数的一半。为了进一步证实该县长潜伏期间日疟虫株的存在,笔者于1986~1990年分别采用新生儿自然感染疟疾观察、伯氨喹预防性根治的现场实验和人工感染间日疟的实验方法,在天山南麓的帕合太克里乡(北纬37°27′,东经75°58′,以下简称帕乡)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1 实验方法 1.1婴儿新感染调查选择1986年4月至1987年2月本地出生的婴儿,在疟疾发病季节,每周进行主动侦查2次;在传播休止期作被动侦查,连续观察1年,并记录有无外出史。凡有发热症状者作血检,发现疟原虫阳性的本地感染的婴儿,计算其潜伏期。 相似文献
12.
13.
许若瑜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86,(4)
<正> 众所周知,疟疾抗体始于原虫血症后一周左右,四周左右升达高峰。尤其是 IgG更是如此。作者于1980年9月——1981年11月,采用 IFA 法对人工自愿感染间日疟长潜伏期虫株的8名自愿者,进行血清抗体观察,结果如下:方法:感染用的中华按蚊,为羽化后2—3天日龄成蚊。6名自愿者用1只阳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湖北省间日疟(plasmodium vivax,p.v.)流行区间日疟发病与传疟媒介按蚊的关系,为防止输入性疟疾引起二代病例及消除疟疾验证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2005-2009年5个疟疾监测点疟疾疫情和蚊媒监测的历史资料,按月统计间日疟发病数和蚊媒密度,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2005-2009年间日疟发病高峰日、高峰期和流行期分别为7月28日、5月26日9月28和3月27日11月28日,高峰期和流行期天数分别为126 d和246 d;媒介按蚊活动的高峰日、高峰期和传播期分别为7月30日、6月2日8月29日和5月1日10月26日,高峰期和传播期天数分别为90 d和176 d。蚊媒密度平均角单独检验有统计学意义(F=14.84,P<0.001);各年间日疟发病平均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P<0.001)。结论湖北省间日疟发病及媒介按蚊活动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由于受环境改变,气候变化,生产生活方式变化,间日疟发病季节性与蚊煤季节性特征一致性比早期... 相似文献
16.
17.
安吉县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嗣后逐年进行监测。1990-1997年共检获疟疾病例15例,其中本地原发病例 8例,占发病数 53. 33%,余为输入病例,现将 8例原发病例的发病情况和发病原因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8例原发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4例,其中2名学生,其余农民。最小年龄12岁,最大为58岁,17-50岁6例,占发病例数的75%,发病月份均为5-10月。疫点分布在5个乡镇8个自然村,呈散在孤立分布。 8例原发病例均无疟史,近二年无外出史、无输血史,未服用过抗疟药物,为自然村近年首发病例… 相似文献
18.
19.
20.
保康县疟疾发病率自1981年后一直控制在5/万以内。为掌握灭疟后期疟疾发病特点,我们对该县1982~1989年270例间日疟病例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