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脉诊”比较抽象,没有严格的标准,这就给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但是只要掌握其规律,还是容易学好的。一、在理论方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一)正常脉象的标准 1.在次数上:《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即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临床上颇为常见,在引起心律改变的同时伴有脉律改变,心律失常虽可应用心电图及其有关检查诊断,但因器械检查有时不够方便,未能及时发现短程发作的心律失常,或因设备复杂昂贵,目前尚未推广。而依靠体征发现和诊断心律失常仍是十分有用的方法,其中以脉搏触诊最为方便。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论述非常丰富,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关系尤多。笔者历年在心律失常的诊疗工作中,运用祖国脉学方法深得帮助。本文就心律失常的临床脉学作初步探讨。一、中医有关心律失常脉诊的记载《素向·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 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提供了正常脉率及其与呼吸的正常比例。历代中医以脉诊病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涩脉论     
《中医药通报》2011,(6):4-4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营运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脉之状不一,载于《脉经》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实、弦、紧、洪、微、缓、涩、迟、伏、濡、弱、数、细、动、虚、促、结、代、革、散。其状大率多兼见。人之为病有四:曰寒、曰热、曰实、  相似文献   

4.
<正> 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据《难经·十四难》说:"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日平."这当然也包括不迟不数在内的.如果呼吸定息,脉五至,闰以太息为平.则好象"定息"、"太息",是人的正常现象,这是不太符合实际的.须知"定"近于静止之义.如《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太息"亦是在病理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症状,不是平人所应有的.如《太素·府病  相似文献   

5.
<正> [篇题解释] 平人,为无病之人,即正常之人,亦即气血和平之人。气,在此指脉气;象,指脉的形象。如吴昆说:“平人,气血平调之人,气,脉气;象,脉形也。”高士宗说:“平人气象者,无病人之脉气与脉象也。”又《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本篇首论平人脉象,再论病人之脉象,且以平人脉象来衡量病人之脉象,故以“平人气象论”命篇。 [本篇主要内容] 本篇论述了平人的脉息至数与变化,以及各种疾病的脉象和诊察方法。其主要内容有: 一、计算脉搏至数的方法;平脉、病脉和死脉  相似文献   

6.
素问衍文     
《素问》为古典医籍硕果仅存著作,年湮代远,鲁鱼亥豕,每篇有之。对于继承发扬、整理提高来说,是要加以相当厘定的。兹约略述之。 (一)平人气象论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日痹。109页。系指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帝内经素问》的(页数,下同)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牌死。(117页) 尺热曰病温,尺不热曰病风,是由上文“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申说病温尺热、病风尺不热两种不同的诊断区别法则,是相对而言的。涩脉,《脉经》谓“往来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中医现代脉诊数据回答《黄帝内经》"脉其四时动奈何?"的问题,探讨平人四时脉(正常人四季脉)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采集1年12个月内12个节气点的平人双手6部脉的脉诊信息;应用正弦函数谐波拟合方法构建脉图模型;对193个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里双手6部脉的脉位原始数据的分布,呈现了明显的同步、规律性的变化,并发现1年12个月的脉位、脉力均值与天、地背景数据显著相关,据此绘出了曲线图。结论:平人四时脉的脉图参数可以提供人应天地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8.
妊娠脉辨析     
诊妊娠脉之法肇始于《内经》,一直沿用至今天。如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中“诊妊娠脉”即说:“‘身有病而无邪脉。’就是指身体虽有症状反映,而三部脉浮沉大小正等,无弦、芤、涩等现象,便是有孕之征。《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说月经...  相似文献   

9.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10.
“前曲后居”,《内经》、《难经》各有一处,用来形容心(夏)死脉的形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难经·十五难》:“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病,但钩无胃曰死,夏以胃气为本。”古今注家多依常训,未尽得经旨,故陈管见于此,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魏念庭云: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由此可见,虚劳是因过度劳伤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不足而产生的慢性虚弱性疾病。(《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纵观原文,张仲景关于虚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虚劳脉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三至第十一条主要论述虚劳脉象与症状。原文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张仲景在本条中揭示了虚劳病的脉象总纲。所谓“平人”,即形似无病之人。虚劳为病,非若时病(温病,伤寒)起病急暴,疾如风雨,旦夕即至,而往往是因劳成疾,潜削默夺,缓慢发病。故虚劳患者多状如平  相似文献   

12.
王暴魁 《河南中医》1997,17(2):71-71
“脉大为劳”小议王暴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主题词《金匮要略》中医名词《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有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四版及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解释曰: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形于外,...  相似文献   

13.
<正> 《难经》论诊法,重在谈脉,其于闻诊,所言不多,但却颇有建树,对闻诊之形成发展,亦为功不可没。首先,《难经》确立了闻诊在诊法中的地位。尽管闻诊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基本理论,在《内经》已有所载和阐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五音、五声与五脏相配属,奠定了闻诊的理论基础。但是,闻诊作为四诊之一的地位,在《内经》并未得到相应地确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  相似文献   

14.
世有“温病重舌,伤寒重脉”之谓。《内》、《难》以下,重脉首推张仲景。汉时医界有不重脉法,不重病机,草率处方之习,仲景抨击曰:“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所谓窥管而已。”由是一部仲景经,惟脉法为重,以启示后来。  相似文献   

15.
益气复脉祛痰化瘀法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纤颤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现代医学对该病多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机械的方法转复窦律,但疗效不甚满意,且副作用较大。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并根据祖国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及“痰瘀互结”的理论,采用益气复脉,祛痰化瘀法,自拟“复律汤”加减治疗,经多例临床验证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作如下探讨。1 发病机理 心房纤颤属中医“惊悸”、“怔忡”范畴。祖国医学虽无类似病名,但对该病早有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济生方,怔忡论治》中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冲。”《伤寒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了该病的治法,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后  相似文献   

16.
弦脉一、历代诸家对弦脉形象的认识《内经》论弦脉,有属时令正常之弦,有病脉之弦,有死脉之弦,弦非一种.《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王冰注:言微似弦)此言春时之脉微弦,即是略弦.又说:"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王冰注: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言弦多,则是偏于弦;言胃少,则是缺乏柔和之胃气,故属病脉;至于但弦而无柔和之胃气,则为死脉.又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木梢,言长耎也),揭、高举也,招招即迢迢,举长竿之末梢,末梢细耎,根端粗重,则觉所持之末梢耎弱而迢迢,且有强感,以此象征肝脉,说明柔和之中有强感.又说:"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王冰注:长而不耎,故若循竿),循、《说文》"行顺也",《正韵》"摩也".如摩长竿,但觉盈实而滑,不见软弱,以此象征肝之病脉.又说:"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观此则肝脉当柔和而长,其形微弦,病脉之弦当盈实而滑,死脉当如新张弓弦之劲急;后世形容弦脉曰如新张弓弦,是以死脉形容病  相似文献   

17.
指纹诊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诊法之一,南宋以来的临床医书多有论及.近年来,指纹诊法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起源,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清、周学海《脉义简摩》称:指纹诊法肇源于《内经》,它征引《素问》皮部论、经络论、平人气象论,以及《灵枢》经脉、论疾诊尺、邪气脏府病形等篇为说.周氏之前,清、张登《诊宗三昧》已征引《素问·经络论》语,以解释指纹诊法,但没有明确指明这是指纹诊法的起源.梁翰芬先生在《婴儿病诊指纹之研究》一文中,也曾引《灵枢·经脉篇》语,以为指纹诊法缘起之据.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红楼梦》中秦可卿病案的分析,从探脉以静话平旦、诊脉求明说寸口、医者平息尚虚静、脉必详参五十动四方面入手探讨脉诊操作的诊视要求,以期得到准确客观的脉象信息。  相似文献   

19.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气下陷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海 《陕西中医》1989,10(12):543-544
<正> 大气亦称宗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客邪篇》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明·孙一奎认为:“宗气又叫大气,是为诸气的宗主”(《中医各家学说·孙一奎》)。《医门法律》中有,“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故郑而重之曰大气。夫大气者,内气也……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可见,宗气也叫大气。大气下陷一证,首见于张锡纯《医学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