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股浅动脉和髂动脉的内径、血流量以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髂动脉、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均显著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ABI为(0.85±0.32),显著高于治疗前的(0.56±0.23)(P 0.05)。结论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对血管再通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肢血供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cclusive diseasc,ASO)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1]。主要累及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下肢溃疡缺血坏死等[2],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介入治疗患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52~88岁,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4—06/2008—10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缺血患者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6例,年龄53~79(平均64.7)岁,临床症状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12例,趾端坏死2例,足背溃疡4例。本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糖尿病12例,长期大量吸烟者21例。临床分期:Ⅱ期19例,Ⅲ期4例,Ⅳ期9例。本组均经彩色多普勒及下肢动脉造影检查确定诊断。所有患者均以一侧病变为主。下肢主要狭窄或闭塞部位:髂-股动脉占6.2%(2/32),股浅动脉占75.0%(24/32),股-腘动脉占12.5%(4/32),股深动脉占6.2%(2/32)。1.2手术方法髂-股动脉血管架桥+股动脉内膜剥脱4例,股总-股浅动脉血管架桥+股动脉内膜剥脱22例,股总-腘动脉血管架桥+股动脉内膜剥脱4例,股深动脉内膜剥脱+动脉成型2例。本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3例,人工血管(PTFE)19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2014年7年间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于我院行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362例患者进行5年疗效随访,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所有患者Fontaine分期均在Ⅱb~Ⅳ期之间,362例患者393条下肢(31例为双下肢)均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常规应用降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降压等治疗,指导饮食和运动治疗,定期随访。结果 362例患者43例失访,其余319例患者中死亡74例,病死率23.2%,其中36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例死于糖尿病肾病,4例死于足部感染,3例死于呼吸道感染,16例死于肿瘤,9例死因不明。现存活的245例患者中,髂动脉病变为主者19例(20条血管),股腘动脉病变为主者63例(69条血管),膝下动脉病变为主者124例(133条血管),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病变均较严重者39例(46条血管)。5年内介入血管再狭窄的93例(94条血管:双侧再狭窄者仅1例,为双侧膝下动脉介入治疗后者),76例为膝下动脉的介入后再狭窄,其中截肢6例,再次行介入治疗者52例。介入血管通畅者132例,其余20例无法判断。结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以膝下病变为主,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保肢率高,远期疗效好。介入治疗成功后的运动治疗和内科治疗对保持介入血管的长期通畅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益加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1]。目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血管疾病诊治的发展方向[2]。临床常用股动脉入路治疗,而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采用此入路有许多不利方面。本院自2010年8月—2013年9月共收治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3例、单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5例,单侧近端髂动脉狭窄闭塞合并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3例,均通过局麻下切开后直视下穿刺肱动脉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兼顾双侧及近端髂动脉,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寻求一种有效的长距离膝下移植物来治疗下肢动脉长段阻塞或动脉旁路 远端动脉阻塞,方法:自1995年2月~1999年2月采用复合移植物治疗下肢股Uuo动脉硬化闭塞症共6例,包括(1)“直接式”吻合法;(2)“跳跃式”吻合法;(3)“连贯式”吻合法:即先做膝上股Guo动脉人造血管移植。再做人造血管-自体大隐静脉-膝下Guo动脉端侧吻合。结果:经术后3年随访,6例中4例症状消失,2例症状同术前,结论:当无法应用单一的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时,复合移植物对治疗下肢股瘤动脉长段闭塞,特别是病变累及膝下动脉时,是合适的血管代用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2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和)手术证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3D CE-MRA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3D CE-MRA扫描采用连续移床采集法,高压注射30ml Gd-DTPA对比剂,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3D CE-MRA与DSA和(或)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其在显示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行3D 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无静脉污染。3D CE-MRA共检查580段血管,病变血管318段。205段病变血管周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113段病变血管周围形成侧支循环,其中髂外动脉15段,股总动脉15段,股深动脉27段,股浅动脉31段,胫前动脉25段。结论 3D CE-MRA在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临床护理。方法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患者做好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与护理。结果 14例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段开通,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例出现皮下淤血,2例效果不明显。结论手术前后护理观察及术中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治疗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周围动脉硬化性阻塞接受了局部溶栓+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8.14%(158/161),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人治疗后随访时间〉21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胭动脉阻塞,内支架置人治疗后随访时间〉12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分别为91.11%(41/45)和79.31%(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人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首选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0.11(P<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在长段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介入治疗15例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明确闭塞长度及远端流出道情况,均为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或内膜下成形无法返回真腔时联合腘动脉逆行穿刺,通路建立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踝肱指数及下肢动脉彩超。结果:15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使闭塞段动脉获得开通,技术成功率100%,路径图或多普勒引导下1次穿刺腘动脉成功9例,2、3、4次穿刺成功各2例,患者均能够耐受并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4例患者静息痛术后消失,术后踝肱指数为0.68±0.088(P<0.01),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2)。随访时间2~16个月,1例足部溃疡未得到控制,于术后2个月行截肢手术;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再次出现静息痛,彩超示股动脉支架内狭窄,再行PTA术后好转;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为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21例TASCⅡC D型股动脉或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共26条下肢动脉硬化症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术前后患肢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2条肢体开通或部分开通,将肢体放置支架,1条肢体行股骨中段水平截肢,1条肢体行旁路转流术。随访1~6个月,多数患者肢体的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分段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膝下动脉行PTA后应用尿激酶对提高PTA的成功率和近期通畅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的误治原因,并探讨纠误挽治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例下肢ASO行纠误挽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10年余,静息痛加重1月余入院。因双侧股浅动脉闭塞曾在外院先后行右股动脉-左腘动脉人工血管加大隐静脉转流术、右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症状未见缓解。入我院后行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近端及人工血管闭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行腋动脉-双侧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加双侧股深动脉成形术,术后复查CTA示:左下肢股深动脉、右下肢股深动脉分支及腋-双股人工血管内血流通畅,膝下血流代偿充盈。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下肢ASO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病史、医技检查结果等仔细分析讨论,以选择最佳术式,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70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运,积极做好抗凝治疗护理。结果:本组术后治疗效果满意,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 1999年 2月~ 2 0 0 0年 10月对 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中男性 2 3例 ,女性 15例 ,年龄 5 3~ 80岁 ,经血管造影证实 ,髂总动脉闭塞 11例 ,髂外动脉闭塞 3例 ,股总动脉闭塞 13例 ,股浅动脉闭塞 9例。 12例采用穿刺方法 ,2 4例采用动脉切开方法插入闭塞的动脉 ,当超声导管尖端抵达斑块和血栓处 ,通过超声发射器向导管尖端释放高能低频超声能量 ,一次释放时间为 30~ 6 0s,间歇 30s,释放能量期间轻柔地前后移动消融导管 ,以增加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有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血管造影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MSCT动脉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病变10例,8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为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其中4例行DSA检查,结果与MSCTA相符。MS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病变12例。4例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MSCTV未见异常。其中6例行DSA检查,4例结果与MSCTV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观察倒置大隐静脉作股Ge动脉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作股Ge动脉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6例。结果:经术后1个月-12年的随访,通畅率达74.5%,肢体存活率达95.7%。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是治疗下肢股Ge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对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的113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5例(3例联合实施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4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股-腘动脉旁路40例次,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腘-胫后动脉旁路4例次。结果 10例切口皮缘坏死致愈合延迟,5例术后出现肢体坏疽行截肢术,其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踝肱指数由术前0.30±0.09增至0.77±0.09(t=3.787,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短段、局限病变以介入方法 治疗为首选,长段闭塞或多节段闭塞的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应正确选择流入道、流出道及血管代用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长段股浅动脉(SFA)完全闭塞镍钛合金支架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方法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85岁(平均64.1岁)。均有病变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共26条SFA(左侧16条,右侧10条)完全闭塞,闭塞长度11~38cm(平均28.2cm)。治疗方法包括:导丝开通、球囊导管扩张(PTA)和自张式镍钛合金支架置入。结果19例25条SFA获得开通(开通成功率96.2%)。支架置入后,25条SFA均获得通畅,相应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19例随访(1~26个月,平均8.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20个月各1条SFA闭塞,经溶栓和PTA后均再次获得通畅。余17例均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其中12例超声Doppler检查,SFA均有血流通过。结论多种介入技术结合可有效开通长段闭塞SFA;镍钛合金支架有利于保持SFA通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20.
张文静 《天津护理》2007,15(4):246-24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主要侵犯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下肢缺血、坏死等。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外科实施动脉重建是当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措施。现就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