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动脉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大体解剖、铅丹血管造影、聚氯乙烯铸型等方法观察中国人的脾动脉110例和狗脾动脉65例。研究脾动脉分支特点与脾叶、脾段的关系,结果为: 1.人脾动脉在脾内的分支类型有三种:第1型,双分支式(89%);第2型,三分支式(8%);第3型,多分支式(3%)。2.在双分支式中脾动脉多数为脾上叶动脉和脾下叶动脉。脾上叶动脉又分为脾上段动脉和脾中上段动脉;脾下叶动脉分为脾中下段动脉和脾下段动脉。3.所有狗脾动脉均呈双分支式,即分为两个脾叶动脉,每个脾叶动脉又分为两个脾段动脉。4.各脾叶动咏、脾段动脉之间存在着吻合支,称为“少血管区”,有利于临床进行脾叶或脾段切除术。5.基于解剖观察,我们用15只狗进行脾部分(叶)切除术的实验研究,术后均存活,脾创面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脾形态,脾动脉支及脾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经常规固定的100例成人脾,形态可分五型。共出现312个脾切迹,平均每个脾3.12(0~9)个。位于脾前缘切迹的延长线通过脾无血管区者162(60.67%)个。脾动脉主干远距分支(分支点距脾门21mm以上)82例,近距分支(20mm以下)12例,不分支者6例。脾穿动脉共出现685支,平均6.85(2-12)支,其中以6、7、8支者多见。80例剥制脾结构观察,脾叶、脾段和无血管区排列分明者59例(73.7596)。脾段呈3~7个,其中4段脾最多见为34例(57.63%)。典型两叶四段脾31例。A、B、C三条假设线通过无血管区以B线最高,达80.25%,在两叶四段脾中B线通过无血管区高达90.32%。根据脾形态结构,本文对脾部分切除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200例人脾动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据脾动脉分出脾叶动脉及脾段动脉的支数,一般分为两叶(76.7%)四段(65.0%)。脾段动脉通常与脾脏的长轴相垂直,经脾门进入脾内,分为2支(42.1%)或3支(43.7%),放射状地走向脾脏的膈面,是节段分布。相隣脾段之间,血管细小重叠交错,相隣脾叶之间,血管相对稀少。脾段血管的间隙,并不完全与脾切迹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观察47例胎儿脾动脉的铸型腐蚀标本,结果:由脾动脉主干分出两支叶动脉者占78.8%,三支叶动脉者占17.0%,多支叶动脉者占4.2%。此外,脾极动脉出现38.3%。为脾脏部分切除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脾叶动脉DSA影像学解剖在LS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脾叶动脉DSA影像解剖的观测,积累脾叶动脉影像学解剖资料,为腹腔镜脾切除术(LS)提供合理的脾蒂血管处理方法。方法:选择非脾脏疾病患者37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造影,采集正位DSA资料。进行脾动脉、脾叶动脉分支类型和脾动脉末段内径、脾叶动脉内径、脾叶动脉长度的观测。结果:脾动脉在脾门处分支类型有分散型31例(83.78%),集中型6例(16.22%);脾叶动脉分支类型有二支型30例(81.08%),三支型6例(16.22%),多支型1例(2.70%)。脾动脉末段内径平均(5.43±1.20)mm,脾上叶动脉内径平均(3.63±0.73)mm,脾下叶动脉内径平均(3.61±0.82)mm,脾叶动脉长度平均(33.76±15.78)mm。结论:脾动脉末端内径最大值、脾叶动脉内径最大值均远小于大号钛夹夹闭范围;LS术中能够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脾叶动脉行血管结扎。因此,LS时钛夹 线结扎脾叶动脉的“腹腔镜下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处理脾蒂血管安全可行,更符合我国目前医疗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6.
脾动脉段     
<正> 作者采用血管铸型方法,研究了人类脾动脉的分支及其分布范围,证实脾动脉分为两个主支(叶支)及其各自分布范围(叶);次级分支(段支)及其分布范围(段),发现脾一般分为六段,并对有关文献报告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部分脾栓塞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2例部分脾栓塞术临床病例资料,观察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栓塞程度为45%~70%,有3例出现急性胰腺炎。②脾内不小于1mm内径动脉支数为22(18~31)支,来自上、下脾叶动脉的分支支数大致相等。脾上、下叶之间存在无血管区。胰尾动脉1~2支,大多数发自脾动脉下叶支,起始内径为(1.14±0.10)mm,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支细、少。结论:超选择性插管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选用2mm×2mm×2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相似文献   

8.
1.解剖了50个成人的右肺下叶,详细观察了右下叶血管的分支情况。 2.上段动脉(A~6)的发起、分支类型都进行了观察。A~6是一支型者68%,其中二分支者50%,三分支者18%;二支型者30%;三支型者2%。 3.在19例有B~*(22支)的标本上,有A~*27支。1例可有A~*1—3支,但以1支者较多(13例)。在43例有BX_(10)~*(57支)的标本上,有AX_(10)~*59支。 4.A~7是一支型者78%,其中34%的A~7单独起于肺底段动脉,其余的与其他动脉合干。A~7是二支型者22%。根据A~7与肺底段静脉的关系又可分成四型,Ⅰ、Ⅱ型占68%,Ⅲ型占10%,Ⅳ型占22%。A~8的普通型只有22%,与其他动脉合干者44%,分二支发起者34%,故A~8的变异远比B~8为多。A~9的普通型只有44%,而B~9的普通型有82%,故A~9的变异亦比B~9多。A~9分二支发起者38%,与其他动脉合干者16%。A~(10)包括有A_a~(10)与A_b~(10)两个分支者有98%,其中有5例,自A~(10)或A_b~(10)发出A~*、A_b~7或A_b~9。 5.上段的静脉汇合成一支V~6者82%,二支V~6者18%。V~8、V~9与V~(10)汇成上下肺底段静脉。上下肺底段静脉的组成型式分正常型(52%)、异常型(12%)与分裂型(36%),其中以V~8与V~9汇成上肺底段静脉,V~(10)移行成下肺底段静脉的正常型最多,占34%。上下肺底段静脉汇成肺底段静脉者有90%。右下叶静脉由肺底段静脉与一支型V~6汇成者有70%。  相似文献   

9.
人脾血管吻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ABS铸型的方法对50例胎儿和新生儿脾内,外血管吻合进行了观察,结果:(1)脾存在较为广泛的血管血合,共发现27例48处静脉属支间的吻合,31例51例处脾支间的吻合。(2)静脉间的吻合多位于上、下极附近,叶、段间的吻合少且细弱。动脉间的吻合多位于脾门和上极附近,近半数的吻合位于叶间或段间,故在脾叶、段切除时应慎重。(3)脾外吻合多为短交通支形,弓形吻合绝大部分位于脾内,汇集形动脉吻合多存在于叶间  相似文献   

10.
胎儿脾动脉(脾外部分)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30例胎尸,经灌注后进行解剖剥离.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并对脾动脉的分支及侧支循环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1)脾动脉均起于腹腔干并沿胰腺上缘走行,脾动脉发出胰腺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壁动脉,脾叶动脉和脾极动脉.(2)脾动脉的侧支循环十分丰富,脾动脉与胃左动脉,左膈下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动脉等均有侧支吻合,并且胃网膜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网膜弓.  相似文献   

11.
脾的形态及其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测量统计了己固定的正常脾200例,结果如下:脾的度量,测得均值。成人脾长9.70±2.68,宽6.89±1.28。厚3.5±1.18厘米;儿童脾长6.41±1.24,宽3.91±1.03.厚1.93±0.59cm.脾的外形受各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按外形投影图分为三角形106例(53.0±3.53%)。长圆形85例(42.5±3.50%),圆形9例(4.5±1.50%),脾的切迹与分叶,前上缘切迹1个者42例(21.0±2.88%),2个者66例(33.0±3.32%)3个者47例(23.5±2.99%),4个者19例,(9.5±2.10%),无切迹者15例(7.5±1089%),后下缘无切迹者124例(62.0±3.25%)。1个者54例(27.0±3014%)。多者达3个;脾分叶者24例(12.0±2.3%),副脾在脾门处出现8个(4%)。  相似文献   

12.
曾有人把脾切迹过深报导为“双脾”,而有的资料上把脾切迹极度加深称为“分叶脾”。作者在一具成年男性藏族尸体标本上发现一例典型的分叶脾。脾的位置无异常。脾长10.5cm,宽7.1cm,厚4.5cm,重175.3克。在脾膈面中部,有一横裂完全将脾分为上下两叶,横裂的前后端各与脾前、后缘的一个切迹相通。在下叶中部,还有一条从前缘向后长3cm的裂隙,不完全地将下叶分为上下两部,此裂为脾前缘的切迹深陷而成。脾前缘共有4个切  相似文献   

13.
观察研究了79例胎、婴儿的脾。在描记脾外形的基础上,求出以脾的最大投影面积与其重的回归方程;记录分析了脾切迹、裂及其与脾内叶、段动脉分布的关系;在31例胎儿脾透明标本上分离了上、下叶和极段,测算结果主要有:上叶大于下叶者占58.1%,而上叶小于或等于下叶者分别占25.8%和16%,极段一般小于脾大小的1/4。  相似文献   

14.
1.解剖50个成人的右肺下叶,详细观察了右肺下叶支气管的分支情况。 2.观察了上段支气管(B~6)的发起、分支型及分布区域。B~6为一支型者98%,二支型者2%。一支型的B~6分为二支者有86%,其中以分为B_(a+b)~6和B_c~6者最多(68%);分为三支者有12%。B~6分布区的下界呈水平位者76%,为斜位者22%。亚上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38%,其中有6%B~*有二支。BX_(10)~*的出现率为86%,可有1—3支。B~*与BX_(10)~*都布于后缘区及其相邻的区域。 3.肺底内侧段支气管(B~7)可分为四型,Ⅰ型为38%,Ⅱ型为30%,Ⅲ型为16%,Ⅳ型为16%。肺底前段支气管(B~8)为较稳定的一支,普通型为78%,扩大型为20%,缩小型为2%。肺底外侧段支气管(B~9)的普通型为82%,扩大型为2%,缩小型为16%。缩小型中以B~9的一个分支起于原位、另一支变位起于B~(10)干者最多(12%)。肺底后段支气管(B~(10)),50例中只有2例属于扩大型,全部标本的B~(10)皆有B_a~(10)及B_b~(10)支。 4.各段支气管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考查右肺上叶和中叶的方法考查了50例成年右肺下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右下叶恒定的段支气管有五支,即尖段支气管(B~6),内侧基底段支气管(B~7),前基底段支气管(B~8),外侧基底段支气管(B~9),后基底段支气管(B~(10))。尖下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46%。B~6最常见的分支型式是单干类二分支型(B~6c,B~6a+b),为84%。B~7的内侧支(B~7b)经右下肺静脉后方(深面)分布于椎旁面的为10%,在施行内侧基底段切除时应予注意,以免损伤右下肺静脉。外侧基底段支气管的后支(即BX~*a)在右下叶的出现率为12%。本文讨论了BX~*(10)和BX~*(9)的命名问题。右下叶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支型式与支气管相同的仅为14%,彼此数目相同分支型式不同的为26%,其余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支型式均不一致。尖段动脉(A~6)的常见分支型式与尖段支气管一样,是单干类的二分支型(A~6c,A~6a+b),为58%。前基底段动脉(A~8)与内侧基底段动脉(A~7)或内侧基底段动脉外侧支(A~7a)共干的占48%,与其它作者的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别。尖下段动脉(A~*)的来源不一,它的总支数较B~*多,除A~*与同数的B~*伴行外,还有三支A~*伴两支B~*的现象。后基底段动脉后支(A~(10)c)(即AX~*(10))的起源和支数与尖下段动脉有相似的现象。尖下段动脉和后基底段动脉的后支与它们所伴行的支气管之间,在起源上和分支数目上存在着异源异数或异源同数或同源异数的关系。右肺下叶的静脉与右上叶和中叶一样,行于段间或亚段间,汇集成尖段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三大支。上、下基底静脉先汇集成总基底静脉,再与尖段静脉组成右下肺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的组成型式,本文分为正常型、分裂型和异常型。正常型是常见的型式,为66%。右肺下叶的静脉与支气管和动脉间缺少联系。动脉与支气管在分支型式上不尽相同,但在分布上却紧密伴随。  相似文献   

16.
王涛  柳澄  刘树伟  赵新亚  王敏  陈锋 《解剖学报》2008,39(6):931-935
目的 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 3种图像对左肺段级支气管的分支形式进行分类,并探讨CT横断面图像辨认主要分支类型的规律. 方法 216例门诊患者胸部CT常规扫描资料,重组左肺支气管树、仿真内镜及薄层CT横断而图像,综合应用3种图像对216例左肺段支气管资料分型,探讨CT横断面图像辨认主要分支类型的规律. 结果 左肺上叶依据上干支气管分支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类型,Ⅰ型130例(64%):上干分为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Ⅱ型45例(23%):上干分为尖、后、前段支气管;Ⅲ型21例(10%);上干分为尖前段及后段支气管.左肺上叶3种主要分支类型可以通过薄层CT横断面图像2个典型层面辨认;左肺下叶依据基底于支气管分支的不同分为2种主要类型,Ⅰ型163例(75%):基底干支气管两分支,即内前底段支气管、外后底段支气管;Ⅱ型39例(18%):基底干支气管3分支,即内前底段、外侧底段、后底段支气管.下叶两种主要分支类型町以通过薄层CT横断面图像2个典型层面辨认. 结论 64层螺旋CT多种重组图像综合应用可以真实直观地显示左肺段级支气管分支形式并对其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17.
有关脾动脉分支的研究,Michels(1942)、Clausen(1958)、吉川、松井(1960)和谷川(1962)諸氏已有报告。但国人情况究竟如何,尚未見諸文献。有鉴于此,三年多来,我們在学生实习用的86具成年尸体(♂66、♀20)中,仔細剖查过脾血管的行径和分支,現将脾动脉終末分支的部分資料整理出来,报导如下: 脾动脉的脾支  相似文献   

18.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和吻合的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在50侧(成人6,儿童44)头颅标本上观察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和吻合,结果为: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近及远分为第一弯曲、第二弯曲及由两个弯曲分成的后升部、水平部和前升部。2.颈内动脉此段分支有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某些例还有被囊动脉。脑膜垂体干常发出小脑幕动脉、脑膜背侧动脉和垂体下动脉。根据颈内动脉此段一级分支的数目可将其分为一支型、二支型、三支型和四支型。3.介绍了该动脉此段各分支的起源、直径、经过和分布。4.描述了该动脉此段分支的吻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5.对显微外科手术有实用意义的 Par-kinson 氏三角也作了测量。  相似文献   

19.
1.用解剖法观察了50例中国成年人的右肺上叶,考查了右肺上叶的外形、肺段支气管和血管。 2.右肺上叶的肺段支气管有三枝,即尖段支气管(B~1)、前段支气管(B~2)和后段支气管(B~3)。 (1)右肺上叶支气管分成 B~1、B~2、B~3三支的是正常三分支型,为68%。 (2)尖段支气管的前枝(B~1b)迷走,由前段支气管迷走枝(B~2×1b)代替分布的有22%。 (3)B~1、B~2、B~3在肋面的分布情况有三种主要型式。 (4)本文考查的50例标本中,发现B~1、B~2、B~3的分布情况与Boyden氏的结果相比较,显示有沿反时钟方向扩展的倾向。 3.右肺上叶的动脉来自前干和叶间支。 (1)分布于右肺上叶的动脉可有二个支(36%),也可有三个支(46%)。 (2)前干的上支或前上干分布到尖段,下支或前下干分布到前段。前干常发有返支(66%)至后段。 (3)叶间支分布到后段的占82%。 (4)肺段间动脉交错的情况很多,在尖段与后段之间动脉交错的出现约占3/4。 4.右肺上叶的静脉行于段间或亚段间,常汇成三个枝,流入右侧肺上静脉。 (1)根据静脉汇集的情况将静脉归纳为三型。 (2)讨论了前叶间静脉(V~2c)的命名问题。 (3)前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中叶的静脉支;后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下叶的静脉支。  相似文献   

20.
胸腹段食管动脉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测了32例(男20,女12)成人胸腹段食管动脉,发现胸上段、胸下段和腹段的食管动脉干支分别为112支、158支、75支,平均为3.53支、4.96支、2.34支.长度为3.0-82.88mm.各支多数贴食管上升、下降或水平方向走行,沿途分为1~9小支至食管壁.食管动脉的管径较细,胸段270个分支中,管径大于0.2mm者有206支.各段血管分布的观察结果,未见明显的乏血管区.本文认为游离食管结扎动脉时,只宜结扎直接进入食管的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