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非风湿性心房颤动并发中风的危险及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而房颤病人并发中风的危险性增大,目前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予以抗凝治疗有预防栓塞的作用已有定论,近年来对非风湿性房颤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探讨亦已有不少报道。本文仅就非风湿性房颤的流行病学,中风危险性及抗凝治疗进展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0%(70岁以上者上升至10%)[1].心房纤颤病人最大的危险因素之一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人发生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及17倍.血栓的检出和预测以及相应的抗凝药物的应用对房颤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科手术及经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则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房颤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60~69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1.3%,而≥80岁为7.5%[1].血栓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降低血栓栓塞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房颤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ACC/AHA/ESC房颤指南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和建议,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房颤复律的抗凝治疗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对其中的关键点给予简要的解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既往脑卒中、一过性缺血发作(TIA)、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力衰竭及高龄。其中既往脑卒中和TIA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约半数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发生于75岁以上,也…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群体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75岁的老年房颤病人患病率>12%[1]。房颤可导致卒中及相关栓塞性疾病,因此需要预防性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tion,OAC)[2]。依据CHA2DS2-VASc栓塞风险评分[3],在≥75岁的老年房颤病人中,如无禁忌证,均应抗凝治疗。然而,其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老年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仅为14%~32%[4-5],明显低于非老年病人。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抗凝治疗不足的影响因素[5-6],对老年病人未使用OAC的直接原因研究较少[7],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诊治的年龄≥75岁且具有抗凝适应证的729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急诊患者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急诊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01至2006-12在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按时间均衡抽样后,随机选择944例患者对其年龄、房颤史、原发疾病、超声心动图及抗心律失常、抗凝等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选944例房颤患者中,年龄为15~97岁,男女比例1:0.88;房颤病因中,<45岁年龄段、45~64岁年龄段的最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65岁年龄段患者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全都944例患者最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944例患者中孤立性房颤为200例(21.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均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均<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阵发性房颤患者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减少(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方面,使用B阻滞剂404例(42.7%),地高辛389例(41.2%),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163例(17.3%),胺碘酮59例(6.3%),IC类药物54例(5.7%).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79例(8.4%),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有23例(29.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有160例(48.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有43例(7.1%).结论:急诊房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国内一般人群的情况基本相似,药物治疗中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血栓栓塞是房颤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抗栓疗法在≥80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根据病人是否进行抗栓治疗及服用抗栓药物的情况将病人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抗凝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5.63%,抗血小板组为29.41%,对照组为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房颤时间和治疗方案与脑梗死有密切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时间是房颤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211(1.159~4.217),1.935(1.041~3.598),1.742(1.020~2.974),1.552(1.151~2.094)(P0.05)。抗凝组皮肤瘀斑、牙龈/鼻出血、皮下血肿、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小于抗血小板组(P0.05)。结论房颤时间是影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此类病人出血风险低,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超高龄病人治疗中应以抗凝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胡大一等~([1])对我国13个省市自然人群中29 079例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口服抗凝药仍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金标准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因抗凝禁忌不适合抗凝。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已成为预防卒中的替代方式。大量经皮左心耳封堵的临床试验,证明了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左心封堵术的背景房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TIA或小卒中病史的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再发卒中的危险性很高。 目的:比较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有既往脑缺血的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二级预防的效果。 检索策略:检索了Cochrane卒中组试验资料库,还与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联系。 选择标准:在有TIA或小卒中病史的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比较口服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试验。  相似文献   

11.
尽管采用抗凝治疗作为一级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继发卒中危险的可靠性已得到公认,然而关于选用抗血小板治疗预防低危NVAF患者继发卒中风险的效用,因并发出血危险增加而存在争议。本文拟就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继发卒中危险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前瞻随机分析。对象与方法本文为日本房颤相关卒中试验(JAST),共纳入日本国内13所医疗中心和76所附属医院的871例NVAF患者,在先期剔除未控制好的高血压、甲亢、重度心衰、有血栓塞史、出血并发症者,以及使用抗凝剂、禁忌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和既往有卒中史者后纳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房颤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ACC/AHA/ESC房颤指南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和建议,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房颤复律的抗凝治疗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对其中的关键点给予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目前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人群患病率0.5%左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6%,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7%~8%,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0%[1],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而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出房颤患病率已升高到1%~2%,很多房颤患者因无症状而未获得诊断,使得房颤检出率偏低[2]。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大幅度增加,占所有脑卒中的1/6,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3]。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目前对于房颤抗凝治疗有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新型抗凝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现就房颤抗凝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预防效果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1-2].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广泛,但阿司匹林剂量多在300 mg/d以下[3-5].国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剂量低于325 mg/d不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危险.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还需要随访研究证实.我们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及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并发栓塞性中风和其它体循环栓塞的高度危险,SPAF试验(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是应用华法令和阿斯匹林预防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之一。 SPAF将非风湿性房颤病人按是否适合华法令治疗分为二组。组1适合华法令治疗的627例随机平分为公开的华法令治疗组与双盲的阿斯匹林治疗组或配对的安慰剂组。组2不适合华法令治疗的703例,随机分为双盲的阿斯匹林组或配对的安慰剂组。华法令用量平均每日4.8mg,治疗指标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6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与缺血性卒中及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我院2013-10至2015-10连续住我科5 016例患者的住院资料,房颤患者437例为房颤组,非房颤患者4 579例为非房颤组。按年龄分为65岁、65~74岁、75~84岁、≥85岁四个年龄段,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患者年龄、男性房颤患者所占比例增加(P均0.001);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P均0.001)。年龄、男性、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风心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和发病年龄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均0.01)。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P0.001),其抗凝治疗率随增龄而下降(P均0.001)。结论: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男性、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风心病患病率独立相关。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房颤者明显增加,需及早开始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1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概述针对心房颤动(房颤)高危人群(CHA2DS2-VASc≥2分)预防远期不良事件(血栓栓塞、脑卒中、猝死等),抗凝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起效慢、常受食物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原因,临床上已经逐渐被新型口服抗凝药取代。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2大类: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两者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应用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既往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79例,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34例)和达比加群酯治疗组(45例),观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出现的比例,并观察其对凝血功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在新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和新发出血性疾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中应用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可以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评述,主要讨论甲状腺毒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及由此转变成慢性房颤)、左房扩大、隐性脑血管栓塞和脑血流降低所起的作用。作者认为,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应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