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莉琴 《海南医学》2008,19(12):33-34
目的探讨药物及相关阻断措施对降低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及阻断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经实验室快速检测初筛后经云南省疾控中心确诊为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31例,其中28例联合用药,选择剖宫产,婴儿出生后72h内一次性服用NVP2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6mg。结果对满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25例婴儿和满3个月的3例幼儿追踪检测,无艾滋病病毒感染;12例3个月的婴儿转氨酶升高,6个月时转氨酶正常;9例孕产妇临产时转氨酶升高。结论孕产妇联合用药、新生儿出生后服艾滋病阻断药物奈韦拉平及采取婴儿人工喂养等干预措施能有效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药对用药者的转氨酶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在广西来宾市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估,为全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市实施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对凡参加孕检的孕产妇免费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对检出阳性者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感染母亲及所生婴儿按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实行安全助产和人工喂养指导等)。结果 2010—2015年全市共有207 861例孕产妇参加艾滋病咨询检测,检测率99.17%(207 861/209 600),检出艾滋病抗体阳性325例,检出阳性率0.16%(325/207 861);对检出艾滋病抗体阳性的孕妇纳入艾滋病母婴阻断系统管理,通过卫生咨询指导,告知患者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及其危害性、预防措施和伦理等知情选择,最后自愿选择终止妊娠87例,选择生育的238例;238例艾滋病抗体阳性者中有227例按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全程足量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服药率95.38%(227/238);活产婴儿232例,按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全程足量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221例,服药率95.26%(221/232);而后按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对出生婴儿满42天和3个月进行艾滋病早期诊断,检出阳性1例,检出阳性率0.45%;最后对198例出生满18个月婴儿,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未捡出艾滋病抗体阳性者。结论孕产妇在进行正常孕产检时同时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对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检出艾滋病阳性孕妇及所生婴儿采取艾滋病母婴阻断综合性预防措施,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虽然齐多夫定的预防性治疗降低HIV-1母婴传播率,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婴儿感染HIV。我们假设在齐多夫定治疗的基础上,给分娩过程中的产妇及新生儿口服单次剂量奈韦拉平联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IV传播率。方法:对妊娠晚期接受齐多夫定治疗的泰国孕妇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分为3组。第1组母亲及新生儿均接受单次剂量奈韦拉平(奈韦拉平-奈韦拉平组),第2组母亲及新生儿分别接受奈韦拉平及安慰剂(奈韦拉平-安慰剂组),第3组母亲及新生儿都接受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组)。此外,新生儿还要再接受1周齐多夫定常规治疗,并以配方奶粉喂养。研究终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分娩期给予单剂量奈韦拉平阻断HIV母婴传播可引起选择性耐药突变。奈韦拉平对孕妇的治疗是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仍不清楚。方法:随机选择1844例妊娠晚期接受齐多夫定治疗的泰国孕妇接受奈韦拉平或安慰剂治疗。产后269例血CD4+T细胞计数低于250个/ml的妇女接受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产后10d采集血浆样本以分析耐药性突变。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检测血浆HIV-1RNA。结果:治疗后6个月,49%分娩时接受奈韦拉平治疗的妇女每毫升血中HIV-1RNA少于50个拷贝,而未接受分娩时奈韦拉平治疗的妇女中有68%出现类似情况(P=0.03)。…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采取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干预措施,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方法按照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案,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来宾市81例感染艾滋病病毒产妇及其所生82例婴儿(双胞胎1例)按疗程给予足量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按照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要求在婴儿出生42d、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随访3次并进行艾滋病早期诊断抗体检测。结果 81例艾滋病病毒阳性孕产妇中74例按疗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服药率91.36%。82例艾滋病病毒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按疗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服药率100%。对产后婴儿按照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要求在婴儿出生42d、12个月和18个月进行追踪随访并进行HIV抗体检测,共检出1例艾滋病抗体阳性婴儿,婴儿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1.22%,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显著。结论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感染艾滋病病毒产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对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临床特点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4月-2011年3月住院分娩的HIV阳性孕妇47例,自孕14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服用抗病毒药物、人工喂养进行母婴阻断,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47例孕妇均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38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6例出现贫血,2例出现肝肾功能损伤,1例出现药物过敏。新生儿采取顺产及剖宫产方式,全部顺利出生,均未早产,无身体畸形。出生后2个月进行HIV-DNA的PCR检测,1例为阳性,其余全部为阴性,阳性新生儿3个月再进行HIV-DNA的PCR检测时为阳性,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为97.87%。结论对HIV阳性孕妇产前、产时、产后进行母婴阻断,能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传播,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全程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以下指高危人群)阻断乙肝病毒( 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效果。方法:181例hBsAg携带者母亲分娩的婴儿,根据自愿接种的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出生后4h内婴儿大腿前部外侧肌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100 IU,并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1个月和6个月三角肌肌注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对照组于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分别三角肌肌注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婴儿7月龄时检测hBsAg。结果:观察组血清hBsAg阳性率为4.63%,明显低于单独使用乙肝疫苗的对照组17.81%。结论:采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全程联合应用,对阻断hBsAg携带者母亲分娩的婴儿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IV感染合并妊娠孕妇不同孕期进行规范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对婴儿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76例HIV感染合并妊娠的孕产妇母婴阻断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孕周进行规范高效抗病毒治疗在相同分娩方式的母婴阻断效果。所有新生儿均进行人工喂养,预防服用抗病毒药物至出生后6周,婴儿出生后12个月、18个月检测HIV感染情况。结果共有3例婴儿满12个月、18个月时检测HIV抗体阳性(3例婴儿出生后均已服用单剂NVP+AZT 6周),其他73例HIV抗体均为阴性,总体HIV感染率为3.9%。其中有2例阳性婴儿母亲为产时服药,HIV感染率8.3%,1例阳性婴儿母亲服药孕周为13~36周,HIV感染率3.3%。孕13周前服药所生新生儿HIV抗体均为阴性,HIV感染率0。  相似文献   

9.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母体直接传播给婴儿,目前最常使用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近年来有报道显示,在新感染HIV的孕妇和经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的HIV抗体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的感染儿童体内发现耐药HIV病毒株.  相似文献   

10.
目前艾滋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奈韦拉平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药物一线治疗方案中常用药之一[1]。现报道一例服用奈韦拉平后引起的全身性药疹,旨  相似文献   

11.
来自于南非的研究人员近日报道说,对妊娠或分娩期间未接受任何抗逆转录病毒预防治疗的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而言,出生后给予一剂奈韦拉平(nevi- rapine)即可获得预防HIV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将慢性HBV感染孕妇68例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孕妇自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疗程4个月,婴儿出生后6 h之内和1月时注射HBIG200 IU,并分别于0、1、6月龄注射乙肝疫苗20 μg;对照组孕妇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婴儿出生后接受与观察组同样的防疫。结果 怀孕28周和产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DNA浓度差异不明显;而分娩即刻,观察组血清HBV-DNA为(0.38±0.44)×106 copies/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出生24 h、6个月和12个月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7.06%和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马磊  何卫  刘涛  徐朝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69-169,17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婴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6月出生的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99例,分为A、B两组进行效果观察,A组126例,24 h内及时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B组173例,在24 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时,同时接种100 UI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所有婴儿按0、1、6个月完成全程免疫后,7~12个月做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A组126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婴儿中,Anti-HBs有效保护数34例,保护率26.98%;B组173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儿中,Anti-HBs有效保护数108例,保护率62.43%,统计学分析比较,P〈0.01,二者差异显著,B组保护率显著高于A组。结论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优于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者。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孕产妇分娩方式对婴儿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滋病孕产妇分娩方式对婴儿传播的影响。方法入院的孕产妇通过资源咨询与检测服务,对有剖宫产指征及自愿要求剖宫产分娩者,术前、术后给予抗病毒药物服用,进行母婴阻断;对于经产妇,自愿阴道分娩者,按规范化技术操作程序,产前、产后给予抗病毒药物服用,进行母婴阻断。结果通过0检测、9~12个月检测、18个月检测的数据观察,108例艾滋病孕产妇,剖宫产18例中阴性17例,阳性1例;阴道分娩90例中阴性89例,阳性1例。结论从统计结果看,艾滋病孕产妇的阻断成功率与分娩方式无明显差异,而主要取决于抗病毒药物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用药方法 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方法 2005~2007年应用维乐命方案(方案1)阻断HIV母婴传播26例,2008~2010年联合应用三联抗病毒药物方案(方案2)阻断HIV母婴传播47例.所出生的婴儿均采用人工喂养,随访观察至18月龄.结果 两种方案出生的婴儿外观均未见畸形,方案1出现2例婴儿HIV阳性(母儿均服药及仅婴儿服药各1例);方案2出现1例婴儿HIV阳性(仅婴儿服药),母儿均服药均为阴性.结论 对HIV阳性孕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抗病毒药物治疗、婴儿人工喂养)能有效阻断HI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服用奈韦拉平(NVP)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中,使用奈韦拉平初治发生皮疹和肝损害的情况统计及相应处理对策。方法将170例艾滋病患者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多少分为两组。 A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B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两组初治患者使用以下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或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监测肝功能,血常规,CD4+T淋巴计数,监测有无皮疹变化。分析两组3个月内的肝功能变化观察皮疹情况。分析皮疹及肝损害发生与CD4+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A组皮疹发生率为24.7%,B组皮疹发生率为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肝损害发生率为12.9%,B组肝损害发生率为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奈韦拉平皮疹和肝损害的发生率与CD4+细胞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县母婴阻断工作的结果及现状,探索母婴阻断工作方法,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方法:对2005-2009年进行HIV抗体检测的17613例孕产妇中的72例阳性感染者和53例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母婴阻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为0.41%,经采取干预措施,所生婴儿HIV感染率为零。结论:艾滋病母婴阻断是预防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主要手段,采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农村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关键技术,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干预试验,探索提高孕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率的措施.采用临床研究方法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实验研究,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两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方案(齐多夫定(AZT)与耐韦拉平(NVP)联合方案和单一NVP方案)阻断治疗,并实施住院分娩、人工喂养等措施.结果获得了促进农村妇女孕早、中期HIV抗体自愿咨询检测综合策略.通过干预,研究点妇女孕28周前HIV抗体检测率、孕28周前自愿咨询检测率分别上升了50.4%和60.9%;研究点研究期间接受HIV母婴阻断系列服务122例,完成112例婴儿追踪随访,阻断成功107例,阻断成功率达到95.5%,AZT+NVP联合方案母婴传播率降至1.8%,单一NVP方案母婴传播率降至7.0%.结论促进农村妇女孕早、中期HIV抗体自愿咨询检测综合措施与抗病毒治疗,结合住院分娩和婴儿人工喂养能显著地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半年和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育龄期慢性乙型肝炎妇女90例,按照个人意愿分为三组,A组孕前半年内开始口服替比夫定35例,600 mg/次,1次/d,长期服用。B组于孕晚期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用法同上,长期服用,共30例。C组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只静点复方甘草酸苷120 mg降酶治疗,共25例。观察三组孕妇乙肝病毒定量(HBV-D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等变化情况,观察婴儿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及HBV-DNA等阳性率及母婴阻断率,比较不同时期服用替比夫定进行母婴阻断的优劣。结果:A组母亲分娩前HBV-DNA平均水平1000 copies/m L,B组母亲在分娩时病毒载量明显降低,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母婴阻断率100%,B组母婴阻断率96.6%,C组64.0%,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妊娠妇女较为安全,观察至产后6个月对母亲及婴儿均无严重不良影响。通过抗病毒治疗,可较为有效地降低母婴传播概率,孕前控制病毒可使母婴阻断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980年80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出生后6个月HBsAg阳性率为45%。其中HBeAg阳性母亲40名,婴儿出生后6个月HBsAg阳性率达75%,并演变为慢性HBsAg携带者,2年和3年后分别为94.4和75%。自1982年分别应用乙肝疫苗或加HBIG及乙肝免疫血清,共免疫110名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婴儿,观察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