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性聋病因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程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24(4):210-213
老年性聋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最近认为老年性聋与遗传有一定相关性,并且推测有某些老年性聋相关基因存在,同时老年性聋病因机制的研究也深入到亚细胞结构上。本文对这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做了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胡岢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2):8-11
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从而使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并以每月100多万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到6亿左右。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3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听力健康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老年性听力损失与耳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3)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造成渐进性的听力损失或短时间内遭受高强度的爆震或声音刺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1]。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噪声无时无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听力。如交通噪声、娱乐噪声、工作噪声,已经成为干扰我们生活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消除或减少噪声以及噪声暴露的防护是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充分了解噪声所导致的内耳及听神经的损伤机制,代谢性损伤学说,以及对应的防护和治疗方法,为今后对于NIHL的研究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对NIHL的理解并指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耳聋(AHL)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起着关键作用。其中,lncRNA在AHL中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可能参与AHL发病的lncRNA进行综述。方法 在Pubmed,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AHL与lncRNA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本文共引用了49篇文献,发现AHL病因复杂多样,其中遗传、噪声、疾病因素与lncRNA密切相关。结论 虽然现在已经发现很多AHL相关基因,但lncRNA与AHL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研究lncRNA在AHL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AHL防治上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耳聋是伴随年龄老化(一般发生在60岁以上)而发生的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导致的耳聋,主要为感音神经性聋,它的发生与耳部微血管退化、耳蜗病变、听觉神经元、听觉中枢、听觉传入传出神经通路及全身机能退化密切相关,但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性耳聋(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会孤立、抑郁,甚至痴呆.老年性耳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基因和多因素疾病.Connexin蛋白在内耳发育和维持正常听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老年性耳聋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就Connexin蛋白的表达在老年性耳... 相似文献
7.
肌球蛋白家族在遗传性耳聋的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详述了近年来发现的与遗传性耳聋表型特征相关的肌球蛋白基因的作用及功能,对理解遗传性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老年性耳聋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本篇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性耳聋防治进展。方法在Pubmed,Science,Medline,CINAHL数据库搜索老年性耳聋预防、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本文共引用了48篇文献资料,发现老年性耳聋在传统防治方法上近10年并无太大进展;而听觉辅助装置,如助听器、人工耳蜗、人工中耳等近10年发展很快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干细胞移植技术及基因治疗技术对老年性耳聋的防治的基础研究也取得很大进步。结论虽然目前在老年性耳聋的防治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但仍任重道远;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老年性耳聋防治上拥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耳聋左慈丸治疗耳聋耳鸣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耳聋左慈丸的化学成分和相关作用靶点,同时利用Gene数据库查询与耳聋耳鸣疾病相关的靶点,从而构建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PPI)网络、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研究耳聋左慈丸的作用机制.结果 耳聋... 相似文献
10.
11.
孔维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1):15-18,31
耳聋病因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其中约60%的耳聋患者具有遗传背景,根据遗传方式遗传性耳聋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性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极有力地促进了耳聋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耳聋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内耳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标准聋病分子诊断实验室的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力学和聋病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转化到临床领域并改进了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医师、听力学家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耳聋分子病因基础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聋病分子诊断实验室为耳科医师、听力学家及患者方提供了了解聋病分子病因的工具.本文介绍了现代标准聋病分子诊断实验室结构及其功能,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的建立提供了聋病密切相关的GJB2、PDS、线粒体等基因的常规检测方法和场所,能够提供所有与聋病有关的已知基因的序列分析,可以开展未知耳聋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工作,帮助在全国建立聋病的基因诊断网络,以推动我国聋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型甲状腺恶性肿瘤,进展迅速、预后差,目前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和早期诊断方案。有学者研究显示,ATC预后不良是由于肿瘤早期突变以及肿瘤侵袭性生长,因此针对ATC发病机制的驱动突变及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为新方向。在ATC中涉及与肿瘤进展相关的不同分子途径,并且有学者探讨实施作用于这些分子途径的新疗法,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ATC分子结构特征的研究成果,为新的靶向治疗带来希望,新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综述近年来ATC的分子机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4.
喉癌前病变是指临床表现具有恶变潜能的喉部病变,由多种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类似的疾病组成。常见喉癌前病变有喉角化症、慢性肥厚性喉炎、喉乳头状瘤等。喉癌前病变有多种致病相关因素,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分子调节机制参与进展或影响预后。目前临床针对喉癌前病变的治疗策略,以个体化手术方案为主,预防和阻断喉癌前病变的致病因素,是临床防治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聋患者配戴助听器前后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瑞春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5):259-261
目的分析配戴助听器前后老年性聋患者的心理表现。方法用谈话法和改良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各级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前的心理表现,以及老年性聋助听后对助听器的认知状况。结果12例老年性聋患者分为对耳聋漠视、焦虑、抑郁和有自闭倾向4种心理表现。助听后的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有认识偏差,表现为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和对助听器反感等。结论充分了解老年性聋患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和对助听器的认识偏差,以便更好的进行老年性聋的早期干预和听力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内耳感觉细胞的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等替代治疗方法不能重建受损的听觉生理结构并最终恢复正常的听觉生理功能。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内耳感觉细胞的修复或再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取得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已有多种方式通过对听觉系统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操作,获得了内耳感觉细胞的保护、增殖和分化,并进一步实现了听功能的部分恢复。本篇述评将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集中介绍杨仕明课题组近10年为攻克感音神经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重点项目支持下,建立了耳聋动物新模型,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为耳聋干预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第二,在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探索了内耳基因治疗的可能性,为了最终临床应用正在解决诸多技术瓶颈,如高效安全的内耳递送技术,尤其是生物活性分子的递送载体;第三,在国家973听觉干细胞项目以及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资助下,基于耳聋干细胞治疗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突破。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基因操作、基因治疗、分子治疗还是干细胞治疗,有效干预策略的建立都需要充分阐述内耳分子病理的发病机制,从而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和最佳的干预时间窗。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将倾向于多元素联合和个体化干预模式,并成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用综合听力测试方法对外伤后听阈测试困难的400例531耳进行了听力损害的鉴别。真实纯音听阈(PTA)检出率达95.29%。发现有听力损害者占82.11%,其中与外伤有关者占68.81%。具有非器质性聋因素者占77.59%,其中夸大性聋占(受检耳)57.25%,伪聋占16.20%,功能性聋占4.14%。对真实PTA检出的必要性、可能性、方法及对非器质性聋的处理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Acta otorrinolaringologica espanola》2020,71(3):175-180
ObjectivePresbycusis or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is a bilaterally symmetr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ssociated exclusively with age, excluding any other causes of hearing loss. Presbycusis is very relevant because of its high preval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e.g., alter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ocial isolation, depression, dementia), and the economic impac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first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presbycusis in an otologically normal population, i.e., without previous ear disease, exposure to noise, or potentially ototoxic substances, or familial hearing loss.MethodsA total of 4290 subjects from 5 to 90 years old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Results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right and left ear, nor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any of the age groups. Presbycusis was detected over 60 years following the WHO classification; although the results vary depending on the classification used. Moderate hearing loss (≥ 41 dB) was detected in the population over 72 years. None of the subjects had severe or profound hearing impairment. The prevalence of presbycusis increased with age, being 100% in individuals aged 80 years and older. The prevalence of presbycusis is highly variable depending on the pure-tone averaged frequenci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used; therefore, a comm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used.ConclusionsAn otologically normal population is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prevalence of presbycusis as in non-screened populations it is the hearing level including all types of hearing loss that is measured, but not presbycusis itself. 相似文献
19.
葛根对老年性聋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葛根对老年性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月龄22~24个月Wistar大鼠32 只,随机分为4 组,每组8 只.对4组大鼠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葛根提取液,共4周,观察各组大鼠ABR的改变,比较各组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注射葛根后老年性聋大鼠反应阈明显改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且葛根注射剂量为2 g/(kg*d)效果最佳(P<0.01),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葛根能明显改善老年性聋大鼠听力.本研究为阐明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上治疗老年性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