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底膜和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10例乳腺良、恶性肿物基底膜(BM)和肌上皮细胞(MEC)的分布情况。结果归纳为三组:(1)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BM及MEG完整连续;(2)早期浸润癌,两者呈现中断现象,形成缺口;(3)浸润癌则仅片段阳性或完全消失。以图象分析仪测定腺管或癌巢Ⅳ型胶原阳性段长度占相应腺管或癌巢周径百分比之均值,三组分别为98%,89%和46%或<10%。癌细胞DNA图象分析显示非整倍体细胞数量多少与该导管BM完整性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免疫组化显示的BM和MEG完整与否,是判断乳腺癌是否浸润及浸润程度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研究70例良、恶性乳腺病变基底膜层粘蛋白(Laminin,LN)的分布;通过对连续切片进行偶氮荧光桃红染色,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肌上皮细胞的改变及其与L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常乳腺组织基底膜呈连续线状,肌上皮细胞为不连续单层环绕腺泡及导管。乳腺良性病变及原位癌未发生浸润时基底膜完整,肌上皮细胞增生。在浸润乳腺癌中基底膜缺损,缺损程度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各型乳腺癌中均见到癌性肌上皮细胞。在癌性肌上皮细胞附近以及两例恶性肌上皮瘤中基底膜减少或缺失。本研究表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基底膜的分布有助于区别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人类肌上皮细胞参与基底膜的合成,当肌上皮细胞发生恶变时,其产生基底膜的功能下降,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增生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的观察,研究Cyclin D1在乳腺良恶性增生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早期乳腺癌和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增生症、乳腺良性肿瘤、早期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 D1蛋白在乳腺增生症中不表达;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7.5%;在乳腺恶性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54.0%,其中早期乳腺癌为52.4%,浸润性导管癌为55.0%.Cyclin D1在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三者阳性率分别为52.4%,55.0%,53.3%.结论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在乳腺的良恶性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可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为病理诊断和科研提供了更加直观和详实的依据。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癌早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共30例进行标记。结果: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和叶状囊肉瘤中腺上皮细胞呈鲜红色,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围绕并形成棕色花冠样;原位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呈细绳样连续或不连续围绕;乳腺癌早期浸润中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从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到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以及浸润性癌,肌上皮细胞的消失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SMA/CK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有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对84例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基质作超微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两型基板/基质相互关系:良性疾患和非侵袭性乳腺癌的基板完整,基质全由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组成,无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存在;在侵袭性癌中,基板大多有缺陷或完全消失,基质中均可存在单个或成群的MFB。原位癌周围的MFB增生是癌性浸润的早期信号,对精确诊断非浸润性癌有价值。对MFB增生程度与肿瘤类型的关系、诱发浸润癌中MFB增生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张明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6):148-149
乳腺癌是成年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成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乳腺疾病良恶性的准确诊断,以及恶性肿瘤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免疫组化在此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间质浸润;(2)鉴别导管增生和导管原位癌;(3)鉴别乳腺腺病和浸润性导管癌;(4)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指导内分泌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CD10在乳腺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观荣  景洪标  张晨芳  李黎 《广东医学》2005,26(12):1656-1657
目的探讨CD10在乳腺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76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于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但在囊性扩张的小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到完全缺失不等。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除少许的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的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都不表达CD10。结论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浸润性癌、10例导管内癌、26例乳腺增生(普通性导管增生18例,非典型性增生8例)、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乳腺非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组织的Survivin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三者间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癌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Surviv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不同表达,可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用 PA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84例乳腺癌和2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石蜡切片中 CEA 的存在情况及其分布形式。结果表明:乳腺癌69例为阳性,阳性率为82.1%,导管浸润癌比特殊类型癌 CEA 阳性率为高(P<0.01).CEA 的分布呈两种形式,一种为胞质为主型,多见于导管特殊类型癌,另一种为胞膜为主型,多见于特殊类型癌。8例伴有导管上皮增生的乳腺结构不良症,增生性导管上皮全部为 CEA 阳性,其余良性乳腺疾病均为 CEA阴性。乳腺癌 CEA 阳性与患者年龄、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学分级以及组织在蜡块中的保存年限(26年内)无明显关系.乳腺癌间质弹力纤维增生组比无弹力纤维增生组 CEA 阳性率为高(P<0.01),但与弹力纤维增生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
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D10免疫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能力.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76例(纤维腺瘤、腺病、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叶状肿瘤、导管内癌、囊内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41例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于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敏感性可达100%(41/41).但在囊性扩张的小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所有乳腺上皮细胞均为阴性,CD10在区别肌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时特异性为100%(41/41).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到完全缺失不等.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除少许的癌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的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都不表达CD10.结论:CD10标记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增生中CyclinD1蛋白表达的观察。研究CyclinD1在乳腺良恶性增生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在早期乳腺癌和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乳腺增生症,乳腺良性肿瘤,早期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CyclinD1蛋白在乳腺增生症中不表达;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7.5%;在乳腺恶性增生中表达阳性率为54.0%,其中早期乳腺癌为52.4%,浸润性导管癌为55.0%。CyclinD1在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三者阳性率分别为52.4%,55.0%,53.3%。结论:CyclinD1的蛋白表达在乳腺的良恶性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可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细胞标志物p63、-αSMA和Calponin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67例及其癌旁组织。将其分为5组:癌旁正常乳腺组、乳腺增生组、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组、原位癌组和浸润癌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63、-αSMA和Calpon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正常组、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表达p63、-αSMA和Calponin,而所有的腺上皮细胞3种抗体均为阴性;在原位癌组中3种抗体均表现为:癌巢外围可见p63、-αSMA或Calponin阳性的肌上皮细胞完整或部分包绕;在浸润癌组所有的癌巢外缘均未见p63、α-SMA或Calponin阳性的肌上皮细胞。结论与-αSMA、Calponin相比,p63显示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68例乳腺病变的基膜特异性抗原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进行定位检测。结果:乳腺良性病变和导管内癌的基膜为连续细线状;导管癌早期浸润区局部基膜呈碎颗粒状或完全消失;大部分浸润癌的癌巢周边无基膜,少部分有染色较弱的不连续线状或颗粒状基膜物质围绕。统计结果表明,乳腺癌的基膜表达能力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25),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无关(P皆>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16、Ki-67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20例乳腺普通型增生、2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60例乳腺导管内癌进行检测,测定不同乳腺病变组织中P16、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表达范围和表达强度在乳腺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表达率在在乳腺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逐渐增高,但在乳腺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低级别导管内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高级别导管内癌与乳腺普通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低级别导管内癌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乳腺疾病的病理诊断工作中,对不同乳腺病变组织进行P16和Ki-67双重标记,有助导管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CD10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22例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石蜡包埋标本,对其进行标记.结果 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导管内乳头状癌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浸润性导管乳头状癌的癌性导管的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 P63/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p63、P504S、Ki67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63、P504S、Ki67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研究54例乳腺良恶性疾病中p63、P504S及Ki67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组中p63阳性率是100%,P504S和Ki67均阴性;在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中p63均呈阴性;在良恶性病变组之间,Ki67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导管癌P504S表达阳性,而小叶癌P504S则表达阴性。结论p63蛋白表达强度在良性肿瘤较强,恶性肿瘤最弱。P504S的染色有助于小叶癌与导管癌的鉴别诊断。Ki67的检测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布,探讨它与乳腺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纤维连接蛋白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细胞FN呈强阳性表达,而基膜FN及间质FN普遍减少甚至缺乏。结论细胞FN可能是乳腺癌的一个标记物,间质FN及基膜FN减少有利于乳腺癌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以及两者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分析ER在癌旁组织的表达特点。结果:11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中,乳腺增生性病变104例,上皮良性肿瘤34例,其他乳腺良性病变6例,乳腺上皮增生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类型(P<0.05)。90例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癌86例,导管内癌3例,肉瘤1例,浸润性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P<0.05。乳腺癌患者恶性肿瘤家族病史关联度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67.1%的乳腺增生患者存在3种及以上病理变化。乳腺癌旁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组织均有ER高表达特征。乳腺癌旁组织不典型增生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病变组(P<0.05)。结论:乳腺增生是常见的复杂乳腺良性病变,该种病变中ER高表达、不典型增生的演变过程与乳腺癌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乳腺性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0例乳腺癌及50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作全乳腺大切征,病病理学观察及癌胚抗原(CEA)、c-erbB-2基因、p53基因表达的多项指标检测研究。结果:50例乳腺癌大切片病理观察显示,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及乳头状瘤病与癌有移行关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乳腺各项检测均为阴性;乳腺良性病变的CEA、c-erbB-2、p53基因阳性表达率较低;而乳腺癌组织的CEA、c-erbB-2、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较高,重度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重度乳头状瘤病上述指标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导管内部叮近。结论: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及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有显著相关性,其他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袁雪芹  荆福祥  袁雪英 《吉林医学》2011,32(16):3208-3210
目的:探讨CK5/6、p63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收集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增生(ADH),原位癌(DC 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各12例。应用免疫组化进行CK5/6、p63检测,观察其在不同类型病变乳腺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在UDH中,CK5/6阳性的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和腔内的腺上皮,腺腔中的阳性细胞排列呈马赛克状;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两种标志物均呈中-重度阳性着色。在ADH中,CK5/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腺腔内仅见少许腺上皮呈阳性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相比UDH而言,CK5/6和p6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低。在DC IS中,肌上皮CK5/6仅呈轻-中度阳性着色,而腺腔内腺上皮未见明显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与ADH相比而言,CK5/6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但p63的阳性表达率未见明显变化。在IDC中,仅1例肿瘤细胞CK5/6呈阳性着色,另外1例肿瘤间质中可见少许p63阳性表达细胞。结论:联合运用CK5/6、p63可鉴别UDH,ADH,DC IS和I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