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9例,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32例中,皮质腺瘤11例,肿瘤直径为1.0~4、0cm,有包膜,密度均匀但较低,强化较轻。皮质腺癌3例,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环状强化的肿块。嗜铬细胞瘤8例,单侧,良性,瘤体大,平扫不均匀,实质强化明显,低密度区无强化。肾上腺囊肿2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均质水样的囊性占位,增强无明显强化;髓质脂肪瘤2例,低密度的脂肪密度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较明显。畸胎瘤1例,CT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学证实直肠间质瘤的MRI及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8例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1例无明显症状。肿瘤位于直肠上段1例、中段及下段5例、下段3例,最大直径约2.7~8.3cm,平均(6.3±1.6)cm。7例肿瘤肠腔外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MR平扫9例T1WI为等及较低信号,T2WI上8例稍高信号、1例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9例均持续明显强化,内部均见无强化坏死区,8例见强化假包膜;5例见直肠缘滋养血管,1例导致直肠不全梗阻,3例出现肝脏单发转移,9例均未见腹、盆腔积液及淋巴结转移。9例均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其中8例中、高度危险性肿瘤术后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随访6~71个月,3例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其余6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直肠间质瘤缺乏特殊临床症状;MRI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多表现为肠壁外生性肿块,平扫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DWI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持续中度以上明显强化,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模式,假包膜常见,较大肿瘤可见坏死、囊变,容易发生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但淋巴结转移少见;早期根治性切除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 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上腺腺瘤12例,表现为 有功能者瘤体较小,无功能者较大,密度均匀,CT值较低,增强有不同程度强化.嗜铬细胞瘤7例,瘤体较腺瘤大,密度不均匀,以周边强化明显.髓样脂肪瘤2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皮质腺腺癌1例,体积较大,内见坏死区与钙化灶.节细胞神经瘤1例,密度略不均匀,内见钙化,增强仅有轻度强化.淋巴瘤1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不均匀强化.转移瘤4例,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轻至中度强化.结论 肾上腺肿瘤CT表现中,部分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CT平扫、增强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生化检查,可以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李慧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31-4732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在临床诊断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5例起源于胃18例。小肠11例,结直肠4例,肠系膜2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经多层螺旋CT检查者有32例准确诊断,准确率为91.43%。结论多层螺旋CT较常规CT检查对判定胃肠道肿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更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温建逸 《当代医学》2010,16(28):2-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0例经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肾癌螺旋CT平扫22例表现为低混杂密度,其中8例见低密度坏死区和5例有斑点、弧形钙化及3例微量脂肪变;5例表现为等密度;3例呈较低密度囊状影。肿瘤边界模糊不清19例,清晰而不锐利8例,边缘相对光整3例。三期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肿瘤实质中度—明显强化22例,强化程度CT值大于40HU,其中8例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3例壁结节中度—明显强化;轻度强化5例。实质期肿瘤病灶密度迅速降低,排泌期病灶均低于实质期密度。结论利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的特征性表现,对肾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李彤  杨文杰 《中外医疗》2011,30(19):164-16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7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5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囊变坏死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0例,钙化2例,转移1例。增强: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与增强CT扫描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0例,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CT平扫后实施增强CT扫描)及对照组(仅实施常规CT平扫),各40例。对比2种不同CT扫描方式的转移部位诊断情况及病灶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移部位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最小种植灶面积、种植灶宽及种植灶长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扫描实施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增强CT扫描用于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较常规CT扫描对病灶的敏感度更高,诊断准确率高,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别行肿瘤标志物检查、CT和增强CT扫描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独立进行,检查结果进行独立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病理分型、分期准确性,并分析肾癌患者CT扫描影像学表现。结果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病理分期方面准确率均高于CT扫描检查,而CT扫描在检查病理分型准确率均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查。CT扫描影像学表现为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增强扫描肾病症呈明显强化改变;17例肾下极局部轮廓外突,可见异常密度影,增强后皮髓交界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12例肾轮廓明显增大,可见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10例伴肝、后腹膜转移,肾见软组织团块,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CT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增强CT扫描、肿瘤标志物检查在肾癌病理分型和病理分期方面准确性各有优势,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肾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三维成像在甲状腺常见病变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昆钢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甲状腺病变的螺旋CT影像学特点.结果 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呈类圆形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密度31例,等密度3例,高低密度混杂2例;增强扫描后病变轻度环形强化16例,不强化20例.8例甲状腺腺瘤CT平扫呈类圆形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8例实性部分中等强化或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2例见强化壁结节,2例包膜部分明显强化;2例腺瘤囊变伴出血呈等密度无明显强化.甲状腺癌14例,其中7例呈类圆形不均匀稍低混杂密度,3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实性肿块,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无包膜强化或强化环不完整;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滤泡性腺瘤或局部腺瘤样增生与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乳头状癌表现类似,CT平扫均表现多中心类圆形不均匀低、稍低混杂密度,增强后病变区局部不均匀轻—中度强化或伴有强化结节.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成像可反映甲状腺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颈部淋巴结的情况,对甲状腺病变良恶性鉴别方面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部肿瘤腹腔转移采用CT与增强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90例患者,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增强CT诊断)和参考组(CT诊断),每组45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率93.3%,明显高于参考组患者的75.6%(P<0.05),其诊断微小体积种植灶效果高于参考组。结论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准确率高于CT,可更为有效地诊断出微小种植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肿瘤的MS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CT、MRI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8例经CT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21例经MRI检查,其中1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5例,2例广泛腹腔内转移,最终未确定原发部位。CT、MRI上肿瘤为软组织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27例有出血坏死、囊变,肝脏转移3例,腹腔多发种植转移3例,未见淋巴结转移;钙化1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到明显强化。定位准确度79.5%。结论:CT、MRI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准确,表现有一定特征,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阑尾少见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阑尾少见病变的CT特征。结果本组阑尾少见病变有粘液囊肿7例,阑尾纤维化2例,腺癌9例,淋巴瘤3例,类癌1例,透明细胞肉瘤1例。阑尾粘液囊肿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性肿块,壁可伴钙化,合并感染时壁较厚,囊内容物不同密度可有差异,无强化。阑尾纤维化表现为阑尾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周围脂肪层见放射条状影,其中1例伴阑尾腔内结石。阑尾粘液腺癌表现为阑尾较短,增粗,阑尾根部及阑尾壁偏侧结节样增厚并明显强化,其中可见粘液湖,不强化,其中2例伴肝脏多发转移,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阑尾淋巴瘤CT表现为阑尾壁多发结节,边缘清楚,大小不一,互相融合成分叶状包块,轻度强化。1例阑尾类癌CT表现为阑尾区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度强化。1例阑尾透明细胞肉瘤CT表现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中央坏死区不强化。结论阑尾少见病变误诊率高,采用64层螺旋CT快速增强薄层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图像可以充分显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远处转移病灶,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脾脏肿瘤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多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的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血管瘤,错构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脾脏大小,病灶密度,边界及CT强化程度,对大多数脾脏肿瘤CT可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在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CT平扫及增强后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畸胎瘤3例,表现为由三胚层组织构成的境界清晰的混杂密度块影,轻度不均匀性强化。皮样囊肿7例,表现为类圆形境界清晰的略低密度块影,囊壁轻度强化。生殖细胞瘤3例,呈类圆形混合密度块影,强化较明显但不均匀,常伴三脑室受压征象,。表皮样囊肿17例,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无强化征象。所有肿瘤周围脑组织均无明显水肿征象。结论 CT是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术前定性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部位、形状、大小、密度、边界和有无转移,增强后肿瘤的强化特点等。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23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14例,结肠2例,肠系膜2例。腔外型24例,跨壁型9例,腔内型13例。良性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恶性表现为边缘分叶,瘤体容易发生坏死、液化,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可见斑点状、条状粗乱的供血血管,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双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住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 ),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肝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相关临床资料证实的11例肝淋巴瘤的CT表现,原发性肝淋巴瘤1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0例,采用螺旋CT平扫与增强(动脉期及实质期)检查。结果 1例原发性肝淋巴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稍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0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例为单发肿块,9例为肝内多发结节或肿块。所有病例平扫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边界较清:增强后8例无明显强化,2例实质期出现轻微环状强化。结论 多数肝淋巴瘤表现为肝弥漫性侵润,CT不能发现,少部分病例表现为肝结节或肿块,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结合病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