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8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接受8周的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两组的心室率控制情况,测定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控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的TT、PT、APTT时间均延长,t-PA水平升高,PAI、DD水平降低,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之对照组,可延长TT、PT、APTT时间,升高t-PA水平,降低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PAI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室率上较常规治疗无优势,但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行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纤溶功能、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以及各项血清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纤溶功能、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以及各项血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其改善炎症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清细胞外基质蛋白(Fibulin-5)、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蛋白(CD40L)等水平均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3.
邹振宇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93-1794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永久性房颤患者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接受8周的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室率的变化,测定GMP-40、TXB2。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控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GMP-40、TXB2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室率上较常规治疗无优势,但可通过降低GMP-40、TXB2,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房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对预防血栓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永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P <0.05);治疗后两组的 NT - proBNP 及 hs - 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永久性房颤采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够改善心肌功能、控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阿托伐他汀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毫克;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18个月后判定两组患者房颤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能够降低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维格列汀、美托洛尔方案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维格列汀、美托洛尔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基础上另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两组治疗后血糖血脂水平、血小板活性指标[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_P、血小板活化因子CD63]、凝血指标[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指标、血小板活性因子分别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C、TG、LDL-C较治疗前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仅研究组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FPG、P2hBG、HbA1c、TC、TG、LDL-C、CD62_p、CD63较对照组降低显著,HDL-C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I-1、vWF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PA显著升高,且治疗后研究组PAI-1、vWF较对照组降低显著,t-PA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辅助维格列汀、美托洛尔方案不仅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并有效改善血小板活性、凝血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就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收治的88例永久性房颤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4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状态及心室重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进行诊治的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43例和观察组(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43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时的血管功能指标及其血清相关指标、心室重塑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时的血管功能指标及其血清相关指标、心室重塑指标分别优于对照组,并且检测结果均好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状态及心室重塑状态的影响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对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的改善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7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42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24个月,观察2组治疗1年后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hsCRP、IL-6、TNF-α、肾素、AngⅡ的表达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33.4%);阿托伐他汀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5%),亦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TNF-α、肾素、Ang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再发房颤患者的血清hsCRP、IL-6、TNF-α、肾素、AngⅡ水平均比未再发房颤患者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提示炎症反应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健  赵连浩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57-375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均为不规律口服降脂药,患者门诊随访1次/月,随访18个月,1次/3个月复查24h动态心电图,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d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内皮纤溶储备功能以及全身纤溶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测定2 7例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全套纤溶指标 ,并与 19例正常人对比。同时做静脉闭塞试验以确定最大内皮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释放。结果 :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t -PA活性 ,PIg明显下降 ,而PAI— 1活性增高 ,最大内皮t -PA释放明显降低。结论 :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明显的低纤溶状态 ,同时伴有内皮纤溶储备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联合小剂量地高辛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及心功能的疗效。方法94例收缩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地高辛合用美托洛尔组(治疗组)47例,地高辛组(对照组)47例。入选患者病情不稳定者先予静脉应用药物以改善心功能,病情稳定者常规使用利尿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肠溶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地高辛(0.125 mg/d)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待患者无液体潴留、体质量恒定后加美托洛尔12.5~75.0 mg/d,再予维持量并观察12周。2组均于入选时及治疗第12周末做12导联心电图测静息时心室率,步行6 min后测活动后心室率,并应用多普勒超声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结果(1)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00.0%vs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静息心室率、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运动后心室率降低更明显(P<0.01)。(3)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适当剂量的美托洛尔联合小剂量地高辛能控制永久性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率,显著改善心室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王琴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652-2653
目的:比较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与单用地高辛控制永久性房颤患者的心室率的近期疗效与再住院率。方法:选择永久性房颤患者48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加地高辛联合组(28例)与单用地高辛组(20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随访1年间因心功能恶化的再住院率。结果:联合组控制房颤心室率优于单用地高辛组,且再住院率较低。结论: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治疗4周后能满意控制房颤心室率并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4.
鲁其良 《四川医学》2010,31(7):961-96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患者CRP和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给予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每组各23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左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变化。结果两组CR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访1年时,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CRP和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地高辛对慢性快速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98例慢性快速房颤患者分为小剂量胺碘酮+地高辛的治疗组和地高辛对照组,用药后观察心室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小剂量胺碘酮+地高辛疗组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功能改善程度相似。结论长期使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地高辛治疗慢性快速房颤,既能安全有效控制心室率,又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价值。方法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0例(观察组)与健康志愿者16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彩超评估其肱动脉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明显下降(P〈0.05),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左心房容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从图像学分析,观察组的基础状态肱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彩超技术早期无创评价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于指导临床早期应用改善治疗,降低阵发性房颤致死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40)。恢复窦性心律后2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胺碘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AD小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黄建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1925-1926,1930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5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阿司匹林组(Ⅰ组,n=28)、洋地黄+阿司匹林组(Ⅱ组,n=29),治疗及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房颤的复发、心律维持及血栓栓塞发生情况。结果:房颤复发Ⅰ组3例(10.7%),Ⅱ组8例(27.6%),Ⅰ组低于Ⅱ组(P<0.05);心室率控制Ⅰ组25例(89.3%),Ⅱ组15例(51.7%),Ⅰ组优于Ⅱ组(P<0.05);血栓栓塞Ⅰ组2例(7.1%),Ⅱ组3例(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功能正常者,胺碘酮联合阿司匹林降低房颤复发及控制心室率方面优于洋地黄联用阿司匹林,但在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就目前来看,胺碘酮联用阿司匹林仍是治疗房颤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凝血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98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托伐他汀药物剂量不同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20mg/次)5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次)46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bg)凝血四项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内皮功细胞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3%(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及TT分别上调;Fbg下调(P0.05)。观察组治疗后NO上调;ET和CGRP分别下调,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疗效显著,能显著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和凝血功能障碍,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的效果及对心功能、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2例P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心搏量(SV)等心功能指标变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测定患者血清中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等心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CI、SV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PAF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