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RMPP )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匹多莫德的干预作用。方法:50例RMPP 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纳入本研究,将RMPP 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儿予常规阿奇霉素联合匹多莫德治疗,B组患儿常规阿奇霉素治疗,检测对照组儿童及RMPP 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比较A、B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RMPP 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D3+、CD4+、CD4+/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B两组RMPP 患儿血清CD3+、CD4+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A组患儿平均病情反复次数、持续时间及使用抗生素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匹多莫德可通过调节免疫平衡,增强患儿免疫力,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例健康人群设为健康对照组,62例乙肝患者设为治疗组,治疗组予以口服匹多莫德;分别取健康对照组和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INF-γ、IL-2、IL-4和IL-6;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和CD4^+/CD8^+)。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IL-2、IL-4、IL-6有明显增高(P〈0.05);CD4^+细胞数下降,CD4^+/CD8^+比值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NF-γ、IL-2有明显增高(P〈0.05),CD4^+细胞数增高,CD8^+细胞数下降,CD4^+/CD8^+比值增高(P〈0.05)。结论 乙肝患者感染慢性化后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匹多奠德可以明显提高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46例,同时选择同期治疗的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儿予以匹多莫德颗,治疗2个月检测CD4+和CD8+。结果:对照组患儿经过治疗后,2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8+27.91±6.36,CD4+43.52±7.15,CD4+/CD8+1.55±0.29;治疗组治疗前CD8+35.88±7.29,CD4+36.26±6.22,CD4+/CD8+1.02±0.21,治疗2个月后CD8+29.23±4.86,CD4+41.11±7.29,CD4+/CD8+1.41±0.2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CD4+、CD8+水平及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经过治疗显效32例,显效率69.6%,好转11例,好转率23.9%,无效3例,无效率6.5%,总有效率93.5%。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提高外周血CD4+和CD4+/CD8+比值,从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匹多奠德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46例为丙肝治疗组,治疗组口服匹多莫德。分别取健康对照组和丙肝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INF-γ、IL-2、IL-4和IL-6,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和CD4^+/CD8^+)。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较对照组IL-2、IL-4、IL-6有明显增高(P〈0.05),CD4^+细胞数下降,CD8^+细胞数增高,CD4^+/CD8^+比值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NF-γ、IL-2有明显增高(P〈0.05),CD4^细胞数增高,CD8^+细胞数下降,CD4^+/CD8^+比值增高(P〈0.05)。结论匹多莫德明显提高丙肝患者的龟疫功能.为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得辅助治疗对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的影响及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红霉素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细胞因子、血清免疫球蛋白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外周血中CD3+、CD4+和CD4+/CD8+细胞数显著升高,而CD8+细胞数则显著下降,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2、IFN-γ的水平显著升高,而IL-6和IL-8的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血清IgM、IgG和IgA的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并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92.0% vs 66.0%,P<0.05)。结论匹多莫得佐治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可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匹多莫德对哮喘患儿白介素16及免疫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对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其及对白介素16(IL-16)、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各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旨在阐明其对哮喘患儿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诊断为哮喘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匹多莫德)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5例,两组疗程均为60 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哮喘发作次数,肺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后2个月患儿IL-16、IL-4、INF-γ及血清IgA、IgG、IgM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1)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哮喘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哮喘发作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哮喘患儿的FEV1(L)、FEV1/FVC(%)、FEV1占预计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4)观察组治疗后的IgG、IgA、Ig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6、IL-4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观察组治疗后INF-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对哮喘患儿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次数,降低IL-16水平,改善哮喘患儿的肺功能,不良反应少,考虑可能通过调节其免疫机制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王善庆  王善用 《吉林医学》2014,(7):1443-1444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联合蒲地蓝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81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蒲地蓝口服及病毒唑,对症处理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匹多莫德口服,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匹多莫德联合蒲地蓝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与利巴韦林联合免疫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CK、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并服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CK、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热消退、皮疹消退以及痊愈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与利巴韦林联合免疫球蛋白能够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CK、CRP水平,缩短病程,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炎琥宁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3-11月本院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试验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隔离、对症治疗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将炎琥宁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按5 mg/(kg·d)计算用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匹多莫德400 mg/次,2次/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在退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和匹多莫德联用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颗粒治疗手足口病肺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1年6月开平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手足口病并发支气管肺炎的患儿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惠儿皆行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匹多莫德颗粒,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治疗组94.12%,P〈0.05。结论:口服匹多莫德颗粒辅助治疗手足口病肺炎,能够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辅助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5月住院诊治的麻疹患儿7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抗病毒、预防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分散片0.4 g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57.64±2.63)%和CD4+(34.65±2.44)%较对照组[(56.45±2.36)%、(33.52±2.35)%]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CD8+(23.86±2.17)%较对照组(24.95±2.14)%明显降低,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CD3+=2.076、t CD4+=2.056,tCD8+=2.205,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在辅助麻疹治疗过程中疗效肯定,具有恢复被抑制的免疫能力,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匹多莫德对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MPP患儿54例为MPP组,另选健康儿童54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将MPP组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与匹多莫德组(在阿奇霉素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结果:MPP组血清IgG、IgM、CD8+、CD19+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3+、CD4+、CD4+/CD8+、CD16+CD5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治疗,54例MPP患儿有效率均为100%,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匹多莫德组IgA、IgG、IgM未见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增高,而CD16+CD56+则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普通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免疫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MPP患儿可因肺炎支原体的黏附及毒性代谢产物等导致免疫功能障碍,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能够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3.
匹多莫德联合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爱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100-101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治疗组采用匹多莫德口服联合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体征消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IL-2、IFN—γ水平升高显著(P〈0.05)。治疗期间,患儿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具有协同作用,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支原体肺炎对患儿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入院后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比较自然杀伤(NK)细胞相对活性、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外周血CD4+/CD8+比值。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NK细胞相对活性、CD3+百分比及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对患儿支原体肺炎有提高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53例IM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将53例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和干预治疗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IM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予以比较。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IM患儿CD3+、CD8+淋巴细胞上升明显(P<0.01),CD4+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降低明显(P<0.01);2匹多莫德治疗两周后,CD3+、CD8+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4+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两组IM患儿的热程、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日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匹多莫德能改善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且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利巴韦林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儿均口服利巴韦林颗粒,观察组同时加用匹多莫德颗粒。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病程、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可明显提高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对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预防复发作用.方法 将65例选择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基础治疗,包括抗感染、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和酚磺乙胺等.观察组患儿加用口服匹多莫德分散片0.4 g,每日1次,连用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外周血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的变化,并随访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CD4+水平和CD4VCD8+比值[(45.82±4.52)%、(40.15±4.14)%、(1.55±0.41)、(1.25±0.32)]均较治疗前[(37.51±3.75)%、(37.98±3.76)%、(1.02±0.27)、(1.03±0.25)]明显上升、CD8+水平[(29.07±3.05)%、(32.07±2.97)%]较治疗前[(36.72±3.82)%、(37.02±3.91)%]明显下降(P< 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及1年,观察组患儿的复发率(9.09%、15.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37.50%)(x2=3.91、4.20,均P<0.05).结论 匹多莫德能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后的复发率,具有预防其复发作用,作用与调节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促发患儿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分散片佐治麻疹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3例麻疹患儿出疹期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对照组21例:给予抗病毒、预防感染、对症处理等治疗。另22例作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分散片口服,开始2周,每次0.4g(1片),一日2次,随后减为每次0.4g(1片),一日1次,连续用药60d后,均复查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麻疹患儿出疹期,CD3+、CD4+显著降低,CD8+显著增高,CD4+/CD8+比例倒置,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患儿治疗后退热、咳嗽缓解、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患儿CD3+和CD4+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组患儿CD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匹多莫德分散片佐治麻疹疗效肯定,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9.
胡金平 《中外医疗》2012,31(32):88+90-88,90
目的探讨针对匹多莫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治疗的5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其中的25例患儿,将其分到实验组,所运用的方法为匹多莫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将剩下的25例患儿分到对照组,所运用的方法为单一用药治疗,用药为利巴韦林,整个治疗周期为7d,然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对5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论匹多莫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葛蓉蓉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46+49-46,49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我院儿科门诊10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利巴韦林口服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匹多莫德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发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黏膜疱疹溃疡愈合时间等较对照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匹多莫德口服治疗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可防止普通病例进展为重症病例,无药物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