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通过家兔颅脑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分析,了解针刺后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家兔自体血栓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家兔模型,电针刺激督脉经穴“百会”、“水沟”治疗,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脑组织血管内血流灌注和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的影响。结果:电针能明显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灌流量,降低缺血区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电针刺激后各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能有效改善脑部血灌流量、改变了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减少脑梗死发作后引起的脑水肿、从而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动态CT 给常规CT 研究增加了新的领域。动态CT 是一次大剂量注射碘化物对比剂对拟检查区域进行快速连续的扫描。用这种无害的方式从生理学方面能间接地估价血流,加强了CT 在诊断颅内梗塞、肿瘤和血管病的特性。计算机产生的时间—密度曲线同其他作者所得到的相似,能表示不同疾病的特有的形状。技术用美国GE 公司的CT/T8800扫描机作动态CT研究。动态CT 前先作非增强和增强常规CT 扫描。重点研究区根据常规CT 扫描的发现而选择。扫描开始后,在第一个CT 层面完成2/3后在前臂静脉注射Conray 400 30ml 或Conray 60 50ml。第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老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E)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意义。方法笔者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4例TBI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2例,女性42例;年龄60~90岁,平均72.3岁。重点结合老年患者神经生理学改变,对其神经影像学特征(主要为脑部CT结果)予以总结及分析。结果 94例患者中头颅CT阳性者77例,包括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脑梗死等。其中伤后2h CT即有明显变化者25例。还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脑萎缩、陈旧性脑梗死等病变。结论 CT是TBIE后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便捷、快速和即刻帮助判定伤情的优点;TBIE患者早期即有颅内影像学改变,容易发生创伤性脑梗死;对于轻型TBIE,要动态进行头颅CT检查,必要时进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发作后6 h内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塞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之间明显相关(P<0.05).结论 联合CT灌注与CTA能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维CT脑灌注血容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洁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69-1071
动态CT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能够反映脑内血流灌注情况,快速、可靠的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急性脑缺血方面一直是研究热点[1,2]。由于CTP是二维技术,且检查范围受到限制,即使采用64排螺旋CT也仅能进行40mm扫描,通常无法显示全脑灌注情况[3,4]。三  相似文献   

6.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显示CT 图像的方法和手段上已有了新的发展,可以在没有心电设备控制时也能获得清晰的心脏和大血管的CT 图像。这种新的技术称为动态CT 扫描技术。动态CT 技术动态CT 技术是一种在一定层次上通过用快速连续扫描序列记录的方法。如果血液中有造影剂,这种方法可用来测定血管及组织中的血流。造影剂可以是弥散性的(如氙,通过吸入进到血液),也可以是非弥散性的(如注入到血液中含碘造影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尚未有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MPI)和基于机器学习(ML)的CT血流储备分数(FFR_(CT))两种方法诊断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的自身对照研究。目  相似文献   

9.
正常兔脑多层螺旋CT灌注及MR灌注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在正常兔脑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种大白兔15只,行CT平扫后,选择基底节层面及相邻层面,经耳缘静脉途径以0.5ml/s速率注入CT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50s多层动态扫描;CT造影剂排空后,经耳缘静脉途径快速团注MR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43s多层动态扫描,经后处理获得CT及MR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测量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小脑的相应值相比进行分析。结果:应用CT灌注可以获得较好图像质量,MR灌注可反映出全兔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CT灌注及MR灌注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对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及MR灌注成像为兔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0.
【摘要】2017年RSNA关于心脏CT方面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冠脉成像方面,如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钙化积分和斑块的相关分析;②功能成像方面,如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及4D血流(4D flow)技术等;③技术研究方面,如光子计数CT(photon counting CT,PCCT)和能谱CT;④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⑤CT在心脏瓣膜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相比于2015和2016年,今年有关低对比剂剂量及低辐射剂量的研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