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钱月楼  胡延林  陈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3172-3173,T001
目的:探讨植入血管的变性骨骼肌桥接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加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l0mm为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B两组,A组用血管植入的自体变性骨骼肌修复,B组作为对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结果:术后6个月电生理检测:A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NAP)(920&;#177;436)μV,振幅积分(NAPA)(0.79&;#177;0.14)mV&;#183;ms,而B组NAP(1103&;#177;486)μV,NAPA(0.93&;#177;0.26)mV&;#183;ms,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gt;0.05);A组神经传导速度(NCV)(32.6&;#177;4.3)m/s,而B组NCV(42.5&;#177;5.7)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1)。肌桥中段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A组神经纤维总数(4042&;#177;719)条和神经纤维密度(15.2&;#177;1.9)%,B组相应指标分别是(4481&;#177;689)条和(16.4&;#177;2.1)%,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gt;0.05)。结论:血管植入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变性骨骼肌-神经束“并联”复合体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复合桥组,神经桥组和肌桥组,每组12只。①模型制作:采用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50g)经腹膜腔注射麻醉后,显露并切去鼠的右侧坐骨神经一段使形成10mm缺损。另在复合桥组和肌桥组,切取股二头肌外缘纵行肌束,置于60℃水浴变性5min。②分组处理:复合桥组:将缺损远端神经行“束间分离”,等分为两束,切取10mm长的一束与自体变性骨骼肌束“并联”桥接于坐骨神经缺损处并用筋膜包裹;神经桥组:以自体神经原位桥接于神经缺损处;肌桥组:以自体变性骨骼肌束桥接于神经缺损处。③指标测试:术后24周,用肉眼观察桥接体及吻合口外形,取称大鼠双侧胫前肌湿质量,以术侧(右侧)与正常侧(左侧)湿质量百分比作为胫前肌湿质量恢复率;取移植体,以Bielschowsky镀银染色后,石蜡包埋,作纵、横切片,苏木精-伊红复染,光镜下观察和用彩色图像分析仪测量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密度)、平均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24周时,①大体观察: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的桥接段均有完整的神经外膜和清晰的神经折光横纹,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吻合处质软,表面光滑,而肌桥组则无完整的神经外膜和神经折光横纹,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吻合口处质硬,表面粗糙;胫前肌(湿质量)恢复率: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均较肌桥组高,其差异有显著性[复合桥组(72.19±7.23)%,神经桥组:(75.01±6.21)%,肌桥组:(63.98±6.41)%,P<0.05]。②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密度):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均较肌桥组多(密)[复合桥组:(77.78±6.76)×104根/μm2,神经桥组:(78.43±4.56)×104根/μm2,肌桥组:(68.88±2.39)×104根/μm2,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复合桥组和神经桥组也较肌桥组粗厚[复合桥组:(6.56±1.58)μm和(1.21±0.25)μm,神经桥组:(7.22±1.57)μm和(1.34±0.22)μm,肌桥组:(6.22±1.57)μm和(1.10±0.17)μm,P<0.05]。④复合桥组与神经桥组间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损周围神经远段“束间分离”所得的自体神经与自体变性骨骼肌束“并联”复合桥体修复大鼠神经短距离缺损,其效果接近单纯的自体神经桥体而优于单纯的自体变性骨骼肌桥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对脱细胞神经移植物修复神经损伤舯促进作用,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纳入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笼饲养。另纳入5-8d龄spmgue-Dawley乳鼠40只,取其双侧坐骨神经与臂丛神经。实验组大鼠右后腿用种植许旺细胞的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空白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ARSN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酶反复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分离和培养许旺细胞;许旺细胞与10mm长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共培养后,应用外科手术移植到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自体移植对照组大鼠右后腿用单纯切断的神经上下颠倒原位桥接人为造成的神经缺损。13周取材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 结果:Wistar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失。①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均匀,轴索略粗,髓鞘厚度有差别,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还未形成板层结构,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轴索内微丝微管结构较清晰,无髓神经纤维直径较小,不均匀分布在有髓神经纤维之间,由一层纤维结缔包裹形成纤维束,实验组较自体移植对照组的髓鞘略薄,自体移植组再生神经纤维均较粗,许旺细胞包裹轴突形成排列规则、电子密度较高的髓鞘,髓鞘厚薄基本相同。②实验组可见大量许旺细胞呈双极梭形,并且首尾相连排列成链状或网状特征性分布。许旺细胞还可在神经纤维上的胶原丝上附着。③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G率(有髓纤维总面积/神经干总面积)接近自体移植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44&;#177;592),(5514&;#177;373);(3.13&;#177;0.16),(3.19&;#177;0.25)μm;(48.43&;#177;3.62)%,(57.11&;#177;2.28)%;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344&;#177;592),(3191&;#177;236);(3.13&;#177;0.16),(1.28&;#177;0.33)μm;(48.43&;#177;3.62)%,(31.05&;#177;4.19)%;P〈0.05]。 结论:与许旺细胞共培养的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加快宿主轴索再生,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是临床修复神经缺损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4.
自体变性骨骼肌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背景:面神经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采用较多的有带蒂颈肌移植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术等修复面神经缺损,恢复面肌的功能,但上述方法均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寻求一种新的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体变性骨骼肌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学教研室和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4/09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3组:A组8只以自体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B组8只以自体神经移植修复,C组6只作为正常对照。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缺损8mm为模型,术后20周分别对各组实验动物的上颊支神经(含移植体)及其支配的面肌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及形态学图像观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电生理学检测:在神经干动作电位,面肌复合动作电位,神经传导速度3项对应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5)。形态学图像分析:神经纤维数:A组(2559&;#177;1683)条.B组(2658&;#177;1295)条,C组(3253&;#177;1564)条;神经纤维直径:A组(4.01&;#177;0.88)μm,B组(4.26&;#177;0.77)μm,C组(4.98&;#177;0.72)μm,再生神经纤维的平均密度:A组(220士30)条/0.01389mm^2,B组(233&;#177;32)条/0.01389mm^2.C组(315&;#177;27)条/0.01389mm^2,以上3项形态学指标的组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A,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自体变性骨骼肌可有效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并修复面神经缺损,其实验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肌筋膜管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筋膜管替代神经材料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面神经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2/07在咸宁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切去其双侧面神经上颊支0.5cm作为动物模型。肌筋膜管桥接组:以肌筋膜管桥接右侧面神经颊支的缺损:外膜直接缝合组:左侧面神经颊支被直接缝合,分别于术后5和8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组织学观察等,以比较两组(侧)面神经颊支的再生情况。 结果:实验白兔24只均纳入结果分析。①术后5和8周形态及组织学观察显示肌筋膜管桥接组瘢痕明显少于神经直接缝合的对照组。②术后5周时组织图像分析显示桥接段再生有髓轴突数目和再生(恢复)率,肌筋膜管桥接组明显优于神经直接缝合组[肌筋膜管桥接组:(1032&;#177;234)根/片和(23.72&;#177;7.26)%,外膜直接缝合组:(678&;#177;193)根/片和(15.70&;#177;5.23)%,t=2.52,P〈0.01]。③术后8周时电生理检测两组桥接段再生轴突的电传导速度显示肌筋膜管桥接组明显快于神经直接缝合组[肌筋膜管桥接组:(17.69&;#177;0.14)m/s;外膜直接缝合组:(14.82&;#177;0.12)m/s,t=2.390.P〈0.01]。 结论:在面神经损伤修复术中,肌筋膜管桥接治疗神经缺损的效果好于神经张力下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冷冻处理后的异体周围神经移植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3-12在广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取4只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0mm神经段,深低温冷冻储存2周备用。其余32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组与正常对照组,16只/组,将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长缺损,用复温后的同种异体神经进行移植桥接。神经节苷脂组每天每只局部注射质量浓度为1g/L的神经节苷脂溶液1mL,连续14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随机取4只进行电生理检查、组织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肌肉湿重测定以及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作为受体的32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两组兔术后大体观察比较:正常对照组均有足底及足趾溃疡,神经节苷脂组有6只发生足跟溃疡。两组动物左后肢均无力,行走不稳。②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电生理检测结果比较:与正常对照组传导速度、电位波幅比较,术后2,4,8周神经节苷脂组基本无变化(P〉0.05),术后12周明显升高[(28.62&;#177;2.42),(21.78&;#177;2.43)m/s;(5.48&;#177;0.36),(4.67&;#177;0.53)mV;P均〈0.05]。③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学观察结果比较:术后2周,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许旺细胞增生不明显;神经节苷脂组崩解反应较正常对照组慢,许旺细胞增生明显。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许旺细胞增生活性低,有髓神经纤维密度低;神经节苷脂组许旺细胞增生活跃,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较大;术后12周,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少,神经束膜间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神经纤维瘢痕化明显;神经节苷脂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多,有少许神经纤维瘢痕化,神经束膜间毛细血管清晰。④组兔术后12周超微结构观察比较:正常对照组可见结缔组织无定形结构中夹杂少量变性神经纤维,轴突电子密度低且有空泡,许旺细胞细胞器及有髓轴突稀少,部分再生轴突及髓鞘发生wallerian变性脱髓;神经节苷脂组可见大量神经纤维髓鞘增厚和雪旺氏细胞细胞器更丰富,轴突电子密度深且均匀,许旺细胞外有完整基膜包绕,变性神经纤维少。⑤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肌肉湿重Guadros指数的测定:术后4,8,12周,神经节苷脂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俨均〈0.05),表明正常对照组肌萎缩较重。⑥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再生神经纤维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数目、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比较,术后2,4,8周神经节苷脂组基本无变化(P〉0.05),术后12周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83.6&;#177;184.3),(1520.2&;#177;124.3)个/400倍视野;(16.45&;#177;1.86),(10.08&;#177;1.62)μm;(6.48&;#177;0.72),(4.72&;#177;0.56)μm;(4.40&;#177;0.42),(3.04&;#177;0.34)μm;P均〈0.05]。结论:再生神经能够顺利地通过移植体进入远端,使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等指标明显升高,证明免同种异体神经经冷冻处理后桥接神经缺损可引导神经纤维再生,且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可促讲异体祷槽周围神绎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77;1.32,54.2&;#177;1.47,66.5&;#177;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177;3.71),(32.89&;#177;4.01),(25.45&;#177;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177;0.05)mm,C5神经根为(0.66&;#177;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99.60&;#177;22.61),(134.40&;#177;30.62)个,t=8.26, P〈0.01]。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1.38&;#177;0.40),(2.88&;#177;0.62)μm,t=19.35, P〈0.01]。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0.92&;#177;0.22),(1.75&;#177;0.61)μm,t=5.98, P〈0.01]。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9.
背景:生物材料在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中不仅有望代替神经移植,还可能改善神经修复吻合口处的选择性再生。目的:观察明胶管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分组实验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选取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明胶管(1.0cm,内径1.0mm的导管)套接修复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6.0mm,用同样规格的硅胶管套接作对照组大鼠。术后3个月进行电生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体外观察术后足趾溃烂及愈合和抓笼动作,直接观察导管内神经再生情况。②肌湿重。③电生理学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④S-100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髓神经纤维直径和有髓神经纤维数。结果:20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明胶管内有较多的再生神经纤维。明胶管套接侧胫前肌肌湿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18.77&;#177;13.61)nag,(293.90&;#177;14.27)mg,t=3.590,P〈0.01]。实验组右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29.45&;#177;2.15),(27.01&;#177;3.77)m/s t=1.583,P〈0.05]。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14&;#177;0.161),(3.335&;#177;0.173)μm,t=3.003,P〈0.01]。结论:作为一种新材料明胶管能有效桥接坐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将损伤后坐骨神经近端以不同比例与远端小间隙吻合后的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和图像分析,了解再生神经要达到原有两端直接吻合的效果,近端至少需原神经的多大比例。 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进行。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取坐骨神经近断端的1/4(1/4组)、1/3(1/3组)、1/2(1/2组)、2/3(D组)和整个近断端(对照组)以小间隙(2mm)自体静脉桥接的方法与远端吻合,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图像分析。 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生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及神经纤维数:1/4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轴突直径:(1.54&#177;0.48),(2.53&#177;0.87)μm;髓鞘厚度:(0.85&#177;0.21),(1.44&#177;0.44)1.μm;神经纤维数:(97.40&#177;14.76),(167.00&#177;33.58)根,(P〈0.01)]。②1/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轴突直径:(1.78&#177;0.58),(2.53&#177;0.87)μm;髓鞘厚度:(0.77&#177;0.17),(1.44&#177;O.44)μm;神经纤维数:(112.39&#177;18.47),(167.00&#177;33.58)根,(P〈0.05)]。③1/2,2/3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轴突直径:(2.22&#177;0.73),(2.38&#177;0.82),(2.53&#177;0.87)μm;髓鞘厚度:(1.20&#177;0.34),(1.33&#177;0.41),(1.44&#177;0.44)μm;神经纤维数:(133.41&#177;20.65),(152.98&#177;19.58),(167.00&#177;33.58)根,(P〉0.05)]。 结论:在应用小间隙(2mm)自体静脉桥接缝合坐骨神经时,近端坐骨神经达到其1/2以上比例时再生神经数、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与原有神经直接吻合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