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方法:5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前采静脉血4.5ml,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采静脉血4.5ml,用ELISA测定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组血浆TpP、TAT、vWF、FPA、DD显著升高(P<0.05);P-选择素、PC显著下降(P<0.01).结论: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杨晴  郭秋红 《医学信息》2020,(2):172-173
目的 评价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组,将未合并高血压40例设为观察组,合并高血压62例设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分别检测PTS分子标志物,比较三组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AT)]水平,分析各指标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vWF、GMP-140、Fbg、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T水平、t-PA活性均低于正常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年龄、PTS分子标志物(vWF、GMP-140、Fbg、PAI-1、AT、t-PA)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PTS,合并高血压患者PTS变化比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习惯性流产与血栓前状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34例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浆标本中血栓前状态的部分指标检测 ,筛选出具有血栓前状态的高危因子 ,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疗依据。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34例习惯性流产患者及 30例正常未孕妇女血浆标本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凝血酶 (FⅡa)的活性 ;用ELISA法测定蛋白C(PC)及血浆α -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的含量。结果 习惯性流产患者与未孕对照组之间的血栓前状态的t-PA、PAI、FⅡa、PC、GMP - 14 0高危因子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我们认为其中t-PA、PAI、FⅡa三项可作为习惯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有价值的指标 ,建议该项目作为习惯性流产患者常规检测项目 ,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PC的结果虽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与已报道的PC含量缺乏易导致血栓前状态发生的结论相反。GMP - 14 0的结果虽有显著性差异 ,但由于习惯性流产组中升高人数只占 2 6 % ,所以该指标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症)"患者分娩前后血浆中各凝血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正常非孕组、正常晚孕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各30例)及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组(18例)妇女分娩前后外周血血浆的AT活性、TAT浓度、ProC活性、LPA水平。结果 1.与正常非孕组或正常晚孕组比较,三组妊高症患者分娩前后血浆的TAT及LPA水平显著升高,AT和ProC活性显著降低(P〈0.01);2.分娩前,正常晚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的TAT及LPA水平显著升高,AT和ProC活性显著降低(P〈0.01);3.与分娩前比较,正常晚孕组产后血浆TAT及LPA水平轻微降低,AT和ProC活性轻微上升,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与分娩前比较,三组妊高症患者产后血浆TAT及LPA显著降低,AT和ProC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 1.正常孕晚期妇女分娩前处于轻度的血栓前状态,分娩后短期内无明显改变;2.妊高症患者分娩前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娩后短期内明显缓解。3.妊高症患者血栓前状态随病情加重而加重,并危及胎儿,适时终止妊娠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测定84例RA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含量,以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手和腕关节X线等检查,按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标准进行X线分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患者组血浆TpP、TAT、vWF、FPA、P-选择素、D-D显著升高(均P〈0.05),PC显著下降(均P〈0.01),且随期别的增加而增加或降低(除Ⅲ期与Ⅳ比较外),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组(PC除外)与非活动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RA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明显异常,提示存在血栓前状态,应积极予以防范,以免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影响。对49例OSAS患者治疗前及经CPAP治疗30d后血小板聚集率(PAG)、P-选择素、内皮素-1(ET-1)及血清血友病因子(vWF)进行了放免或酶免测定,并与42名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OSAS患者治疗前PAG、P-选择素、ET-1、vWF均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1),经CPAP治疗30d后,上述患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OSAS患者治疗前多存在PTS,用CPAP治疗可纠正血小板活化,有利内皮细胞修复,对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HHcy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70例HHcy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含量,并与7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HHcy患者的血浆vWF、P-Selectin、TpP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在Hcy轻、中与重度升高的患者中,血浆vWF、P-Selectin、TpP水平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HHcy患者的vWF、P-Selectin、TpP水平与Hcy水平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HHcy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阻碍肺部正常通气,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不仅如此,我国15岁以上的人3%患有该病,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上并发血栓,不仅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带来影响,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上预防血栓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详细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预防血栓的重视度增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血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微循环学杂志》2016,(3):27-30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变化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SA患者80例为RSA组,按流产次数分为流产3次组、4次组和4次组三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未孕者86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D-Dimer水平、AT-Ⅲ活性、血清t-PA及PAI-1浓度。比较RSA组和对照组及三个亚组间各指标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RSA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流产4次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流产3次组和流产4次组(P0.01),血浆AT-Ⅲ活性低于流产3次组和流产4次组(P0.01)。流产4次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流产3次组(P0.01),血浆AT-Ⅲ活性低于流产3次组(P0.01)。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诊断RSA血栓前状态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1mg/L、92.62%、11.72ng/ml、35.55ng/ml。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795、0.769、0.722,灵敏度分别为62.50%、82.50%、60.00%、76.20%,特异度分别为74.40%、68.60%、81.20%、59.30%。结论:血栓前状态与RSA有关,检测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水平有助于RSA血栓前状态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50例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对照组),测定其血小板参数、vWF、Fb、TpP、D-D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患者血液血小板参数、vWF、Fb、TpP、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各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者血小板参数、vWF、Fb、TpP、D-D水平显著高于未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影响着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01 例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 LDL) ,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GMP- 140) 水平变化的研究,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 形成的机制, 为冠心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抗OX- LDL单克隆抗体, 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和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 对血浆中OX- LDL、ET、GMP- 140 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隐匿型外, 对照组与冠心病组之间的比较和冠心病组各型之间的比较, 血浆中OX- LDL、ET、GMP-140 水平均有显著差异( P< 0 .001 或P< 0 .01) ;测定三项指标其波动范围及OX- LDL/ET、GMP- 140/ET的比值分析, 前者以隐匿型和心肌梗塞型最显著(2 .27 ,1 .23),后者以心肌梗塞和心绞痛最明显(0 .71 ,0 .75) 。由此认为: OX- LDL、ET GMP- 140 参与了AS的发生发展, 为冠心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肌钙蛋白T(cTnI)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CHD)患者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酶联法和免疫比浊法对91例CHD患者进行了血清hs-CRP、GMP-140和cTnI测定,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梗死(AMI)15例,并与35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CHD患者血清hs-CRP、GMP-140和cTnI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急性AMI组和UAP组均高于SAP组(P〈0.05),且血清hs-CRP水平与GMP-140、cTnI水平呈正相关(r=0.6214、0.6023,P〈0.01)。结论:检测CHD患者血清hs-CRP、GMP-140和cTnI水平的变化及CHD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疗效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双抗体夹心、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对46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喘支)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进行检测,以探讨粘附分子在慢喘支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意义。结果显示慢喘支患者血浆GMP-140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综合治疗可使慢喘支患者血浆GMP-140含量降低,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P-选择素粘附分子在慢喘支加重期表达增高,是参与慢喘支发病的重要粘附分子,其血浆GMP-140水平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防治的可能机制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方法ACS患者65例,在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基础治疗外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睡前服用。入院第1天、第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16ml。测定hs-CRP、IL-6、TXB2、GMP-140、t-PA、PAI-1及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的组间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TC、hs-CRP、IL-6、TXB2、GMP-140、PAI-1治疗后均有下降、t-PA活性上升,治疗后三组间比较亦有差异;而三组治疗前后CK、ALT、AST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无显著上升,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纤溶活性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GMP - 140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因素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本文选取糖尿病无肾脏病组 (DM组 ) 144例 (平均病程 2 5 .5± 18.6个月 ) ,糖尿病有肾脏病变组 (DN组 ) 80例 (平均病程5 8.7± 31.6个月 ) ,以及 5 0名对照组。用放免法分别测定其血小板GMP - 140和血α1-MG、β2 -MG ;层析柱法测HBA1C ;生化法测FBG、PBG、Ch、TG、HDL、FG ;放免法测 2 4h尿ALB、IgG、α1-MG和 β2 -MG。经计算机软件处理测定结果 ,进行t检验 ,并对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N组血小板GMP - 140、FG、DBP、TG、HBA1C和PBG水平 ,明显高于DM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0 .0 0 1) ;DN组的HDL、SBP和FBG与DM组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高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0 1)。对 80例DN患者的血小板GMP - 140与TG、DBP和HBA1C等 ,作多因素回归分析 (P <0 .0 1)。本文提示 :(1)血小板GMP - 140含量明显增高 ,能够准确反映血小板活化、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倾向 ,以及血小板大量活化 ,参与了肾脏微血管病变。 (2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血TG、Ch和HBA1C是引起血小板活性增强的独立因素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使血小板活性增强。 (3)血压升高可加速DN的形成和发展 ,对血小板GMP - 140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DM2)患者微血管病变时测定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ET、hs-CRP和TNF-α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并与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结果:126例DM2患者的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均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50例伴有微血管病变的DM2患者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有微血管病变的DM2患者(P分别为〈0.05、〈0.01和〈0.01)和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表明: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随DM2的严重程度而增高。结论:血浆ET、hs-CRP和TNF-α水平是诊断DM2患者或早期发现DM2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放免法测定实验性犬心肌梗塞和溶栓后再闭塞时血浆中GMP-140、TXB2、6-K-PGF1α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塞溶栓后再闭塞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血栓形成时血浆中TXA2稳定代谢产物TXB2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溶栓后再闭塞率高(87.5%)的非治疗组(B组)。在溶栓后4小时至溶栓后3天期间呈进行性升高(p〈0.01),而在再 埘经低(16.7%)的API0134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高血压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的影响 ,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程度分为Ⅰ、Ⅱ、Ⅲ级三组。另设正常血压对照组 3 0例。采用高分辨超声影像技术 ,测量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测定各组受试者反应性充血前后血浆NO、PGI2 、TXB2 、ET等血管活性物质。结果 :随高血压分级程度增加 ,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能力逐步变小 ,血浆NO、PGI2 逐渐下降 ,TXB2 、ET逐渐增高。结论 :随着高血压程度的加重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也加重 ,可能是由于内皮源性NO、PGI2 等舒张性因子合成释放减少而缩血管因子ET、TXB2 合成释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miR-29a的影响。方法 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纤维化发生干预组(90只)和纤维化后干预组(60只),纤维化发生干预组分为模型组Ⅰ、给药组Ⅰ和对照组Ⅰ(n=30),纤维化后干预组分为模型组Ⅱ、给药组Ⅱ和对照组Ⅱ(n=20)。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经气管注入博来霉素(5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Ⅰ/Ⅱ经气管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组Ⅰ/Ⅱ分别于手术后第2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活性维生素D3,模型组Ⅰ/Ⅱ分别于手术后第2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等量的活性维生素D3溶剂(0.1%乙醇和99.9%的丙二醇),对照组Ⅰ/Ⅱ分别在术后第2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种处理均为两天1次。纤维化发生干预组分别于手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材,纤维化后干预组分别于手术后第21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材,各小组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肺中胶原纤维的差异,用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mRNA及miR-29a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MA和ColⅠ蛋白质表达水平,并经图像分析进行量化。结果博来霉素处理后,第14天大鼠肺部已经出现纤维化,随着时间推移,纤维化进一步加重。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中的羟脯氨酸含量、α-SMA和ColⅠ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都明显高于对照组Ⅰ/Ⅱ,而其miR-29a表达与对照组Ⅰ/Ⅱ相比则明显减少。给药组Ⅰ/Ⅱ中miR-29a的表达与模型组Ⅰ/Ⅱ相比有所增加(P0.05)。在纤维化发生干预组中,与模型组Ⅰ相比,给药组Ⅰ在3个时间点羟脯氨酸含量、α-SMA、ColⅠ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都显著降低(P0.05),但在纤维化后干预组中的给药组Ⅱ中羟脯氨酸含量、α-SMA、ColⅠ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比模型组Ⅱ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3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预防效果更好一些,并且能促进miR-29a的表达,活性维生素D3可能是通过促进miR-29a的表达来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