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合成了18个O,O′-二烷基-O″-(5-取代-3-苯并噻吩乙腈肟)磷酸酯及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Ⅰ1~18)。初步杀螺试验结果表明,其中5个化合物,即Ⅰ2,3,7,11,12有明显的杀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式曲马朵在大鼠肝微粒体O-去甲基代谢中的立体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反式曲马朵O-去甲基代谢的立体选择性。方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液中反式曲马朵和O-去甲基曲马朵对映体的浓度,酶促动力学方法研究O-去甲基曲马朵对映体的生成。结果 (-)-O-去甲基曲马朵生成有较大的Vmax;反式曲马朵两对映体间存在相互作用,使(+)-O-去甲基曲马朵生成的Vmax明显减慢;奎宁及奎尼丁对(+)-O-去甲基曲马朵生成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反式曲马朵O-去甲基代谢有立体选择性,对映体间的相互作用及酶抑制剂使其立体选择性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3.
王苏皖  王锐  彭司勋 《药学学报》1992,27(4):261-267
药物灭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寻找更好的灭螺增效剂,设计合成了O,O′-二烷基-O″-(2-取代-3-苯并呋喃乙腈-α-肟)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Ⅵ1~13),O,O′-二烷基-O″-(2-噻吩乙腈-α-肟)磷酸酯(Ⅹ14,15)等化合物15个。初步试验表明,化合物X15与五氯酚钠合用有较强灭螺增效作用,化合物Ⅹ14及Ⅵ1,2,3,6,8,10,12,13亦有一定的灭螺增效活性,化合物Ⅵ10,12除增效作用外本身尚有一定的杀螺活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等将对-氨基酚双Mannich碱的侧链与苯骈[g]喹啉、1,5-萘啶、吡啶骈[2,3-d]嘧啶,苯骈[c]吖啶、吡啶骈[2,3-c]吖啶以及吡啶骈[2,3-e]吖啶等杂环相连,合成了不同类型的杂环化合物V1~19。部分化合物经鼠疟Plasmodium berghei试验,发现化合物V1~3,8,10,12,18等具有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的作用。部分化合物用约氏原虫(P.yoelii)-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鼠模型筛选,未见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血浆中O-去甲右美沙芬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直接测定人血浆中O-去甲右美沙芬的方法,并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po氢溴酸右美沙芬60 mg后,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活性代谢物O-去甲右美沙芬的浓度,用非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O-去甲右美沙芬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80 μg·L-1;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2.1±0.7) h,Cmax为(14±8) μg·L-1,T1/2为(3.8±1.8) h,用梯形法计算,AUC0-t为(60±37) μg·h·L-1。结论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直接测定活性代谢物,适用于右美沙芬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9S)-12-亚甲基红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露  杨瑶  施阳  许蓬  雷平生 《药学学报》2005,40(5):423-427
目的合成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红霉素衍生物。方法以红霉素为原料,合成中间体2′-O,4″-O-二苯甲酰基-(9S)-9-O,11-O-异丙基-12-亚甲基红霉素与6,7-去氢-2′-O,4″-O-二苯甲酰基-(9S)-9-O,11-O-异丙基-12-亚甲基红霉素,进而合成相应(9S)-9-O,11-O-亚乙基-12-亚甲基衍生物。产物结构经13C NMR,FAB-MS确证。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制备11个红霉素衍生物,其中5个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9和12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论化合物9和12表现出较弱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β-(4,5-二溴-2-呋喃)-及β-(5-硝基-4-溴-2-呋喃)丙烯酰胺及其酯类衍生物26个的合成。动物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Ⅲ6,Ⅲ8和Ⅲ13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白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化合物Ⅱ6有较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培养(S)-2-(Boc-氨基)-3-[(S)-2-氧代-3-吡咯烷基]丙酸甲酯单晶,并进行晶型表征和立体结构确证。方法 用醋酸乙酯-甲基叔丁基醚(1∶1)体系培养单晶,并采用热重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制备得到无色块状晶体;样品熔点约为114 ℃;该晶胞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12121,分子式为C13H22N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6.33,晶体密度为1.152 mg/mm3,绝对构型为S,S构型。结论 确定了(S)-2-(Boc-氨基)-3-[(S)-2-氧代-3-吡咯烷基]丙酸甲酯的立体构型,培养的晶体为非水合物和溶剂化物。  相似文献   

9.
山野豌豆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锋  阎文玫 《药学学报》1997,32(10):765-768
自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6个化合物,经波谱和化学分析鉴定其中一个为新的黄酮甙,命名为山野豌豆甙(amoenin A3),其余5个化合物为槲皮素(quercetin D2)、山奈酚(kaempferol D1)、槲皮素-3-O-α-L-鼠李糖甙(quercetin-3-O-α-L-rhamnosideC1)、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sideC2)、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甙(kaempferol-3,7-O-α-L-dirhamnoside A2)。以上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山野豌豆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6α-甲基-11-去氧-17α-羟基-皮质酮-21-乙酸酯(Ⅱ)经短刺克宁汉霉微生物转化得6β-羟基化合物(Ⅵa)及6β,11β-羟基化合物(Ⅶa)。6α-甲基-17α-羟基-黄体酮(Ⅰ)经短刺克宁汉霉菌转化亦得6β-羟基化合物(Ⅵb)及6β,11β-羟基化合物(Ⅶb)。化合物(Ⅱ)如用梨头霉转化则得11α-羟化物(Ⅲ)。Ⅶa、Ⅶb、Ⅷa、Ⅷb及Ⅺb的结构是通过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证明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伏沙明与细胞色素P450酶1A2(cytochromeP4501A2,CYP1A2)基因*1F位点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奥氮平浓度的影响。方法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用奥氮平者(奥氮平组)92例以及奥氮平联用氟伏沙明者(联合组)103例,采集血液,测定CYP1A2*1F基因型以及血清奥氮平浓度,比较2组以及CYP1A2*1F各个基因型间的血清奥氮平浓度差异。结果奥氮平组血清奥氮平浓度(3.39±2.70)mg·L-1·mg-1显著低于联合组(5.14±3.06)mg·L-1·mg-1(t=4.23,P=0.000)。AA型血清奥氮平浓度比CC型低[奥氮平组:(2.46±1.64)mg·L-1·mg-1 vs(4.42±2.88)mg·L-1·mg-1,P<0.05;联合组:(4.06±2.65)mg·L-1·mg-1 vs(6.86±3.25)mg·L-1·mg-1,P<0.01],但是CA型与CC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氟伏沙明可升高血清奥氮平浓度;不同基因型个体,血清奥氮平浓度不同;应根据氟伏沙明使用情况和CYP1A2*1F基因型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新的更加优秀的喹诺酮类抗菌药,设计合成了21个7-(3-氨基-4-烷氧亚胺基-1-哌啶基)喹诺酮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内外抗菌活性。化合物结构经1H NMR和HRMS得到确证,并用单晶X-衍射分析确定其双键构型。化合物14a和14m表现出优秀的广谱抗菌活性,它们对所实验的12株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总体上明显优于3个对照药,特别是对包括MRSA和MRSE在内的金葡菌和表葡菌的活性是吉米沙星和巴罗沙星的4~16倍、左氧氟沙星的8~64倍。它们对金葡菌的MIC值分别是0.25~1 mg·L-1和0.125~1 mg·L-1,对表葡菌的MIC值分别是0.5~4 mg·L-1和1~8 mg·L-1,对小鼠系统感染的体内保护作用与吉米沙星、莫西沙星基本相当(P>0.05)。  相似文献   

13.
酞丁安对映体合成及其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酞丁安(3-酞酰亚胺-2-氧-正丁醛双缩氨硫脲,TDA)是药物研究所创制的抗病毒新药。为了研究其对映异构体(R),(S)-TDA对病毒活性及毒性是否有差异,并与消旋酞丁安(RS)-TDA的抗病毒活性及毒性进行比较,本文分别用已知构型的(R)-与(S)-丙氨酸为原料,通过缩合等6步反应,得到光学活性的(R)-,(S)-TDA,并与外消旋酞丁安比较其抗病毒活性及毒性。三者的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与对细胞的毒性差别不大,说明消旋酞丁安临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款冬花多糖抗氧化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探讨中药款冬花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将款冬花多糖提取液加入3种化学发光体系,测量其发光强度,根据系统化学发光被抑制的程度评价款冬花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结果款冬花多糖对.OH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对O2.、H2O2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在0.25~4.4 mg.L 1内清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大小:.OH〉H2O2〉O2.。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款冬花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非肽类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阻止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即活化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之间的结合[1,2],是一类有新作用机制的抗血栓剂,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上抗血栓药物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纤维蛋白原及RGD肽的结构模拟,已获得一些高效化合物,且克服了肽类化合物的某些缺点,成为这类药物的研究方向[3]。前文[4,5]报道了O对甲脒苯胺基羰甲基及O对甲脒苯氧乙基N取代酪氨酸甲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活性,已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苗头。为了进一步考察空间臂的极性和长度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本文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IVa~i…  相似文献   

16.
红海榄叶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并受周期性洁水浸淹的木本植物[1].  相似文献   

17.
桔梗悬浮培养对细胞天麻素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天麻素即对羟基甲基苯 β D 吡喃葡糖苷 (4 hydroxymethylphenyl β D glucopyranoside) ,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elataBl .)的主要活性成分[1] ,有镇静、抗惊厥、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物对外源底物进行生物转化从而对其结构进行修饰 ,以获得更有意义的产物的报道[2 ,3 ] 很多 ,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也称生物催化 (biocatalysis) ,是利用植物离体培养细胞或器官、动物、微生物及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肝微粒体体外代谢奥美拉唑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莉  楼雅卿 《药学学报》1996,31(5):352-357
采用中国成人肝微粒体建立了体外孵育代谢奥美拉唑的酶促反应,应用反相HPLC法测定孵育体系中奥美拉唑的两种主要代谢物羟奥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砜的含量。该方法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可靠。实验结果表明,人肝微粒体主要通过羟化和S原子氧化代谢奥美拉唑。其羟化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分别为42.90 nmol·min-1·mg-1和6.49μmol·L-1,而S原子氧化代谢为6.63nmol·min-1·mg-1和11.80μmol·L-1。消旋美芬妥英、地西泮、去甲西泮及罂粟碱对奥美拉唑体外代谢的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药物对奥美拉唑的羟化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美芬妥英、地西泮、去甲西泮为奥美拉唑羟化代谢的竞争性抑制剂,罂粟碱为反竞争性抑制剂。同时,这4种药物对奥美拉唑的S原子氧化代谢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蔓茎堇菜中总黄酮、总三萜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分别以芦丁、齐墩果酸为对照品,以5%亚硝酸钠-10%硝酸铝-4%氢氧化钠、5%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为显色剂,检测波长分别为408,555 n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蔓茎堇菜中的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结果总黄酮在0.010 03~0.060 18 mg.mL 1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8.0%,RSD为4.92%(n=9);总三萜在0.004~0.036 mg.mL 1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8 2),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为4.42%(n=9)。蔓茎堇菜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55.25 mg.g 1,总三萜的平均含量为1.14 mg.g 1。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稳定,可用于蔓茎堇菜中总黄酮和总三萜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0.
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小鼠和兔血浆中二苯乙烯苷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在小鼠和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用Diamonsil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甲醇-1%甲酸(15∶18∶6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结果线性范围为0.41~42.0 μg·mL-1(γ=0.9999),最低检测浓度为0.051 μg·mL-1。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98%,101.7%和104.5%,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8.7%,2.9%和5.5%。小鼠和兔iv二苯乙烯苷后药代动力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α=1.9,2.7 min;T1/2β=8.3,13.5 min;K21=6.6,4.2 h-1;K12=3.8,3.0 h-1;K10=16.0,11.2 h-1;Vc=0.090,0.198 L·kg-1;AUC=6.918,4.530 mg·h·L-1;CL=1.445,2.208 L·h-1·kg-1。小鼠ig给药后二苯乙烯苷在胃肠道内的吸收不规则,且血药浓度很低,药代动力学行为不符合房室模型。结论建立了二苯乙烯苷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阐明了二苯乙烯苷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的专属性高,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