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合成新的rutaecarpine衍生物并对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先合成rutaecarpine,再进行N-取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测试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与结论共合成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初步体外药理实验结果显示:有4个新化合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母体化合物rutaecarpine。  相似文献   

2.
葛根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缺氧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并合成新的葛根素衍生物。方法针对葛根素水溶性差的缺点,在其4’位羟基引入烷胺基烷基,得到新的葛根素衍生物。通过小鼠抗缺氧试验和离体动脉条试验,评价了目标化合物的抗缺氧活性和扩血管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2个新的葛根素衍生物,初步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合物的抗缺氧活性等于或略强于葛根素,化合物P1、P2、P4、P5和P6均具有明显的扩血管活性,活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大,其中P1和P2扩血管活性强于葛根素。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5个尿嘧啶-1-乙醛缩(N4-取代氨基硫脲)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这5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布洛芬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布洛芬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得到4种布洛芬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以布洛芬为阳性对照,采用小鼠耳肿胀法测试其抗炎作用,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3和4的抗炎活性分别是布洛芬的2倍和3倍.  相似文献   

5.
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JM  Zhao YH  Zhong GC  Long ZJ  Zhou P  Yuan M 《药学学报》2011,46(3):305-310
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阿魏酸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6个阿魏酸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MS确证。体内药效筛选结果显示,阿魏酸衍生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阳性对照药奥扎格雷钠。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4个抗瘤酮A10的衍生物的合成和抗S-180瘤株的活性,其中有两个化合物(T1-6T1-2)抑瘤率与抗瘤A10的相当或较高,比阿霉素的为低。除A1-2外,其它均为未知物。  相似文献   

7.
咪唑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合成4个咪唑芳酸衍生物。方法以香草酸、丁香酸为起始原料,经Williamson醚化、亲核取代和水解反应,合成咪唑芳酸衍生物4 a~4 d。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及MS确证。结论初步的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在12 mmol·L-1浓度下,化合物4 a的血小板抑制率达到84.5%。  相似文献   

8.
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衍生物,并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Baker-Venkataraman反应合成单羟基取代的黄酮,进而经Williamson反应合成黄酮衍生物;以布洛芬为阳性对照药,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对5个目标化合物(1a、1c、1d、2a、2c)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与结论 以2’,5’-二羟基苯乙酮或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及红外光谱确证。初步的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6-[2-(4-吗啉基)乙氧基]黄酮(1a)和2’-氟-7-(2-二甲氨基甲酰甲氧基)黄酮(2c)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合成丁香酸衍生物并考察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以丁香酸乙酯为原料,经W il-liamson醚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丁香酸衍生物,并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13C-NMR及MS确证。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0.
抗疱疹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单纯疱疹病毒对常用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疱疹病毒(HSV)与药物共同培养,传数代后,对单一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ACV)、环胞苷(CC)、丙氧鸟苷(DHPG)和膦羧基甲酸钠(PFA)均可产生耐药性。但耐药性产生的时间和程度各有不同。联合用药可延缓并减少病毒耐药株的发生,同时可降低用药浓度和剂量,从而减少毒性反应。不同耐药株的交叉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辛军  胡璧  李政  糜福顺  沈瑜 《药学学报》1993,28(2):97-104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放射增敏剂—吡啶丙烯酰氨基酸衍生物,并测定了对HeLa-Sa细胞的增敏作用和细胞毒性。3-吡啶丙烯酰甲基甘氨酸(3A)和4-吡啶丙烯酰甲基甘氨酸(4A)的主要作用分别为减小细胞存活曲线的肩宽和Do值。这类化合物,尤其是3A和4A,或其结构类似物,如果体内实验证明有明显增敏作用,将有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吴元鎏 《药学学报》1965,12(8):523-532
为寻找抗绿脓杆菌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合成了18个芳基取代脲、4-芳基氨脲及芳基双脲提供抗菌筛选.2-甲基-4-氨基-6-对溴苯脲基喹啉(18)对绿脓杆菌及1,3-双(对溴笨基)硫脲(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最强,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微克/毫升及低于1微克/毫升.  相似文献   

14.
阿霉素与胃癌单克隆抗体交联物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氧化葡聚糖法制备了阿霉素(ADM)与胃癌单克隆抗体(MoAb)3H11的交联物3H11-DEX-ADM,ADM与3H11克分子比为73:1。经ELISA法测定,交联物的抗体活性保留86%。体外细胞毒试验显示,3H11-DEX-ADM对胃癌细胞BGC823的杀伤作用比游离ADM明显增强,其IC50分别为1.0μg/ml及3.75μg/ml。在荷瘤裸鼠治疗实验中3H11-DEX-ADM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抑制率为51.5%(P<0.05),明显高于ADM组及其非特异性抗体交联物(NI gG-DEX-ADM)组,后者的抑制率分别为21%及24%。表明3H11-DEX-ADM对肿瘤具有选择杀伤作用。将3H11-DEX-ADM与丝裂霉素C(MMC)-3H11交联物(3H11-HSA-MMC)联合应用,细胞素实验未能显示协同或相加作用;游离ADM与MMC联合亦呈相似结果。  相似文献   

15.
顺铂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特性及肝动脉栓塞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顺铂聚乳酸微球进行了体外药物释放和家犬肝动脉栓塞研究。该微球粒径范围为50~200μm,平均粒径为115.76±35.94μm,顺铂含量为37.16%(W/W);体外药物释放机制符合Higuchi方程;肝动脉栓塞后8h,肝组织顺铂浓度高达21.55±12.18μg/g,明显高于肝动脉灌注顺铂组:3.16±0.09μg/g(P<0.05);肝动脉栓塞组的顺铂血浓峰值、各取血点浓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皆低于肝动脉灌注顺铂组。可望达到提高栓塞部位的药物疗效,降低全身毒副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盐酸三环哌酯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鼠原位灌流肝脏、整体实验和大鼠肝脏微粒体酶制备对盐酸三环哌酯(TCPN)的代谢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经大鼠原位肝脏灌流后,灌流液经提取和HPLC分离制备,得到两个代谢产物。经MS,NMR,IR和UV鉴定,证明产物I是TCPN氮上脱甲基的产物,产物I是TCPN苯环羟化的产物。从大鼠igTCPN后的尿中及在TCPN和肝脏微粒体的温孵液中均得到产物I和产物II,提示TCPN的代谢转化主要由大鼠肝脏微粒体酶催化。以[3H]QNB为配体对TCPN及其代谢产物的受体结合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物I和产物I与M受体的亲和力分别是TCPN的1/20和1/50。  相似文献   

17.
利巴韦林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NK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25I-UdR同位素释放试验,观察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RTC)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自然杀伤(N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TC的剂量与NK活性呈负相关,在5umol·L-1时RTC即可显著抑制NK活性。RTC与地塞米松合用对NK活性的抑制有相加作用,而RTC与γ干扰素合用则互为拮抗作用。此外,还发现RTC能明显降低刀豆蛋白A诱生的小鼠脾细胞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的产量,推测RTC对NK活性抑制的部分机理是阻碍了这些淋巴因子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孙阳  陈琼华 《药学学报》1986,21(10):748-752
用离心薄层层析法从灌胃大黄素甲醚的大鼠和小鼠尿中分离了六种代谢产物。经质谱、高效液相色谱及光谱测定并与部分标准品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大黄素、大黄酚,3-羟甲基-1,6,8-三羟基葸醌,3-甲酰基-1,6,8-三羟基蒽醌,3-羧基-1,6,8-三羟基蒽醌,3-羧基-6-甲氧基-1,8-二羟基葸蒽。大鼠和小鼠肝匀浆9000×g上清液的体外代谢实验也获得了与上述前五种相同的代谢产物。实验表明大黄素甲醚在C-6位可脱去甲基或甲氧基,在C-3位的甲基可相继氧化为羟甲基、甲酰基和羧基等极性更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单克隆抗体—表阿霉素免疫偶合物的制备和体外活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风华  蒋雪涛 《药学学报》1996,31(8):632-636
用双功能试剂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通过控制交联条件,所得产物克服了大分子自身交联的缺点,交联率较高。聚谷氨酸的载药量与分子量呈正比,平均每8~11个谷氨酸单体连接1分子表阿霉素。分子量为14300的聚谷氨酸做载体其载药量为1:11,与单抗交联所得的偶合物McAb:PGA:PAR为1:2:22。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本研究用腙键交联法成功地制备了药/抗比高且体外有效的免疫偶合物,为进一步制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润沼  籍秀娟 《药学学报》1993,28(5):326-331
研究表明,毛茛甙对KB细胞、Bel7402细胞的IC50分别为0.21和0.35 μmol/L;对细胞大分子物质的生物合成以抑制DNA合成最强(IC50=0.35μmol/L)。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至少有两种机制参与毛茛甙的体外细胞毒作用:抑制DNA聚合酶作用下的DNA合成;促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